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iba3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墙上的斑 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中弱化了传统小说所注重表现的事件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传统小说的一般连续流畅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而把创作重心放在了小说中人物意识情感的再现上。
  【关键词】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 解读方法
  一、意识流小说的产生
  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最强大文艺理论基础就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文艺批评家认为意识流小说家笔下的人物,他们的意识活动由于理性的自觉意识和非理性的潜意识不是以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以一种思想情感意识的流动、主观生活化的方式进行的。而批评家所强调的意识流“时间感”类似于文学修辞中的虚实相生,小说中人物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相辉映,难分难解,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流小说的时间感,简单的对学生说这种时间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它就犹如庄周梦蝶分不清过去于现在,现实与理想。从意识流小说发展史来看,最终让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坛乃至西方文艺批评解有一席之地的最大功臣就是弗洛伊德,这位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意识流小说家们最大的心得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潜意识的冲动。小说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使小说主人公,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内心情感都有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过去不再是原来的过去,现在已成为将来交织的凌乱现在,而将来却又是过去的重现往复。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最能用她的小说诠释这一切。
  二、意识流小说的结构
  意识流小说在结构上是一种相比传统小说的巨大创新,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小说三要素组织小说框架结构的传统,改变了传统小说有明显清晰线索来串联小说情节结构的写作模式,小说情节的安排,小说故事的叙述不再是按小说要素依次直线进行,而是随着小说中的人的意识活动,天马行空自由联想,过去,现在,未来,作者心灵所到之处都将是人物活动的意识。而传统小说中紧张的故事的安排和巧妙的情节的衔接,将不再是评价一篇好的意识流小说的关键。如水击三千里,振翅而飞九万里逍遥的鲲鹏,意识流小说的顶尖作家,时间空间,因果变迁不再是牵绊,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思想所到之处,心灵畅想之处便有艺术之花开放,意识流小说新颖的结构,形成一种树木顶端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从根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小说,小说的要素已 经淡化,小说的主体也由传统的三要素变成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最突出的证明就是小说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人物的过去现在的回忆,将来的遐想甚至臆想沉思既是作者只抓住人物之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指引,又是小说最引人入胜之处。《墙上的斑点》中作家写作是以“斑点”为轴心向四周发散扩展,“斑点”既是作者进入人物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小说中的那位女主人公从看着墙上的斑点,产生出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暗示着人物心灵世界的瞬息一变,表达作者最热切向往的感情。
  三、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思绪主导一切
  伍尔夫认为,真实是客观的。不过,对于相同的客观事实,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因此她笔下小说主人公只是在回忆,只是在遐想,只是在思绪翻滚。《墙》这篇小说就很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作思想。当“我”看到墙上的斑点时,思绪像一尾入大海的鱼,无边无尽畅游随意。炉子里生着火,火如一面鲜红的旗帜,红色的旗帜下无数红色的骑士潮水般跃上侧坡。“墙上的斑点”只是一个引子,詭异又合着情理的心理感思絮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详细的再现。
  2.小说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被“内心独白”占据
  文章大量篇幅都是小说人物在独自回忆,一个人思绪畅想,展现这单一的内心变化,墙上的斑点只是一个“内心独白”的契机。
  3.时空的错位
  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错位,空间瞬息一变。小说家用“心理时间”和“无尽空间”创造出新颖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在《墙》这篇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便不在一时,不在一地。
  尽管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融会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对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开展研究,提出相应的思考,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课本中地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 教学渗透  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力量,能够更好的适应
期刊
【摘要】运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乘法估算、面积单位推理、抽象表格、实际应用中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问题。好的思维导图,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  【关键词】思维导图 计算 概念 实际应用  完美的思维导图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思
期刊
【摘要】主要以清风明月自在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三语文复习为主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清风明月自在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有效性策略为主要基础,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语文复习教学目的过强、不注重语文背诵内容、明确复习知识任务,全面掌握;认真学习,养成良好复习习惯;注重背诵内容,加强复习这几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和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强新课改观背景下高三复习的运作效率,为相
期刊
【摘要】着重分析了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从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养成因素、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更好的探究出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为师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关键词】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并且对于外界的事物没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就很容易导致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自身的数
期刊
【摘要】 怎样帮助 学生建构加法概念,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算式的归纳抽象过程,逐步体验理解加法的本质,实现加法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建构加法概念 教学片段 反思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二、課前思考  《一共有多少》是一年级学生学习加法
期刊
【摘要】亲子共读是一种亲子交流的良好方式,对增进亲子沟通、凝聚家庭亲情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更是相得益彰。教师可以以创设和谐的亲子互动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坚持专业引领,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活动,使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对书香课程产生认同,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不断改善自己的指导方法,帮助孩子学会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之快乐。  【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更加重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解答数学问题不仅需要数学公式和基础知识,还需要经过一定的逻辑思考过程。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将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要求其思考问题更灵活。所以只有掌握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一、
期刊
【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多读”。读者从书本上获得的第二手材料是别人的观察与思考、感受与体验的结晶,这附带有作者本身的主观感受,并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只有自己亲自观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地、由易到难地长期观察,才能形成自己的感受,从而写出有独特体验的文章,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写作 基础 观察  观察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
期刊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提高语文素养,试探性的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成为同学们彰显个性的舞台。学生把目光伸向更广阔的区域,演讲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眼神明亮了,心思细腻了,素材开阔了。在辩论中,同学们的思维犹如泉水滔滔不尽,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期刊
【摘要】 留守儿童 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教育问题,是多种矛盾与冲突综合性的客观体现,属于综合性社会问题。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努力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真正原因,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路径选择。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教育公平 教育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