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梵净山
这里,静立着一个地球同纬度最原始的生态王国;这里,静卧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万米睡佛;这里,静躺着一处尘世间最脱俗的梵天净土。
梵净山,这座极具佛教色彩的贵州第一山,为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在延绵数百里的武陵山脉中,独秀群峰,傲视武陵。10余亿年以来,它用自然的伟力塑造出庞大深邃的山体,用自身的努力成长出巍峨雄奇的山峦;它也用时间的绵力滋润出林木遮天的原始森林,用坚韧的毅力演化出生气勃发的灵动世界。
我扑入这个世界时,已是深秋初冬的转换季节。从正门上山,坐在高空索道之上,环视脚下,这片莽莽苍苍的人烟罕见之地已被晕染得色彩斑斓。那大片的原始森林,将我们这些城市来客惊讶得嘴成张开之态,久未闭拢。隐藏这片净土之中的是,以黑湾河、马槽河等为主的“九十九溪”,在不同的时段,从不同的源地,或叮咚滴答,或涓涓细流,或白练悬空,或激流飞下,带着晶莹透亮的水质,带着一尘不染的本色,在辽阔的森林中欢快地歌唱。当然,那些珍稀的娃娃鱼自然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天然的浴缸,嬉戏于流动的乐章中;那些世界濒危的黔金丝猴自然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爽口的饮料,留香于唇齿之间;那些身手敏捷的云豹自然会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跳跃的平台,游戏于股掌之间;那些中国独有的珙桐会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影照的镜子,让自己的倩影倒映于水流之中。我想象着五月份的那个季节,珙桐树上那些盛开的白色鸽子花,不知道会将这些溪流定格成一种怎样唯美的画面。
在高空瞭望的半个小时的美妙时光中,绚烂华美的秋色和时隐时现的小溪,始终充盈着我们每位旅行者的双眸。下了高空索道,已至海拔近2200米的地段,周边已由落叶阔叶林包围,光秃秃的枝桠组成一种别致的风景。走上万宝岩观景台,海拔2336米的红云金顶已近在眼前,盘旋的石阶紧紧包裹着这座云中拔地而起的饭甑孤峰。继续前行,越过净水池,转眼之际便到了新建的承恩寺,上下殿宇分别为上茶殿、下茶殿。穿行其间,金碧辉煌的寺庙中还残留着一段沧桑浓烈的石墙,墙体由块块板岩叠造而成,石墙拱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移步近读,正中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承恩殿”三字,在它们之间的左右分别书写着“敕、赐”两字,据传这与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娘有关。而在其不远的残垣断壁处,置一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1400余字的“梵净山茶典碑文”,描述了梵净山的兴衰历史,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描写了朝觐的空前盛况。
我们已无从体验这种走入历史的朝觐盛况,但可以回归现实,随滚滚人流攀援那座饭甑山,攀援那座孤峰,攀援那个清末后逐渐转移的新金顶。在最陡峭之处,人们只能靠铁链攀登而上。这对那些有恐高症或有心脏病的人来说,是一种遗憾,他们没办法分享到那种征服后的愉悦。在金顶的金刀峡上,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最顶上的一座称为“天仙桥”,为明代所建,长4米,宽1米,是从50千米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在金刀峡一劈两半的金顶绝顶,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释伽掌管现在,弥勒把握未来。我想,那些佛教徒靠信仰驱使的动力太伟大了,他们居然在云朵中建造出只有神仙才可居住的所在来。站在纯爷们味十足的石柱之顶,看铁瓦石墙,读风起云涌,颂春华秋实,吐日月精华,思人生哲理,确有一种乾坤满怀的感觉。
