古城佐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彭阳县古城大队一位姓郑的妇女修挖水渠时偶然发现一尊铜鼎(图一):高23.3、口径17.5、腹径23.5、腹深13.2厘米。敛口,附耳,兽蹄足。素面,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底为弧状。器身上錾刻三段铭文:第一段是“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第二段是“今二斗一升,乌氏”;第三段为“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从器型和构造特点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汉鼎无疑。此鼎铭文中的“第二十九”,指汉武帝即位的第29年;“五年”指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朝那”“乌氏”指地名。
  據考证,铭文为三次所刻,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该鼎的最初功能,但至少其附带的一个功能就是作为容器,这在秦汉初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汉鼎上会刻有器物制作年份、地点、容量、重量、监造者、制造者等铭文,也就是所谓的“物勒工名”。那么这件鼎究竟是官府还是民间铸造并使用的器具呢?根据铭文中出现多次刻纹,并且出现了“朝那”和“乌氏”的名称,可以判断是官府的器物。
  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就是第一段铭文“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图二)和第二段“今二斗一升乌氏”(图三)及第三段“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图四)中容量和重量的变迁。这种变化应与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磨损有关,因此,“氏”应该是铜鼎的铸造地,而后两次补刻的内容应该是对铜鼎检校的结果(图五)。该鼎的闻名与其器身所镌刻铭文‘朝那’和‘乌氏’两个地名有关。据专家考证,此鼎先作为乌氏县的标准量器,后至朝那县,也作为标准量具,证实了朝那县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境内。
  朝那铭文铜鼎,也为我们揭开了乌氏、朝那两座古城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史记》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起兵攻灭义渠,设北地郡,置朝那县、乌氏县,并沿陇西、北地、上郡边境筑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从此宁夏南部成为秦国直接管辖的地区。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帝国西北边防,下令修筑驰道,在下辖的乌氏县设瓦亭关,朝那县设萧关,成为关中四塞的北面屏障。乌氏县为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最早的县级建制。
  公元前220年,为加强帝国西北边防,秦始皇开始西巡,首次便巡行陇西、北地,经过六盘山。这是中国封建帝王首次进入宁夏,并见到了他巡行以来的第一面大湖——朝那湫。“只见朝那湫,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然而,水面四周,却不长草木,秦始皇颇为好奇。”当时,有大臣上奏:“此乃异象也,自古帝王在名山圣水前都要祭祀,如此浩淼的水域,在我朝边境之地,不可不祭祀啊!”始皇听后,大喜,即刻吩咐文武百官,在朝那湫开始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祭水活动,以祈愿秦代江山永固,国祚万世太平。朝那湫之祭,拉开了中国封建帝王祭水的序幕。在一年后的泰山封禅活动中,秦始皇将朝那湫列入四大名川之中。秦始皇以后,历代帝王每遇新帝大典或其他军国大事,都要亲自巡狩和祭祀山川,或遣特使专程往山川告祀。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下辖乌氏、朝那、泾阳等21县,上隶凉州刺史都,郡治高平,始筑高平第一城(固原内城)。安定郡因处在关中地区与河西走廊的交接点,是汉朝抗御匈奴的战略要地,也是当时西北重要的军事重镇,安定郡成为宁夏最早的郡州级建制。
  汉武帝在位54年间,总共出巡39次,其中有6次出巡安定郡,另有4次旅居回中宫。汉武帝数度巡狩固原期间,曾祭祀过朝那湫。说明朝那湫是先秦汉唐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祭祀地,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湫神”信仰。
  朝那铭文铜鼎的出土,既记录了西汉初年固原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也为研究秦汉时期的量制及朝那、乌氏两座古城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为朝那城地理位置的考证提供了实物支持。
其他文献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字书写工具,被习惯称为文房四宝。宋以来即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四者为文房四宝。南宋陆游更是以“文房四士”相称,将书写工具当作朋友、文士相待,可见文人墨客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尊重。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也称湖颖,有“笔中之冠”的美誉。元代以前,笔以宣笔最为有名,文人墨客争相用之;元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的地位而闻名于世。《湖州府志》中记:“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
期刊
圆明园作为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理政、园居的“御园”,是当时清廷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统治中心。这里收藏的历代古玩之珍,诸般陈设之精,可居清代皇家园林之首,其中的许多收藏在紫禁城以外独一无二。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百年之经营,化为焦土,多少稀世奇珍或灰飞烟灭,或流散于各处,或深埋地下……  瓷器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与文化熏陶
期刊
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墓(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出土了一件玻璃碗。该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克。整器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气泡直径一般不超过0.5毫米,分布均匀。器皿不见明显的条纹、结石,透明度好,反映了此玻璃器皿的原料比较纯净,含铁低,熔制温度较高。玻璃碗器身直口,矮圈足,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
期刊
宁夏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主要地形由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山地和沟壑峁梁等黄土丘陵地貌组成。早在两周时期,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覆盖深厚的黄土,宜居宜牧,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商周时期,固原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活动区域。周人和秦人兴起时,与戎人进行了长期争夺地盘的战争。周人曾多次用兵西土扩展疆域,《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周穆王时,“薄伐猃
期刊
古代墓志起源很早,但真正定型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志砖是墓志的最早形式,并在以后广泛使用。北魏时期使用志砖者多为下层人,中高级官吏基本上都用石质墓志,并且在洛阳地区大体形成一定的等级规范。边镇地区像负标这样身居刺史一级的高官,仍然使用砖质墓志,却是极为罕见。本文精选固原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碑刻略作简述,供大家参考及书法爱好者研习。  前秦石刻梁阿广墓表  2002年出土于彭陽县新集乡,砂岩石质
期刊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是中国古代西北重镇,亦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1981年在固原西郊雷祖庙村北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漆棺画(图一)尤其引人注目,是近年来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之一,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绘画史料。  北魏漆棺画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为夫妇合葬墓。男主人棺木为漆棺,绘有精美的漆画,但由于墓室早年进水,致使
期刊
佛教产生后,经中亚一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了北魏时期,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大力倡导下,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十分兴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固原在北魏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佛教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固原地区大量雕刻佛造像,开凿石窟寺,形成了区域性的佛教文化。据统计,固原境内现存的北魏石佛造像遗址有十多处,其中以彭阳新集石佛造像窖藏和红河的石佛造像窖藏最具代表性。本文选取几件精美的北魏石佛造像介绍
期刊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笔者从事玉器行业工作近30年了,设计、制作了不同风格的玉雕作品,回顾走过的路程,感悟和收获良多。  佛像造型  佛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与儒、道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造型是传统玉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笔者在传统佛像造型艺术的基础上,在吸收、融合藏传佛教壁画、唐卡艺术绘画技巧的同时,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宫廷玉
期刊
2018年元旦,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节目以翔实的历史文物资料,生动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解说征服了观众,广受好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文物资源作用,让文物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文化成果,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策划制作播出。中国文物报社参与协助拍摄。  摄制组从国内文博单位的百万件藏品中精选100件国宝,“以
期刊
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辖原州、西吉、隆德、泾原、彭阳一区四县),曾是古代中国西北重镇之一,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古人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来形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古代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族在这里曾有着频繁的交往,各种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一、博物馆基本情况  宁夏固原博物館1988年落成开放,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