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新疆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有水就有绿洲,就有生命的颜色。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新疆人就像大漠胡杨、戈壁红柳,只要那么一点点水,就能顽强地展露生命的奇迹。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人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决心和力度就更大了。从新疆人与干旱作斗争进行绿色改造的大项目来看,不管是地处塔里木腹地的柯柯牙工程,沿着沙漠公路纵贯南北的防护林生态工程,还是哈密的“绿色通道”工程,无一不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劳动付出和智慧结晶。
  
  新“柯柯牙思维”
  
  柯柯牙工程位于阿克苏市,柯柯牙,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悬崖”或“绿色的戈壁”。柯柯牙工程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海拔高度1124米~1230米,地面坡降1/80~1/1500,土壤贫瘠,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盐碱度为2.87%~9.87%,是阿克苏市和温宿县风沙危害的主要策源地。
  为彻底根治风沙危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86年春,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建造大型人工治沙绿化工程,经过充分考察论证,柯柯牙绿化工程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上马了。
  植树得有水,引水得有渠。有修渠的日日夜夜,250名施工人员在滚滚黄沙中坚持施工,忍受着热风灼烤,沙尘拍打,吃着掺杂黄沙的饭。工人们嘴唇起了白碴碴的一层皮,很多人的嘴巴、鼻子流血。仅仅4个月时间,一条长16.8公里,配有505座桥、涵、闸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修成了。
  水利设施完成后,柯柯牙一期工程开始实施。通过22个寒暑春秋,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及驻阿部队上百万人次参与艰苦卓绝的柯柯牙造林大会战,在早古荒漠上筑起了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面积达12,4万亩的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从东、南、北三面将阿克苏市环绕起来,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阿克苏市2008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沙漠前移,治沙面积净增3.6万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4.4吨,年沙尘暴次数减少1.8次,年降水量增加6.1毫米~1.8毫米,空气湿度提高17.5%。同时,还发展果木经济林12.4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24亿元。
  今天。在柯柯牙这片地方,正在掀起一场改变荒原戈壁面貌、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绿色革命”。
  刘丽君是1990年随着丈夫从甘肃到柯柯牙定居的。她们承包了9亩果园。她说刚开始的时候承包地里都是红胶土,种植的香梨很难成活,开始几年都没有产出,她们四处打工维持生活。“插秧、捡棉花、卖菜这些都干过,因为一直心存希望。所以即便很苦也坚持下来了,渐渐地生活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果园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我们还搞起了养殖休闲的副业。”
  当地的居民告诉记者,如今柯柯牙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群众生活很富足。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典范。它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地域范围和原有的概念界限,重新构筑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新绿色革命’。”地区绿化委员会主任王君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沙漠公路边的“绿色走廊”
  
  自1989年会战以来,塔里木油田不但找到了大规模油气资源,建成2000万吨级的现代化油气田,成为我国第一大产气区,丰富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海、北京等80多个大中型城市,而且攻克了极度干旱条件下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技术难题,建设了62000亩防沙固沙绿地,一条“绿色走廊”南北纵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昔日的“死亡之海”展现出勃勃生机。
  1995年10月,全线贯通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连314国道,南接315国道,南北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522公里,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
  在沙漠公路建设的同时,塔里木油田同步建立了“前阻后固”以人工草方格、栅栏为主的机械防沙体系,确保了公路的顺利修筑和早期畅通。然而,经过3~5年,90%以上的阻沙栅栏和80%以上的固沙草方格基本失去防沙作用。公路积沙愈来愈严重,公路长久安全运行面临巨大威胁。为此,塔里木油田从沙漠公路战略地位出发,以根治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危害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决定加快建设以生物防沙措施为主体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
  在国家的支持下。塔里木油田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开展了十余年、4个阶段的联合攻关,从274种植物中成功筛选出了40种适宜沙漠防护林建设的植物并大规模育苗成功,在沙漠腹地创建了3280亩生物防沙实验基地和工业性示范工程,形成了流沙地种植技术、林带结构布局技术、苦咸水育苗灌溉技术、抚育管护技术等为一体的沙漠造林技术体系,具备了全线建设防护林工程的条件。
  这条防护林生态工程,全线将采用管道供水技术,同时采用就地采水、分散供水、滴水灌溉技术。年耗水总量不超过600万立方米。主要工程项目由发电及变电工程、种植工程、管护设施工程、灌溉管线及设施工程4个部分组成。
  2003年8月,这项工程开工,2005年5月全线建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林带总体宽度72米~78米,种植苗木2080万株。苗木以抗逆性极强的柽柳、沙拐枣、梭梭等优良防风固沙灌木为主,水源为公路沿线高矿化度地下水,采用滴灌系统灌溉。工程共钻凿水源井114口。铺设供水干管959公里、支管1018公里、毛管19184公里。工程量十分浩大,各种管线可以绕赤道半圈。
  2006年10月,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国家验收专家组在审查鉴定中认为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鉴定。流动沙漠地区高矿化度水灌溉技术、高抗逆性防风固沙植物种选育技术、流动沙漠地区防护林体系结构模式、流动沙漠地区大型防护林工程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工程院将这项工程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的技术成果还成功应用到南疆铁路的防沙绿化工程和我国与利比亚合作的北撒哈拉沙漠公路防沙工程之中。
  通过多年的精心管护,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全线苗术成活率达到了87%以上。较好地起到了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的效果,确保了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这是世界上流动性沙漠中最长的“绿色走廊”。
  