在梵净山方圆八百里,其实有三个金顶,分居于三座主峰之上。饭甑山这个金顶是个儿最矮的。居其南,是海拔2572米的贵州制高点凤凰山,山形如一只展翅昂头的凤凰,项脖长伸,可一览不远处蓝宝石一样的九龙池。如今,只有枯树横陈的僧坟,肥泥掩埋的断碑,依稀诉说这里也曾有过建金顶的历史。居其北,是海拔2474米的月镜山,俗称老金顶,金顶之上的燃灯殿,黄色主调的庙宇,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此物只应天上有。它与其下山路边一废弃的纯石头堆砌的古建筑,形成鲜明的反差。游走于月镜山,沿途景点经典奇妙。蘑菇石,俨然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上下两节,似连非连,稍有风吹,仿佛摇晃;翻天印,惟妙惟肖,站在其上,感受梵净山岩石的光洁神奇;九皇洞,石门沧桑,内刻“洞天福地”四字,据说是那个李皇娘修行的地方;万卷书崖,历经磨难,从海底盘托而出,好像是唐僧西天取经后不小心遗落的经书,也不知谁能阅览出其中的精彩华章。
如果撇开海拔2412米位列第三高的烂茶顶,凤凰、月镜、饭甑三峰金顶,犹如梵净山“山”字中那三笔高耸的笔画,支撑起 “天下众名岳之宗”的霸气和威望。徜徉在梵净山的顶端,我触摸其每个经典,感悟其每个细节,在这个佛光经常显现的圣地,在这个贵州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里,尽情地领略着一种纯净的状态,感受着一种季节的时态,接触着一种原始的生态。
当然,这种原始生态还包括梵净山周边那些有着浓郁民族色彩的苗族、土家族等古村落。它们,也是梵净山馈赠给现代社会的珍宝。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梵净山,既是中国的佛教名山,更是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空灵之山、纯净之山。
东 湖
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如果说巍峨的山脉是她的脊梁,奔腾的河流是她的血脉,浩瀚的大海是她的胸怀,那么,平静的湖泊就是她的眼睛。
地处长江中游重镇武汉的东湖,就是这样令荆楚大地顾盼生辉的清澈明眸。
东湖生态风景旅游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虽然其不足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的万分之一,亦不足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一百四十分之一,但却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为西湖的近6倍。湖中星罗密布着120余个岛屿,湖周延绵着34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湖边曲折着112公里的湖岸线。
春花烂漫的季节,我再次走近东湖,感悟东湖春韵。
沿湖而行,到处碧波荡漾,和风拂面,杨柳依依。远山青黛如屏,湖中舟船如点,空中鸟儿竞翔,亭台楼榭交错。
东湖实在太大,我们在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珞洪六大景区中,踏春磨山,捡拾一下心情,细细玩味。
刚入磨山景区,撞入眼帘的是一段仿古楚城,城头之上,墙垛之间,一排“楚”旗迎风飘舞。城门之上,是带有金文味道的“楚城”二字。城墙之下,芳草茵茵,一簇簇不知名的黄花将几株绿樱映衬得格外显眼。
穿越楚城,从右边小径入楚市,感觉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路面,黄墙青瓦,两边店铺的仿古商品琳琅满目,游人还可以穿上一套古时楚国的衣裳,过一把穿越时空的瘾。
在楚市的尽头,是用15.8吨黄铜铸造的净高7.2米的凤标。从凤标处仰望,便可见气势不亚于中国三大名楼的楚天台巍峨耸立在磨山翠峰之中。
楚天台是东湖内楚文化的标志性载体,严格按古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三休乃至”的形制而建,层阶巨殿,高台耸立。沿345级台阶而上,站在楚天台环望四周,东湖全景尽收眼底,开阔的东湖水面营造的意境将千湖之省的湖北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水一方的建筑与往来如梭的游艇,沿湖绽放的春花与人流如织的游客,默默静立的青山与空中飞翔的鸟儿,将东湖的一湖动静和谐组合,优雅呼应。
相对历史的风起云涌,东湖稍显平静。水果湖作为东湖重要组成部分,其放鹰台在新石器时代就显现过人文的曙光,这抹曙光将武汉的人文发源地定格在东湖之畔。
