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高估孩子的学习能力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ngy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重视孩子不会的部分,别以为是他们粗心。
  一些六年级的孩子说, 80%以上的家长(我认为没有这么多)高估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
  高估的结果是:孩子没有努力就希望孩子拥有超常的学习能力。
  这类家长在能看懂孩子的作业时,对孩子作业挑三挑四,不是嫌弃写得慢,就是嫌弃写得不整洁,不停唠叨,不停批评,甚至动手打孩子。还给孩子扣上帽子,说孩子就是逆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家长容易美化自己上学时的能力水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只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拖拖拉拉,得过且过。没有孩子喜欢喋喋不休的指责,尤其是那些家长还没开口孩子就猜出来的训斥,孩子渐渐就充耳不闻。
  那些与家长合作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总对自己写的不满意,写了擦擦了写,没有做题速度,也培养不出学习能力来。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家长的理由是:“如果孩子仔细审一下题,把题多读一遍,就能做对。”
  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跟很多家长讲孩子没有写对写好的能力,他们就是不相信。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期待的情况,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整洁漂亮的字迹当然很重要,但撕掉重写或者擦掉重写属于矫枉过正,不但会让孩子写作业慢,拖延,更会让孩子想起写作业就心烦,因为孩子脑后总有一个挑剔的声音,“你写得不够好,这次肯定又没写对,一会还要擦掉重新写。”
  心智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抗拒学习,孩子会认定自己就是学不好的料,不服输,同时又力不从心的让孩子无比纠结。
  识远者贵本,见近者务末。家长多多少少知道些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取得好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终身感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在学习中获益。
  不应该惩罚尝试努力的孩子,当孩子做作业时,如果孩子已经尽力,就不要总批评和挑剔,如果还达不到“标准”,让孩子每天坚持额外多付出一点就行,抓好基本功练习,循序渐进,孩子就能够出类拔萃。但大部分家长做不到这一点。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人们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动力去激励自己学习一些看起来枯燥无味、晦涩深奥的知识。随着孩子内在能力的增长,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高,有做得更好的欲望,推动自己心甘情愿去勤奋。
  父母怎样认定孩子的智力水平很重要。基因优秀,孩子就聪明,基因不好,就不聪明,这种想法对学习有一定的暗示,也就是: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成绩就好。如果孩子学习刻苦,那孩子肯定不聪明。这种恶性循环很明显:孩子希望用好成绩证明自己是聪明的,但是又不能刻苦,因为刻苦学习就代表笨。
  智力水平经常被认为是可塑造的。如果学生考砸了或者不理解一个知识点,不要说因为孩子笨、孩子粗心,而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这种看法对孩子来说有好处,因为这让他们领悟到努力的重要性。
  如果自己孩子的同学吹嘘他不需要学习,只要把心态搞好,不用把基础学好,不需要时间保证就能学好,家长一定要戳穿这个神话,告诉孩子大多数学习好的学生必定很用功。别人若比自己学得好、学得快,仅意味着他们比自己更早开始努力。学习本身并不是太累人,而是与各种观念、疑虑、焦躁、担心和不安作思想斗争才累。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支持,也就给了孩子努力不懈的动力。
其他文献
过度保护,要么让孩子成为胆小鬼,要么成为傻大胆儿。  女儿杨杨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姥姥家住。客厅小,东西杂,孩子想下地玩,姥姥也是好心,也许怕碰着孩子,始终把孩子抱得紧紧的。杨杨到9个多月时,还不会爬。  怎么办?我果断决定,收拾出一间屋子,让孩子在里面尽情折腾。  我把刀子、剪子、螺丝刀等等尖锐的东西移出去,把玻璃杯、热水瓶等易碎的东西也移出去,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安全无害的。  不到一个星期,
期刊
