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借助具体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从而在巧妙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分析探究,将原本独立的学习氛围扩大为集体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协调配合下挖掘潜能,培养协作精神,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借助具体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从而在巧妙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分析探究,将原本独立的学习氛围扩大为集体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参与中体会和感悟,在协调配合下挖掘潜能,培养协作精神。笔者就具体教学实践开展合作学习做一探究,以期发现展现学生主体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与渠道。
一、挖掘教学讨论话题,有效利用合作资源
究竟怎样的教学讨论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学习资源,这首先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每每遇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顺畅回答时,则会开展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期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之源,对这一问题进行透彻理解并调整思路,从而溯根问源,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诚然,当教师设定讨论问题时,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考虑了问题的实质内容,似乎不得而知,对学生出于何种原因而回答不上问题未做深入的原因分析,这就让合作学习的价值有些缩水。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师还未与学生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便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还不够充分,也没有进行朗读、体会、感悟等步骤,自然,学生或者是回答不上来,或者是回答出一些浅显的“皮毛”。对于大多数认知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说,还未走进文本,找不到回答的方向,显然,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启动合作学习平台是不合时宜的,如果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大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使得合作学习徒有虚表,浪费了宝贵的合作学习资源,也让教学收效甚微。合作学习的价值来于教师创设的问题导向,而这一导向必须要具有确定性,才能够让学生沿着一定思路去发掘内在丰富的蕴意。再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具有较高价值,需要学生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入分析与探究,学生只有相互协作,集思广益,才能够解决难题。此外,教师为合作学习提供的讨论主题要具有适宜度,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能够展示个性声音,大家共同分享好思路、好想法、好点子,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具有真正价值,而不是聚焦在某几个优秀学生的身上。
二、形式多样搭建平台讨论话题,点燃课堂教学气氛
合作学习的形式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创设,不仅仅局限在前后桌的讨论回答,或者是小组间的交流检查,而是通过一些新颖的方式,让合作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如对抗赛、辩论、表演剧等,让合作学习灵动起来,则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各个小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势头,每一名学生也都意气风发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和认知,并根据细节加深了体会与感悟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该如何实现它呢?”教师先让每一名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然后,让小组成员个个说说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随后,教师还创设了“梦想需不需要奋斗”的话题让小组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列举了课文主人公小瑞恩身上坚持并付诸行动的闪光点,由此,使得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补充,并能够将课文感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这是思想的激活,也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合作学习,从个性学习到共性学习,从个人角度到多元角度,学生的认知视野在拓展,思维在拓宽,习得知识的同时,还升华了精神境界。
三、合作学习恰到好处,激发学生兴奋点
小學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不是随意创设的,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要捕捉时机恰到好处:检查巩固知识掌握程度运用时,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感时,为照顾某些边缘群体参与热情而创设,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等。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教师的合作学习放在了课终时段,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古诗名句,让学生以诗歌朗诵比赛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因为抓住了适当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声音与声音交融出激点,思想与思想碰撞出花火,也碰撞出创新思维,还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课堂更为精彩,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合作学习,必然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合作学习因为有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听上去“嘈嘈切切错杂弹”,但那是真实的学生个性的声音,使得每一次讨论交流都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掷地有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内化于心,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居继顶.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1).
[2]吕安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2).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借助具体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从而在巧妙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分析探究,将原本独立的学习氛围扩大为集体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参与中体会和感悟,在协调配合下挖掘潜能,培养协作精神。笔者就具体教学实践开展合作学习做一探究,以期发现展现学生主体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与渠道。
一、挖掘教学讨论话题,有效利用合作资源
究竟怎样的教学讨论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学习资源,这首先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每每遇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顺畅回答时,则会开展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期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之源,对这一问题进行透彻理解并调整思路,从而溯根问源,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诚然,当教师设定讨论问题时,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考虑了问题的实质内容,似乎不得而知,对学生出于何种原因而回答不上问题未做深入的原因分析,这就让合作学习的价值有些缩水。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师还未与学生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便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还不够充分,也没有进行朗读、体会、感悟等步骤,自然,学生或者是回答不上来,或者是回答出一些浅显的“皮毛”。对于大多数认知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说,还未走进文本,找不到回答的方向,显然,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启动合作学习平台是不合时宜的,如果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大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使得合作学习徒有虚表,浪费了宝贵的合作学习资源,也让教学收效甚微。合作学习的价值来于教师创设的问题导向,而这一导向必须要具有确定性,才能够让学生沿着一定思路去发掘内在丰富的蕴意。再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具有较高价值,需要学生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入分析与探究,学生只有相互协作,集思广益,才能够解决难题。此外,教师为合作学习提供的讨论主题要具有适宜度,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能够展示个性声音,大家共同分享好思路、好想法、好点子,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具有真正价值,而不是聚焦在某几个优秀学生的身上。
二、形式多样搭建平台讨论话题,点燃课堂教学气氛
合作学习的形式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创设,不仅仅局限在前后桌的讨论回答,或者是小组间的交流检查,而是通过一些新颖的方式,让合作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如对抗赛、辩论、表演剧等,让合作学习灵动起来,则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各个小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势头,每一名学生也都意气风发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和认知,并根据细节加深了体会与感悟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该如何实现它呢?”教师先让每一名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然后,让小组成员个个说说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随后,教师还创设了“梦想需不需要奋斗”的话题让小组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列举了课文主人公小瑞恩身上坚持并付诸行动的闪光点,由此,使得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补充,并能够将课文感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这是思想的激活,也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合作学习,从个性学习到共性学习,从个人角度到多元角度,学生的认知视野在拓展,思维在拓宽,习得知识的同时,还升华了精神境界。
三、合作学习恰到好处,激发学生兴奋点
小學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不是随意创设的,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要捕捉时机恰到好处:检查巩固知识掌握程度运用时,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感时,为照顾某些边缘群体参与热情而创设,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等。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教师的合作学习放在了课终时段,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古诗名句,让学生以诗歌朗诵比赛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因为抓住了适当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声音与声音交融出激点,思想与思想碰撞出花火,也碰撞出创新思维,还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课堂更为精彩,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合作学习,必然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合作学习因为有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听上去“嘈嘈切切错杂弹”,但那是真实的学生个性的声音,使得每一次讨论交流都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掷地有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内化于心,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居继顶.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1).
[2]吕安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