  哈密有个“连山林”
  
  “昔日左公柳,今有连山林!”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哈密自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
  2005年4月8日,到任两个月的地委书记郭连山在第一次公开与记者的交谈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哈密生态极其脆弱,坚持“大干林业,干大林 业”应该是始终不渝的坚持方向。哈密生态建设,要向追求绿色GDP看齐,进一步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力度。
  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决策下,地委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的发展战略,并把“生态立区”放在首位。
  哈密地区是全国少有的干旱地区。年大气降水量为34毫米,蒸发量却超过了100倍,年大于8级以上大风日多达30多天,每当风力达到5级时,裸露的地面形成扬沙和沙尘暴以及浮尘天气,所带来的就是国省道交通中断、农业及畜牧业受损、电力水利设施损毁,给工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哈密是我国沙尘暴三大主要途经孔道之一。据上世纪90年代中国林科院曾对北方12省332个县市的调查,哈密沙漠化危险程度名列第九位。哈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500立方米,低于1700立方米的国际警戒线。
  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决策下,地委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的发展战略,并把“生态立区”放在首位。
  治理风沙不仅是哈密人的要求,也是受风沙侵害区域百姓的强烈呼声。哈密地区从2002年起,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加大重点风沙源区的生物治理,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分区突破”的原则,2005年开始逐步推开哈密市牙吾龙、二堡镇等重点风沙源区的林业生物综合治理工作,采用梭梭、沙拐枣等树种,运用滴灌设施,进行固沙造林,使昔日流沙地带形成一片片绿色林地,肆虐的风沙初步得到遏制。2005年以来,哈密市共营造固沙林面积1万余亩。
  哈密人所说的“连山林”是哈密市往巴里坤方向的303省道的“绿色通道”工程一部分。
  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中,哈密把节水作为重点,选用红柳、沙枣拐、梭梭等耐旱树种,采用滴灌方式推进造林步伐。如今哈密地区重点生态造林全部采用滴灌,面积达41480亩。
  据了解,哈密地区人工造林提前两年超额11.4%完成“十一五”规划期确定的20万亩造林任务,同时也提前两年实现了到2010年完成建设大枣20万亩基地的目标。
  据地区气象局原局长李亚辉说,在哈密市区范围内,近3年里气温有了0.2度的细微降幅。这个降幅在哈密这个干热的地域来讲,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因是不会发生这样变化的。
  生态建设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显性变化,也使得造林工作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创新发展、敢为人先、坚持科学的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如今,这种由软环境的变化促动了招商引资硬环境的大变化。目前,全国500强企业已经有32家落户哈密,正如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董事长傅军2008年7月中旬来哈密投资考察时所说:看重哈密,一是哈密人造绿形成的战天斗地精神感动了我,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第二才是资源丰富吸引了我,企业在哈密大有所为,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的共识。
  近3年来,哈密市的房价节节攀升。每年以近70万平方米的增速发展,所有的购房者看重的就是一条:哈密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宜居环境越来越好!
  哈密地区正站在更高的高度积极建设“绿色哈密”。
  据地区林业局局长刘曙光介绍:到2015年,通过封育恢复和人工造林新增有林地面积30万亩,使全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2%;绿洲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到2015年优质林果业规模稳定在4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0万吨,其中:大枣建园达到30万亩,结果面积达到25万亩,林果业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份额达到30%以上。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和林果业灾害综合防控体系,林果业产业支柱地位基本形成。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绿色正为哈密这块绿洲绘彩铺锦!
其他文献
针对首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话题,记者专访了乌鲁木齐市房产管理局局长唐庆令。  记者:作为地方政府房产管理的一把手,你认为怎样的住房市场最合理?  唐:居民住房不能完全靠商品化来解决,应该实施商品化和保障性并存的住房双轨制。我们现在对住房提出了一个模式——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要遏制。即社会中有10%的居民,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那么政府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来帮他们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阶层,他们