在这片冲积淤积湖里,楚国的灿烂光芒肯定照耀过这片湖面。她像一面镜子,将楚国先民动人的劳动身影,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文明,将随国国君的奢华金碗,将摆放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熠熠发光的楚地其他珍贵遗物,照射出来;将唐代李白在东湖吟唱“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时飘逸的身影,将宋人袁说友挥笔写下“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时的感慨场景,照射出来;将武昌在抗日战争沦陷时的悲壮,照射出来;将毛泽东在新中国先后26次前往东湖的一代伟人身影,照射出来;将改革开放以来东湖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照射出来。
在春天里,东湖照射出来的最精彩的部分是烂漫的樱花。作为位居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东湖樱园,樱花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
更为震撼的是日本地震,这是日本的国殇,也是人类的灾难,不知道蛰伏了一冬的樱花是否有感应?我想,踏上赏樱闻香之旅的中国人,以及全世界希望地球安宁的人们,都是会有感应的,会更深的感应着这颗蓝色星球的脆弱。
走进东湖樱花园,成千上万的樱花在春阳里怒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3年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樱花,一部分被转赠在这片樱园里,这片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树林,在一座特别高大的日式塔下,怒放得特别到位。
樱园内有两片水面,四周都是密密的樱花,或雪白,或火红,或粉红,或淡绿,将东湖的一角装扮成樱花世界。更唯美的是,在这些三五米高的樱树下,间种着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间种着兰草似的紫色花朵,间种着青青的芳草。底色的浓郁衬托着淡雅的樱花,层次感生动起来,将樱花园的一曲单调改写成重奏,别有韵致。
无数的游客醉倒在这花的海洋之中,或摄影创作,或留影纪念;或惊喜有加,或欢呼雀跃;或悠闲散步,或呢喃私语。有位红衣老妇举着相机挑选着樱枝的角度,她的银发与白色樱花一样,相融一体,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樱花下的浪漫是属于年轻人的。他们在这里挑选着自己的方位和喜欢,挑选着自己的方式与习惯,在紫色的花丛中,在金黄的油菜花里,流露出来的娇态温柔、脉脉含情,令这片花花世界多了一些青春而动人的身影。
一年四季,东湖水面里影照着许多这样动人的身影。譬如,在盛夏,湖中荷叶田田,游人荡舟荷花深处;在金秋,三秋桂子香漫湖堤,闻香之人流连忘返;在寒冬,全国最大的东湖梅园争奇斗艳,迎来一批又一批踏雪赏梅之人。他们是东湖各个不同季节的赏花者,更是东湖永远的痴花人。
假如不喜赏花,你也可以进入东湖南端听涛区的寓言园,看一看这座全国首个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或者随意去东湖转一转,看一看屈原纪念馆、长天楼、疑海沙滩、北洋桥、刘备郊天坛、摩崖石刻、离骚碑、东湖海洋馆等散落东湖各个角落的景点;若是雾天,去看一看飘渺中的湖光阁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若找点历史或优雅的气息,最好是去看看湖北省博物馆或武汉大学。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是毛泽东在东湖吟下的著名诗句。如果你是美食家,也可以为了品尝武昌鱼的鲜美而拥抱东湖。最好是荷花盛开、华灯绽放之际,去寻找一家像翠湖香这样的建于荷叶摇动、荷香扑鼻的湖上酒家,在品尝武昌鱼的鲜美之余,感受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此餐厅的梦幻。
毛泽东对东湖情有独钟。在新中国的岁月里,东湖是他除中南海以外居住最多的地方。他在感慨东湖比西湖好时,可能是站在嗜好游泳和自然风光这两个角度来谈的。在我看来,西湖如一位古典婉约的精致女子,名动华夏大地,眉宇间透着更多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气息;东湖如一位自然秀美的风韵姑娘,冠绝城市湖泊,浑身闪发着更多的湖光山色和浩渺大气。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将湖泊称为大地的眼睛,这是绝喻。每次走近东湖,总是会感到这只眼睛在回视着历史,透视着现在,瞻视着未来。
