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能够体会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组教材,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一个载体,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将要教授的内容,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能力差异等处理教材,导致很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根据教材教授也会限制教师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的发展。
1.开发教材
《各人眼中的20》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广场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课本上很突兀的小胖分20个蛋糕,改变成小朋友们去春游,分享自己带的水果。把数字20个改成12个草莓。这样,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圈一圈,将一个数分拆成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形式,会用几个几来表示,12这个数更接近他们的教学起点,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当20个蛋糕变成12个草莓后,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知道几个一圈,圈的过程中还不会重复和遗漏。作为数学教师,不能照搬教材,而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适当的开发和创新,开发教学资源。
2.创设情景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班级去春游,大家分享自己带的食物的情景,这很符合他们平时的生活和同伴交往,也将枯燥的数字赋予生活的情境中。情境一:小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草莓,数一数有多少颗?你是怎么数的?如果让孩子去数小圆点,学生肯定会很浮躁,而让他们去数爱吃的草莓,他们每个人眼睛中都充满了期待。
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孩子乐于解决的问题,孩子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去探究问题,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二、找准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计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学。才能调动孩子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1.找准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会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各人眼中的20》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在认识数的时候,已经接触到几个几个数,我在教学中,让他们自主探究,几个一圈,每次圈的个数要相同,把12个草莓全部圈完。合理的找到学生已经会几个几个数的教学起点,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到新授的内容,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教学的反馈来说也很好。
2.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形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节课中,学生自主活动圈一圈的时候,我要求他们:你会圈几种就圈几种。这样的设计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其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有所要求的。练习纸上我给出全部可能的图片,这让有能力的学生,通過思维的快速运转可以把12个草莓的圈法全部找出来,而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可能只是找出了一种圈法,也不会害怕老师的批评。在反馈的时候,我也注重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人,有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惧怕心理。
三、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节课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如果让学生说6个2就是6个2在相加,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我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先2个一圈,然后列连加算式,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6个2在连加就是6个2。所以,教师可以让孩子多重体验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1.体验感知
新概念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检验基础上,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才能有效建构新的概念。3个4和4个3的辨析,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说3个4就是3个4在连加,4个3就是4个3在连加,学生会觉得很难分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挑一幅图可以表示3个4,再选一幅图可以表示4个3。这样很直观的帮助学生辨析了它们的不同,从而让他们建立几个一圈,圈了几次就是几个几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的感知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所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
2.问题解决
一节课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形式多样、各种层次的实际问题,能够把知识迁移到类似的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在系统学习《各人眼中的20》后,我设计了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运用。在第一关中,我设计了20个蛋糕,已经圈好了,让学生写一写表示几个几。有12个草莓的圈法,迁移到20个蛋糕的圈法,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很好的表示几个几。第二关:我用判断题,进一步巩固和辨析2个5和5个2的不同,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明白,每次圈的个数不同,圈的次数也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第三关:画一画,我给出3个9和8个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他们。这个环节学生参与性很高。一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分享和表现自己,其实也在快乐实践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总之,挖掘教学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乐于思考。
一、重组教材,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一个载体,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将要教授的内容,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能力差异等处理教材,导致很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根据教材教授也会限制教师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的发展。
1.开发教材
《各人眼中的20》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广场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课本上很突兀的小胖分20个蛋糕,改变成小朋友们去春游,分享自己带的水果。把数字20个改成12个草莓。这样,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圈一圈,将一个数分拆成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形式,会用几个几来表示,12这个数更接近他们的教学起点,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当20个蛋糕变成12个草莓后,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知道几个一圈,圈的过程中还不会重复和遗漏。作为数学教师,不能照搬教材,而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适当的开发和创新,开发教学资源。
2.创设情景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班级去春游,大家分享自己带的食物的情景,这很符合他们平时的生活和同伴交往,也将枯燥的数字赋予生活的情境中。情境一:小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草莓,数一数有多少颗?你是怎么数的?如果让孩子去数小圆点,学生肯定会很浮躁,而让他们去数爱吃的草莓,他们每个人眼睛中都充满了期待。
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孩子乐于解决的问题,孩子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去探究问题,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二、找准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计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学。才能调动孩子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1.找准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会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各人眼中的20》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在认识数的时候,已经接触到几个几个数,我在教学中,让他们自主探究,几个一圈,每次圈的个数要相同,把12个草莓全部圈完。合理的找到学生已经会几个几个数的教学起点,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到新授的内容,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教学的反馈来说也很好。
2.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形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节课中,学生自主活动圈一圈的时候,我要求他们:你会圈几种就圈几种。这样的设计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其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有所要求的。练习纸上我给出全部可能的图片,这让有能力的学生,通過思维的快速运转可以把12个草莓的圈法全部找出来,而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可能只是找出了一种圈法,也不会害怕老师的批评。在反馈的时候,我也注重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人,有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惧怕心理。
三、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节课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如果让学生说6个2就是6个2在相加,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我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先2个一圈,然后列连加算式,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6个2在连加就是6个2。所以,教师可以让孩子多重体验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1.体验感知
新概念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检验基础上,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才能有效建构新的概念。3个4和4个3的辨析,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说3个4就是3个4在连加,4个3就是4个3在连加,学生会觉得很难分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挑一幅图可以表示3个4,再选一幅图可以表示4个3。这样很直观的帮助学生辨析了它们的不同,从而让他们建立几个一圈,圈了几次就是几个几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的感知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所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
2.问题解决
一节课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形式多样、各种层次的实际问题,能够把知识迁移到类似的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在系统学习《各人眼中的20》后,我设计了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运用。在第一关中,我设计了20个蛋糕,已经圈好了,让学生写一写表示几个几。有12个草莓的圈法,迁移到20个蛋糕的圈法,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很好的表示几个几。第二关:我用判断题,进一步巩固和辨析2个5和5个2的不同,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明白,每次圈的个数不同,圈的次数也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第三关:画一画,我给出3个9和8个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他们。这个环节学生参与性很高。一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分享和表现自己,其实也在快乐实践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总之,挖掘教学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乐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