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工具性学科,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果。结合研究结果以及生活化教学的规律,坚持全过程贯穿的原则,简要阐述如何在新课导入环节、分析数学知识环节、课堂提问环节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交流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积累丰富的数学体验,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学知识。然而,就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生活化教学并未得到践行,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缺乏认识和经验。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生活化教学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做法。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经常被教师忽视,实际上,它有激趣、调节等功能,若是教师直接开始讲解数学公式、概念,这些抽象的知识无法吸引学生,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情形下,教师继续讲解数学知识也毫无意义,学生不在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更好进入状态,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用生活场景去激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此外,生活化课堂导入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魅力,从而吸引他们,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身心投入。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知识之前,笔者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15cm的刻度尺,由此设下悬念:“同学们,我想知道讲台的这个角是不是90度,但我现在没有量角器,只有一把刻度尺,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思考一下怎样去做才能知道这个桌角是不是90度?”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面面相觑,在他们的认知里,要想知道一个角是不是90度只有借助量角器,而刻度尺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在这种认知矛盾的驱使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趁此时机,笔者再告诉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有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构建高效化课堂有积极作用。
二、在分析数学知识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公式等,学生很难理解,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也为了培养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放在实际生活中去讲解,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措施既可以增加课堂对学生的亲切感,又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笔者没有对照着课本上的概念给学生解释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以及它有什么特点,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竿、手电筒,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通过学生的影子、竹竿的影子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计算物体高度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快速理解了这节课的知识,并且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运用相似三角形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相较于传统课堂上的口头讲述,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吸收、内化。
三、在课堂提问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让问题贴近生活,一方面,它更容易激发学生解决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书本上的数学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一共有7个食堂,5大2小,假如同时开放2个小食堂和1个大食堂,可以满足1680名学生就餐,假如同时开放1个小食堂和2个大食堂,可以满足2280名学生就餐,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小食堂可以供多少名学生吃饭,大食堂又能供多少名学生吃饭吗?”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通过分析、列式和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经过这种生活化问题的转化,在学生的眼中,枯燥、抽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有了生命和活力,这不仅可以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显著提升其迁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直以來,由于教学方法、考试环境以及数学知识抽象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良好的态度,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为了充分突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数学的工具性性能,教师应积极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新课导入、讲解知识以及课堂提问等各环节进行生活化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贞寿.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以苏科版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16-17.
[2]庄利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1):34-35.
[3]杨静,周子琪.基于“三会”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08):3-5.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交流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积累丰富的数学体验,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学知识。然而,就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生活化教学并未得到践行,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缺乏认识和经验。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生活化教学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做法。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经常被教师忽视,实际上,它有激趣、调节等功能,若是教师直接开始讲解数学公式、概念,这些抽象的知识无法吸引学生,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情形下,教师继续讲解数学知识也毫无意义,学生不在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更好进入状态,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用生活场景去激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此外,生活化课堂导入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魅力,从而吸引他们,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身心投入。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知识之前,笔者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15cm的刻度尺,由此设下悬念:“同学们,我想知道讲台的这个角是不是90度,但我现在没有量角器,只有一把刻度尺,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思考一下怎样去做才能知道这个桌角是不是90度?”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面面相觑,在他们的认知里,要想知道一个角是不是90度只有借助量角器,而刻度尺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在这种认知矛盾的驱使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趁此时机,笔者再告诉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有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构建高效化课堂有积极作用。
二、在分析数学知识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公式等,学生很难理解,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也为了培养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放在实际生活中去讲解,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措施既可以增加课堂对学生的亲切感,又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笔者没有对照着课本上的概念给学生解释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以及它有什么特点,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竿、手电筒,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通过学生的影子、竹竿的影子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计算物体高度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快速理解了这节课的知识,并且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运用相似三角形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相较于传统课堂上的口头讲述,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吸收、内化。
三、在课堂提问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让问题贴近生活,一方面,它更容易激发学生解决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书本上的数学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一共有7个食堂,5大2小,假如同时开放2个小食堂和1个大食堂,可以满足1680名学生就餐,假如同时开放1个小食堂和2个大食堂,可以满足2280名学生就餐,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小食堂可以供多少名学生吃饭,大食堂又能供多少名学生吃饭吗?”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通过分析、列式和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经过这种生活化问题的转化,在学生的眼中,枯燥、抽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有了生命和活力,这不仅可以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显著提升其迁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直以來,由于教学方法、考试环境以及数学知识抽象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良好的态度,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为了充分突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数学的工具性性能,教师应积极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新课导入、讲解知识以及课堂提问等各环节进行生活化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贞寿.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以苏科版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16-17.
[2]庄利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1):34-35.
[3]杨静,周子琪.基于“三会”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