这里,静立着一个地球同纬度最原始的生态王国;这里,静卧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万米睡佛;这里,静躺着一处尘世间最脱俗的梵天净土。
梵净山,这座极具佛教色彩的贵州第一山,为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在延绵数百里的武陵山脉中,独秀群峰,傲视武陵。10余亿年以来,它用自然的伟力塑造出庞大深邃的山体,用自身的努力成长出巍峨雄奇的山峦;它也用时间的绵力滋润出林木遮天的原始森林,用坚韧的毅力演化出生气勃发的灵动世界。
我扑入这个世界时,已是深秋初冬的转换季节。从正门上山,坐在高空索道之上,环视脚下,这片莽莽苍苍的人烟罕见之地已被晕染得色彩斑斓。那大片的原始森林,将我们这些城市来客惊讶得嘴成张开之态,久未闭拢。隐藏这片净土之中的是,以黑湾河、马槽河等为主的“九十九溪”,在不同的时段,从不同的源地,或叮咚滴答,或涓涓细流,或白练悬空,或激流飞下,带着晶莹透亮的水质,带着一尘不染的本色,在辽阔的森林中欢快地歌唱。当然,那些珍稀的娃娃鱼自然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天然的浴缸,嬉戏于流动的乐章中;那些世界濒危的黔金丝猴自然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爽口的饮料,留香于唇齿之间;那些身手敏捷的云豹自然会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跳跃的平台,游戏于股掌之间;那些中国独有的珙桐会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影照的镜子,让自己的倩影倒映于水流之中。我想象着五月份的那个季节,珙桐树上那些盛开的白色鸽子花,不知道会将这些溪流定格成一种怎样唯美的画面。
在高空瞭望的半个小时的美妙时光中,绚烂华美的秋色和时隐时现的小溪,始终充盈着我们每位旅行者的双眸。下了高空索道,已至海拔近2200米的地段,周边已由落叶阔叶林包围,光秃秃的枝桠组成一种别致的风景。走上万宝岩观景台,海拔2336米的红云金顶已近在眼前,盘旋的石阶紧紧包裹着这座云中拔地而起的饭甑孤峰。继续前行,越过净水池,转眼之际便到了新建的承恩寺,上下殿宇分别为上茶殿、下茶殿。穿行其间,金碧辉煌的寺庙中还残留着一段沧桑浓烈的石墙,墙体由块块板岩叠造而成,石墙拱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移步近读,正中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承恩殿”三字,在它们之间的左右分别书写着“敕、赐”两字,据传这与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娘有关。而在其不远的残垣断壁处,置一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1400余字的“梵净山茶典碑文”,描述了梵净山的兴衰历史,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描写了朝觐的空前盛况。
我们已无从体验这种走入历史的朝觐盛况,但可以回归现实,随滚滚人流攀援那座饭甑山,攀援那座孤峰,攀援那个清末后逐渐转移的新金顶。在最陡峭之处,人们只能靠铁链攀登而上。这对那些有恐高症或有心脏病的人来说,是一种遗憾,他们没办法分享到那种征服后的愉悦。在金顶的金刀峡上,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最顶上的一座称为“天仙桥”,为明代所建,长4米,宽1米,是从50千米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在金刀峡一劈两半的金顶绝顶,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释伽掌管现在,弥勒把握未来。我想,那些佛教徒靠信仰驱使的动力太伟大了,他们居然在云朵中建造出只有神仙才可居住的所在来。站在纯爷们味十足的石柱之顶,看铁瓦石墙,读风起云涌,颂春华秋实,吐日月精华,思人生哲理,确有一种乾坤满怀的感觉。
