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获得牢固的知识、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复习。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而言,需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灵活安排,注重体系;加强阅读,促进写作;降低难度,保证质量;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关键词】基础 灵活 体系 阅读 写作 指导
笔者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到高三复习上,以下五项工作是需要重点抓好的:
一、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们在高三初期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五六册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一到四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要狠抓这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背诵。课本的《附录》像“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用错的成语”及《现代汉语词语表》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二、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复习还应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作文课,这时,学习的效果也比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要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来,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三、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而且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因此对写作也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充分利用早上的演讲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早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可以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是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因为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那就几乎和聋子差不多了。“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记得有一天周日晚上电视播放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看一点这样的节目,可惜,连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只能从网上下载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活画面还原,多少有些遗憾。
四、降低难度,保证质量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
五、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订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丰乐中学。
【关键词】基础 灵活 体系 阅读 写作 指导
笔者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到高三复习上,以下五项工作是需要重点抓好的:
一、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们在高三初期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五六册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一到四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要狠抓这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背诵。课本的《附录》像“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用错的成语”及《现代汉语词语表》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二、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复习还应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作文课,这时,学习的效果也比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要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来,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三、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而且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因此对写作也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充分利用早上的演讲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早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可以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是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因为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那就几乎和聋子差不多了。“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记得有一天周日晚上电视播放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看一点这样的节目,可惜,连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只能从网上下载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活画面还原,多少有些遗憾。
四、降低难度,保证质量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
五、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订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丰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