期刊
近半个世纪以来,援疆工作的开展使“东方明珠”上海与“西部明珠”阿克苏两地紧密相连,形成源远流比的深厚情谊  从1997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6批251名上海援疆干部不远万里来到阿克苏,支援边疆、奉献边疆。在这里,他们用一腔建设边疆的激情和斗志,真挚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意;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资助贫困民众的行为,折射出建设边疆造福边疆的雄心壮志;他们充分利用援疆干部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援疆资金和项目,
期刊
从一万元到一二十万元,马价连年飚升,民间马术运动的爱好者增多,民间马术俱乐都悄然兴起。    仅乌鲁木齐市马术俱乐部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一二家增至五六家,有实力的民资也大手笔地投入马业。自治区政府也正组织专家着手制定一份马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新疆马产业发展,正纳入到新疆畜牧业发展的重头产业之中。    一匹马换一辆车    “每天都有人带钱来买马,北京、青海、四川,全国各地的人都有。”4月15日
期刊
王启猛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里研究所研三学生,所学专业为自然地理学。王启猛从小就听老师讲过坎儿井的故事,一直想着将来有一天能亲眼去看看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启猛发现了Google(谷歌)公司发起的第二届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王启猛便与同学胡永峰等人策划了《消亡的坎儿井一拯救坎儿井,保护水资源》项目参加了创意大赛,并且一路过关斩将从6200多个方案中被选
期刊
作为一个从市井起步的民营企业家,孟祥平的经历无疑具有传奇色彩:1999年,其创建的祥平集团承包雪莲山荒山绿化,成为新疆首家以企业名义承包荒山绿化的企业。    一月27日,新疆祥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祥平对时下大学生中兴起的创业潮,谈了个人的感受与想法,以下是记者与他的对话内容。    关于创业有兴趣才能义无反顾    记者:你因为喜欢高尔夫才建了高尔夫球场,你认为把个人的爱好与事业结合起
期刊
不知不觉中,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说起教育,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有太多的理论和实例,可似乎每一项都会有利于自己的孩子。似乎每一项叉都是不一样的情况,。想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但教育的难点,不在于如何教育,而在于是否接受,能否接受,接受多少。“言者谆谆,听着藐藐”,道理讲了许多遍,无休无止地灌输,甚至让急躁的家长大打出手,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见到家长“装模作样”
期刊
4月28日,在民政部主办的“全国婚姻家庭”研讨会上,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王礼仁建议,“婚姻法”中应增加限定离婚与结婚间隔时间的内容,以防草率离婚现象的发生。  结婚不够一定年限,不许离婚,否则属于违法行为。湖北省宜昌市法官的这个构思,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议。当然绝不会缺少“脑残”之类的批评声。但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虽然这个想法写入《婚姻法》没有必要,但其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特别在目前草
期刊
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国际部60多名高中生。在五星级酒店成都凯宾斯基饭店,成功操办了一场耗资60万元的酒会。学校称系公共关系实践课程,旨在花钱买素质。  听说过花钱买车买房买衣服,还真没听说过花钱买“素质”,更没想到“素质”的价格还真不便宜,起步价就是60万,“素质”成了奢侈品。照此来看,学校不像是一个教育机构。倒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不知,学校花了这60万,到底给学生买来了几斤“素质”?  学校是教
期刊
长舒一口气,14岁女孩小雨终于脱离生命危险。但这口气还没舒完,一口气又堵在心头,不吐不快。  14岁,花季的年龄,小雨却选择了跳楼,用生命来赌青春。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笔者也不敢枉言。但从笔者了解到的事实可以看出,小雨的跳楼与学校的压力不无关系。且听同班同学怎么说:“我估计她是没写完作业,清明三天假期里,我不断地写,也没写完。”“当天早上我在院子里遇到小雨,当时应该是上学时间,可小雨却低着头满
期刊
水!水!水!水足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的命脉。对于地处沙漠边缘的军垦新城打河来说,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有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团场职工浇地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因为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水常常流得到处都是。无奈,浇水班职工只好昼夜轮流守候在大田边,每浇灌一次土地,所费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博物馆馆长划宁介绍道,不少第一代军垦战士看了照片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