在梵净山方圆八百里,其实有三个金顶,分居于三座主峰之上。饭甑山这个金顶是个儿最矮的。居其南,是海拔2572米的贵州制高点凤凰山,山形如一只展翅昂头的凤凰,项脖长伸,可一览不远处蓝宝石一样的九龙池。如今,只有枯树横陈的僧坟,肥泥掩埋的断碑,依稀诉说这里也曾有过建金顶的历史。居其北,是海拔2474米的月镜山,俗称老金顶,金顶之上的燃灯殿,黄色主调的庙宇,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此物只应天上有。它与其下山路边一废弃的纯石头堆砌的古建筑,形成鲜明的反差。游走于月镜山,沿途景点经典奇妙。蘑菇石,俨然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上下两节,似连非连,稍有风吹,仿佛摇晃;翻天印,惟妙惟肖,站在其上,感受梵净山岩石的光洁神奇;九皇洞,石门沧桑,内刻“洞天福地”四字,据说是那个李皇娘修行的地方;万卷书崖,历经磨难,从海底盘托而出,好像是唐僧西天取经后不小心遗落的经书,也不知谁能阅览出其中的精彩华章。
如果撇开海拔2412米位列第三高的烂茶顶,凤凰、月镜、饭甑三峰金顶,犹如梵净山“山”字中那三笔高耸的笔画,支撑起 “天下众名岳之宗”的霸气和威望。徜徉在梵净山的顶端,我触摸其每个经典,感悟其每个细节,在这个佛光经常显现的圣地,在这个贵州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里,尽情地领略着一种纯净的状态,感受着一种季节的时态,接触着一种原始的生态。
当然,这种原始生态还包括梵净山周边那些有着浓郁民族色彩的苗族、土家族等古村落。它们,也是梵净山馈赠给现代社会的珍宝。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梵净山,既是中国的佛教名山,更是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空灵之山、纯净之山。
东 湖
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如果说巍峨的山脉是她的脊梁,奔腾的河流是她的血脉,浩瀚的大海是她的胸怀,那么,平静的湖泊就是她的眼睛。
地处长江中游重镇武汉的东湖,就是这样令荆楚大地顾盼生辉的清澈明眸。
东湖生态风景旅游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虽然其不足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的万分之一,亦不足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一百四十分之一,但却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为西湖的近6倍。湖中星罗密布着120余个岛屿,湖周延绵着34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湖边曲折着112公里的湖岸线。
春花烂漫的季节,我再次走近东湖,感悟东湖春韵。
沿湖而行,到处碧波荡漾,和风拂面,杨柳依依。远山青黛如屏,湖中舟船如点,空中鸟儿竞翔,亭台楼榭交错。
东湖实在太大,我们在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珞洪六大景区中,踏春磨山,捡拾一下心情,细细玩味。
刚入磨山景区,撞入眼帘的是一段仿古楚城,城头之上,墙垛之间,一排“楚”旗迎风飘舞。城门之上,是带有金文味道的“楚城”二字。城墙之下,芳草茵茵,一簇簇不知名的黄花将几株绿樱映衬得格外显眼。
穿越楚城,从右边小径入楚市,感觉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路面,黄墙青瓦,两边店铺的仿古商品琳琅满目,游人还可以穿上一套古时楚国的衣裳,过一把穿越时空的瘾。
在楚市的尽头,是用15.8吨黄铜铸造的净高7.2米的凤标。从凤标处仰望,便可见气势不亚于中国三大名楼的楚天台巍峨耸立在磨山翠峰之中。
楚天台是东湖内楚文化的标志性载体,严格按古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三休乃至”的形制而建,层阶巨殿,高台耸立。沿345级台阶而上,站在楚天台环望四周,东湖全景尽收眼底,开阔的东湖水面营造的意境将千湖之省的湖北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水一方的建筑与往来如梭的游艇,沿湖绽放的春花与人流如织的游客,默默静立的青山与空中飞翔的鸟儿,将东湖的一湖动静和谐组合,优雅呼应。
相对历史的风起云涌,东湖稍显平静。水果湖作为东湖重要组成部分,其放鹰台在新石器时代就显现过人文的曙光,这抹曙光将武汉的人文发源地定格在东湖之畔。
