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本真:在回眸比照中趋近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弹指一挥。十年一课,虽乡音未改但今非昔比。仿佛端详照片,细细品味周老师的课堂,如果说十年前的“丹顶鹤”还略显青涩与稚气,十年后则显得朴素大气且不失灵动。对执教者来说,十年一课无疑是成长的见证,对看课者来说,围观一课不啻纵览课改十年,个中滋味怎是寥寥几语所能道尽?笔者谨选取目力可及处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谈学习体会。
  一、目标重构:在人文与工具的左右中定位
  语文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教学这篇二百来字的小学二年级课文应该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不仅不能因为熟悉而漠视,相反,它们自始至终应该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不能游离的多维立体坐标系,本课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重温周老师8年前的教学目标:“1.通过画面涂色、情景表演、欣赏音像材料等方法,体会丹顶鹤的美丽。2.反复朗读,激发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初步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正如她这一课堂设计的题目“快乐行走在活动化情境中”所言,学生在课堂确实有丰富而快乐的活动:涂色、表演、欣赏音像材料。但是老师关注的目标是“体会美丽”,“激发喜爱之情”,“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如果不是“反复朗读”还有点语文的味道,可能会给人太多的错觉——这是艺术课?综合活动课?还是品德课?但是8年后的目标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重构”:“创设灵动、有趣的对话场景,营造自由、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我感悟,学会理解重点字词并尝试说话运用”,让我们读到了语言学习与积累运用的学科本体的特征目标。“通过画面欣赏、反复朗读,加强语词的情境体验,读出语言的美感和丹顶鹤的高雅”还进一步凸显了朗读的方法、目的以及预设目标。
  比对两个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前者过于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作了很大程度的渲染,以至于弱化、掩盖了语文的学科特质目标——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听说读写目标。而这也是课改初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当人们试图给曾经弱化了的某一方面给些力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度”,因此造成了矫枉过正的甜蜜负担——人文性泛滥就是这样的一种负担。值得欣慰的是,周老师8年后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在经历了人文与工具的来回摇摆争论之后找到了相对合理的定位:依托对语言文字认识、理解、揣摩、感悟、运用的语言之舟,让人文之魂在其间氤氲荡漾。
  二、内容甄选:在审美与语词的轻重里把握
  “教什么”是有了教学目标之后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同一篇课文,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从周老师的课中我们不难看出,8年前,基本上是以理解感受并欣赏丹顶鹤的美(即课文的内容)为教学内容,用涂色来理解丹顶鹤的外表美,通过朗读表演并借助图片来理解感受丹顶鹤的丰富姿态和高雅之美。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非“审美”莫属。但语文课堂仅有审美是不够的。当然,即使是当下的课堂也总是遗憾的艺术,何况是8年前的课堂,周老师能够坦诚地面对8年前的课堂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坦诚、勇气与严谨。8年后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审美的天空下,有了坚实的大地,那就是“语词”的力量。第一环节通过谈话引入对“怪不得”的理解与运用,通过默写点评“遥”与“论”两个生字的书写,联系语境联想体会“传说”的意思,用猜字游戏温习“却”和“虑”的写法,复习“无忧无虑”。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识字——不仅仅是第一课时集中起来读一读,认一认,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语境,让生字、词语的小鱼浸润在课文的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去触摸,去欣赏、去领悟、去积累。欣赏丹顶鹤的美的环节也是从词语切入,让学生在颜色词语去除与否的比较中感受这种表达所呈现的美。同样是丹顶鹤的颜色美,与8年前的涂色游戏相比,我们发现,用关注语词的“语文的手段”,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丹顶鹤的颜色美,即内容之美,更是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课文是如何通过这种表达形式来表现这种美的,而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义。
  周老师8年前的课,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当时的一种语文教学倾向,即关注课文内容本身的教学,以理解感悟为主要教学目的,关注课文“说什么”而非“怎么说”。王尚文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如果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一门槛,即使教学政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语文课改只有顺着“言语形式”这条路,才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周老师《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从“审美主打”到“语词着陆”的转身,其实就是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以语词为主要形式)在孰轻孰重的掂量中作出了很好的把握,让8年之后的“丹顶鹤”从肤浅华丽的外表美走向睿智知性的语文美。
  三、过程优化: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处思忖
  课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教学要素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进行衔接。比较两节课我们很有意思地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采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值得一品。
  其一,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8年前是让学生在丹顶鹤的相应位置进行涂色,8年后摈弃了涂色游戏,而采用删去课文中“洁白”、“黑的”、“鲜红鲜红”几个词语后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我们说方法没有优劣,运用合适为上。这个“合适”就是指方法手段的“形式”与课文教学“内容”是否相称。两者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涂色游戏的目的从本课教学目标的角度仅仅是达成“让学生理解丹顶鹤的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颜色”——这“但凡识字的人读一遍都知道的、无需教的事”,在这有限的课堂花那么大工夫着实显得奢侈了些。而后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显然站在更语文的视角、立足“言语形式”让学生体会“有与没有”、“这样与那样”的区别,使学生在感受丹顶鹤外形美的同时,更真切地领悟作者的遣词表达的精准,诸如“洁白”的美、“嵌”的形象生动、“鲜红鲜红”叠词运用的不同效果等等。尽管学生没有了动手涂色的“肢体之乐”,但学生有了“思维之乐”、“语文之乐”,这样的快乐应该更趋近语文学习的本义。
  其二,在引导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时,老师都采用了“演一演”的方式。“演一演”对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的而言,确实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细品之下我们发现,8年前,老师是让学生看着图片演,“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不仅要演动作,更要演出高雅的神韵——这真的很难,难怪老师也说“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把丹顶鹤美丽高雅的动作学得像”,还得辅之以其他的图片来理解“高雅”。这真怪不得学生。其实这“演一演”,仅仅是看着图片的简单模仿而已,因为理解这两个词也并非很难。8年后还有“演一演”,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淡化”,主要是通过动作记忆的方式辅助背诵,同时也达到课堂节奏调节的作用。“演”的淡化,实非偶然,是“非语文”的历史性隐退,是语文本真的彰显,是课改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气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真正的领悟,一些看似时髦热闹的现象将逐渐滤出课堂——热闹的不一定是实在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我们只有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处静心思忖,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称的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才能更真实、踏实,一如周老师8年后课堂实录的标题所传达的,实实在在才是真。
