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你像树一样生长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ha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价:28.00元
  龙应台在淡水的小街上买花,五岁的男孩想要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慢吞吞地,小男孩的手指在丝带上滚来滚去,总是系不好。阿婆开骂,龙应台说:“让伊慢慢来。”
  我瞬间被击中,落泪,想起了幼年往事。我的爸妈是普通平凡的中国式父母,工人,初中文化,为生计劳累,教育小孩多用“土法”。小学的时候,妈妈早饭会做粥,责令我喝完才去上学,冬天的时候起床很困难,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好不容易爬起来,时间已不多,还要喝粥,痛苦得要命。妈妈已经不耐烦,催促着“快点,快点,麻利点,从小就这么慢吞吞,长大了怎么办?”
  这种催促的语言经常地出现,做作业、洗衣服、整理东西,总是在妈妈的“麻利”咒语下进行。可是,我越被催促,心里越慌乱,完成得越慢,于是坐实了“慢性子”的评价。我那么小,看见妈妈一个劲儿要求我“快”,就想“快”是对的,我要做对的事。于是努力地想快点讨好母亲,结果动作是快了,质量却很糟糕,洗衣服洗不干净,作业写得不整齐,反而使自己更被动。这种挫败感彻底击中了我,索性就“慢性子”好了,还不用快,多好。
  看到那句“让伊慢慢来”,久远的记忆穿过时光跳跃在手心,我才发现,我有那么深的执念,我渴望着母亲也能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你慢慢来。可是,我理解妈妈,父辈的教养方式以及各种观念都是来自他们生存的那个环境——贫瘠、匮乏、动乱。动作不快,能在大锅饭里捞到一勺羹吗?动作不快,计件工资就少得可怜!动作不快,减价的大米抢也抢不到……所以,她觉得“快”是对的,她要求我快,她怕我活不下去或者活不好。
  我回溯母亲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快”的观念,再回过头来看当今,却发现,当今社会并没有改变多少啊!我们的国人还是讲求“快”,小孩子要快点会走路、快点进幼稚园,公车来了要快点挤进去,地铁上乘客一边挤着下车一边挤着上车,医院排队窗口前总是三个人……到处来去匆匆,大家都好快。
  可是,我却想慢下来了。这不仅源自我从小的经历,更多的是我对生活的体验。我不知道大家到底在急什么呢,时间总是不够用,活着就像拼命。即使生活艰难,放慢一下脚步,看看头顶的天空,也不妨碍我们努力地活着啊。
  “快”有“快”的好处,“慢”更自有一番风味。谁说过,连上帝也不愿用一天的时间造一株橡树,而人的成长更加不能匆匆而就。
  如果,我将来有个小孩,我想要跟TA说:“孩子,你慢慢来,妈妈陪你长大。”
  就像龙应台写下的——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密歇根州比犹拉县的一个农庄里,为了方便拴牛,农场的主人在一棵不太粗的榆树上箍了个铁圈,把一头公牛拴在了榆树上。公牛常常拖着沉重的铁链绕着榆树一圈一圈踱步。天长日久,榆树皮上蹭出了一道凹痕,随着树木的长大长粗,铁圈慢慢地长进了树身里,成了树的一部分。铁圈紧紧地箍住榆树上留下的那道深深的印痕,就像受了伤一样,流出了大量的树脂,如同人受伤之后流出的血一样。  1930年,一种被称
期刊
2014年第一期《新闻联播》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节目最后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主播康辉的画外音适时响起:“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  2012年下半年以来,《新闻联播》逐步改版。“变脸”后的《新闻联播》一改过去相对严肃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  《新闻联播》的“变脸”,受到了广泛认
期刊
她们是我见过的最柔软的女人,软到融化在江南的碧水里,似拖尾的青草,柔软无骨而又柔韧无比,在游人的梦里随意铺展。  她们叫橹娘。我喜欢这个名字,多美的两个字!带着瓦黛色,沾着水的清爽,诗意而清灵。也由于这美丽的称谓,让我对江南多了几分梦幻的向往。  在江南、乌镇、西塘、周庄等水乡,她们被作家写过,被画家画过,被歌手唱过,被南北游人喜爱、钟情着。江南的风物情致很多,比如古老的青石小巷和油纸伞,比如灰瓦
期刊
河南小学生豆豆在学校被扇了40个耳光后,左眼睫状体脱离——又一起体罚学生的典型!师德规范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并成为一道“高压线”,为何就有一些教师管不住体罚学生的手?当然,这与师德沦丧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关键的可能还是教育的内涵“跑偏”。教师,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重要。有些体罚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有些体罚则是“恨其不强,怒其不争”的教训,还有些体罚可能是教师急中生“愚”或黔驴技穷的表现。  教
期刊
因为对一个话题感兴趣,便动手在网上搜索、收集相关的论文。网罗数十篇之后细细一读,不禁大跌眼镜。其中三分之一作“梦游”状,东拉西扯,拼凑成篇,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三分之一掐头去尾,刨去不着边的废话,就剩一两段“干货”;“火力集中”的,只有区区三分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里·法兰克福,管这种总是不着边际的现象叫“扯淡”,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论扯淡》,作饶有兴致的分析。如今的社会上确实充斥着言不由衷
期刊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拾金不昧”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演绎着。现在,它已然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一部长长的电影,记载着真人真事后那不为时间所冲刷的美好品德。从古时的穷酸秀才何岳两次还金到以下这些朴实的主人公,尽管他们遥隔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步伐加快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日新月异,看得更远了,想得更宽了,价值观不同了,人也聪明了,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傻”,那就是对“拾
期刊
咱们现在经常说的厕所,外国人叫“WC”,咱老百姓习惯谓之“茅房”,叫文雅点就是 “洗手间”。一日,我去一公厕,忽见墙壁上有一提示:“来也匆匆,去请冲冲!”此联言简意赅,意在提醒出恭者发扬文明精神。此后如厕亦偶见联语,如“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等等。其实,古往今来,在这个我们每天都会进出几次的场所,还有不少或雅致或诙谐的对联。  清代学者魏善伯曾在自家厕所题上一联:“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而今过十
期刊
深秋时节,落叶纷飞,我信步走在大街上,任漫天飞舞的落叶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盘旋,归于尘土。寒风刺骨,而让人心冷的,却并非这烈风寒天……  生命的年轮我已画了大半,曾几何时,我亦奔走于层层落叶之上,任寒风席卷,却从不觉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切,足以抵御这刺骨的寒风。我不解,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人们犹如隔着数层面纱,难以窥见喜怒哀乐?又是什么让人们各自低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中间隔着尘世?这就是信息时
期刊
现在的人,过着一种手机人生。  早上登录微博,写下一天计划;上午浏览网页,了解国内外大事;下午手机电视,掌上图书,充实头脑,放松心情;晚上吃饭,拍照上传,发条说说,与全世界说晚安。  如果只看手机上网页的记录,这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这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但是,将时空转到现实,你会发现,这个人的一天其实无聊又乏味。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手拿手机,低头不语,这便是我们在地铁上、饭店里、电梯中常常见到的“
期刊
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他们过得也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山上训诫时没有用上广播和PPT作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英国《卫报》曾对科技发出如此质疑,引人深思。  如今,“低头族”一词,又触动了我们的神经。地铁上、饭馆里,乘电梯,过马路,“低头族”生活的每个缝隙都被手机埋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看微博、聊微信、玩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