小朋友进入一岁七个月之后,越来越爱说“不”——一个可以挑战权威、构建自我的美妙无比的字。  吃饭了!不想吃。玩好了回家吧!不呀!睡觉了!不!妈妈讲故事再睡!我要喝水、我要换尿布布、妈妈涂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每天都要让我在她的肚子、手、脚、额头上蘸点唾沫才肯入睡。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利用孩子的“不”来解决难题格外有效。比如,对付挑食问题,除了变着花样给食物上色、化妆、变身,还有一个非
期刊
甭管俗雅,孩子快乐就行。  一位妈妈问:我是古典音乐盲,想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该从何入手听西方古典音乐?没等我回答,她解释说:看到一岁半的闺女天天听到广场舞的音乐就扭屁股,真是痛心呀!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是想和孩子一起听。  如果是给孩子听的音乐,我推荐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施特劳斯这些音乐舒缓、明亮、快乐的。贝多芬就不推荐,情绪太激烈,当然,青春期孩子喜欢是另一回事,但是我觉得不适
期刊
我的微博偶像大V自称是“德国妈妈”,她当然不是德国人啦。这个称号来自一些关于德国人的笑话,比如,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拧螺丝,一定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拧三圈半,多半圈都不会拧,因为以拧紧为标准会加剧机器的磨损。而外国人嘲笑德国人,哪怕是在两间公用电话亭分别贴上男女标志,“女电话亭”空着,德国男人也会去旁边那个排队。  没错,“德国妈妈”非常严谨。她们上学时都特别认真上进,当了妈之后,出于对孩子的爱和责任,
期刊
对“症”下“药”。  孩子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得看孩子不适应在哪里,对症下药。  宋小涵入园前由姥姥照看,非常依恋姥姥,和姥姥形影不离,一看不见姥姥就哭闹不止。到三岁了,不能老是在家呆着啊,得上幼儿园了,得学会跟小朋友相处。  突然面对这么多陌生人,而且是单军作战,肯定不好适应。哪怕我们这些老师都扮成小兔子逗她,宋小涵还是哭成了小泪人。姥姥想出的办法是,在幼儿园陪着孩子,反正自己是退休工人,啥事没
期刊
你听说过物权么?孩子也有呢。  “小气”娃的声明  最近3岁的乐乐经常跟我交涉:妈妈,这是我的电子琴,你不可以弹。妈妈,这是我吃饭的椅子,你不可以坐。妈妈,这是我的芭比娃娃,你不能玩……  一开始,乐乐在这样严肃声明的时候,我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因为一直想当然地以为,作为妈妈,我可以动她的一些东西,再说,我弹弹你的电子琴,也弹不坏啊。也没有想到动她的东西需要向她请示。在外面,当乐乐护东西
期刊
荷包撅着屁股说:来呀,来拧我屁股呀!  我们三个经常散步的路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鹅,从毛茸茸的小东西,长成肉乎乎的两只大家伙。儿子荷包对它们很感兴趣,每次见了总要各种逗弄。七八岁狗也嫌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我们算是深有体会,眼见着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变成了一个一刻不停地动来动去,表情极其夸张,动不动就欺猫逗狗的熊孩子。  我们吓唬他,鹅喜欢拧小孩儿的屁股——因为小时候大人就是这样吓唬我们的。不过鹅拧
期刊
我相信女儿很快就能恢复过来,失败了,我允许她大声地哭一会。  带女儿参加电视台举办的“我是小超人”竞技游戏比赛,要过六关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比赛过程中只要一犯规就会被淘汰出局。  那是女儿生平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她在家玩游戏从来没输过,为什么?大家都能猜到,因为家里没有严格的规则。但是比赛场就不同了,我相信那是女儿第一次自己去面对“规则”这个概念。  比赛环节并不容易,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更加难。
期刊
假如有一天孩子失恋了回家抱着爸爸哭,那也是做父亲的成功。  跟儿子像兄弟一样没大没小  儿子吴定谦在30岁的时候,出了人生第一本书。我本来以为跟儿子很熟,但看完后,感觉却不太熟。他写出小时候的记忆,我和他妈妈跟他说过的话、一起做过的事,我们都忘了,但他都记得。  我这一代人的父亲,大多不会跟孩子沟通。我一辈子跟爸爸讲的话不超过两百句。因为他不知道要跟我们讲什么,我们怕他怕得要死,什么也不敢跟他讲。
期刊
背诵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记住,二是浸润中国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死记硬背,事倍功半  孩子小的时候要不要背点唐诗宋词、名家名段?家长很关心,希望得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好照着去要求孩子。答案倒有,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具体情况也不同。  女儿刘莐四五岁时,我曾带着她背过一些少儿开蒙的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等。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孩子小的时候,心思单纯,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