  四、主体显现:在儿童与课堂的关系上明晰
  周老师课堂实录标题中“立足儿童”四个字让我感同身受。通过课来理解周老师的“立足儿童”,首先应该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过儿童喜欢的课堂生活。这在周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
  8年前“快乐行走在活动化情境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在课堂上画画、演演、读读、说说,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如果说这是“立足儿童”的前提的话,那么8年后的课堂,我们更感受到周老师对“立足儿童”更深层次的理解,“立足儿童”就是让儿童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语言的、思维的、心智的……立足儿童就是解放儿童,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飞扬。我很喜欢这个课堂细节:师问什么叫“高雅”,在欣赏了兰花、悉尼歌剧院、芭蕾舞表演等图片后一学生说:“‘高雅’就是比美丽还要美丽。”这个回答可能并没有说出什么,但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个多么富有童趣的精彩回答!当老师试图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或期望学生应该能理解的东西去辅助的时候,其实学生并不能真正完全理解。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对于一些抽象语词的理解,我们是从哪一刻开始真正顿悟的呢?有的东西是一定要以阅历为代价的。因此,有时我们大可不必在某一堂课上让学生准确到位、全面深刻地达成理解。留一点模糊,留一点空间,这也许反而会成就孩子的想象与诗意。
  比之于8年前,周老师的儿童观、课堂观发生了质的提升,给我们围观老师非常大的启发。开始我这一部分的标题用的是“主体凸显”,但是斟酌再三还是改用“显现”吧——可能进一步在课堂实践层面凸显学生主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信心,因为周老师的课就是一种美好的开始。只要我们心中有儿童,在儿童与课堂的关系上坚定我们的儿童本位,我们的课堂就能从“重教”走向“重学”,那么“儿童发展”也会从理想逐步成为真正的现实。
  零零碎碎罗嗦至此,重读的时候发现有吹毛求疵断章取义之嫌,俗语有云“看人挑担不吃力”,“站着说话不腰疼”,权当这些文字是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警醒与鞭策吧,真诚感谢周老师的课堂。所言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顾丽芳,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
其他文献
作为郭初阳的同龄人,我们的书架上站立着可以归为同类气质的精神隐私,作为曾经的语文教育的闯将、后来的战士、现在的逃兵,反复观摩这个典型性课堂,觉得有话想说。  从2009年始,长三角地区的语文教育界开始热议两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与此相关,组织了多次以“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和教学大赛。笔者虽然离开语文课堂教学,但还是沪上知名特级教师工作室重点学员,经常参与讨论和实
《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自从2005年9月份在江苏省全面使用以来已经有了六年时间,它的每一单元都由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等七个板块构成。Project板块中首先提供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具体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引起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所给的具
内容摘要:土耳其位于亚欧大陆的结合部,是沟通东西文明与贸易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土耳其被西方国家视为外交重点,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国。自卷入以叙利亚危机为核心的新一轮中东地缘政治博弈伊始,土耳其的外交策略先后经历了冒进期、困局期与大幅向东靠拢期。“后叙利亚危机”时代,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及邻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它将重点放在了发展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
摘要: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为促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校长应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立足于高效课堂的建构,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此,要统一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高效课堂教学,立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要找准载体,规范流程,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要通过行政推动,
【课前思考】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渗透坐标思想。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感性经验,如教室里排座位、电影院看电影、坐车船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教育视角,系统研究了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规律。其中对劳动教育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手指尖上的智慧”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手指尖上的智慧”不仅概括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特征,而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学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优势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成果特点:不仅仅是技
内容摘要:米歇尔·福柯被誉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其权力话语观影响深远。《所罗门之歌》是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以麦肯·戴德家族为代表的美国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虽然老麦肯和麦肯二代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他们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都处于“失声”状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观为理论支撑,解读老麦肯和麦肯二代的“失声”根源,旨在警醒美国黑人群体只有冲破白人文化规训的安逸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区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路径与方法,并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意义,各种跨校协作共同体组织与活动,创新了校际协作管理制度,开发了跨校活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融合;学校共同体;托管;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57-04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较难进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视野。薛瑞萍作为一名以教育写作赢得独特专业成长机会的普通教师,其六年間出版的六本教学手记,值得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特别是薛老师种种特立独行的教学言行背后,存在着多种关于母语的课程意识和教学信念,“日有所诵”、“定能生慧”等行动与信念,可供普通教师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母语;课程意识;教学信念;教学手记     中图分类号
摘要:“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