在这片冲积淤积湖里,楚国的灿烂光芒肯定照耀过这片湖面。她像一面镜子,将楚国先民动人的劳动身影,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文明,将随国国君的奢华金碗,将摆放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熠熠发光的楚地其他珍贵遗物,照射出来;将唐代李白在东湖吟唱“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时飘逸的身影,将宋人袁说友挥笔写下“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时的感慨场景,照射出来;将武昌在抗日战争沦陷时的悲壮,照射出来;将毛泽东在新中国先后26次前往东湖的一代伟人身影,照射出来;将改革开放以来东湖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照射出来。
在春天里,东湖照射出来的最精彩的部分是烂漫的樱花。作为位居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东湖樱园,樱花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
更为震撼的是日本地震,这是日本的国殇,也是人类的灾难,不知道蛰伏了一冬的樱花是否有感应?我想,踏上赏樱闻香之旅的中国人,以及全世界希望地球安宁的人们,都是会有感应的,会更深的感应着这颗蓝色星球的脆弱。
走进东湖樱花园,成千上万的樱花在春阳里怒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3年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樱花,一部分被转赠在这片樱园里,这片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树林,在一座特别高大的日式塔下,怒放得特别到位。
樱园内有两片水面,四周都是密密的樱花,或雪白,或火红,或粉红,或淡绿,将东湖的一角装扮成樱花世界。更唯美的是,在这些三五米高的樱树下,间种着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间种着兰草似的紫色花朵,间种着青青的芳草。底色的浓郁衬托着淡雅的樱花,层次感生动起来,将樱花园的一曲单调改写成重奏,别有韵致。
无数的游客醉倒在这花的海洋之中,或摄影创作,或留影纪念;或惊喜有加,或欢呼雀跃;或悠闲散步,或呢喃私语。有位红衣老妇举着相机挑选着樱枝的角度,她的银发与白色樱花一样,相融一体,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樱花下的浪漫是属于年轻人的。他们在这里挑选着自己的方位和喜欢,挑选着自己的方式与习惯,在紫色的花丛中,在金黄的油菜花里,流露出来的娇态温柔、脉脉含情,令这片花花世界多了一些青春而动人的身影。
一年四季,东湖水面里影照着许多这样动人的身影。譬如,在盛夏,湖中荷叶田田,游人荡舟荷花深处;在金秋,三秋桂子香漫湖堤,闻香之人流连忘返;在寒冬,全国最大的东湖梅园争奇斗艳,迎来一批又一批踏雪赏梅之人。他们是东湖各个不同季节的赏花者,更是东湖永远的痴花人。
假如不喜赏花,你也可以进入东湖南端听涛区的寓言园,看一看这座全国首个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或者随意去东湖转一转,看一看屈原纪念馆、长天楼、疑海沙滩、北洋桥、刘备郊天坛、摩崖石刻、离骚碑、东湖海洋馆等散落东湖各个角落的景点;若是雾天,去看一看飘渺中的湖光阁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若找点历史或优雅的气息,最好是去看看湖北省博物馆或武汉大学。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是毛泽东在东湖吟下的著名诗句。如果你是美食家,也可以为了品尝武昌鱼的鲜美而拥抱东湖。最好是荷花盛开、华灯绽放之际,去寻找一家像翠湖香这样的建于荷叶摇动、荷香扑鼻的湖上酒家,在品尝武昌鱼的鲜美之余,感受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此餐厅的梦幻。
毛泽东对东湖情有独钟。在新中国的岁月里,东湖是他除中南海以外居住最多的地方。他在感慨东湖比西湖好时,可能是站在嗜好游泳和自然风光这两个角度来谈的。在我看来,西湖如一位古典婉约的精致女子,名动华夏大地,眉宇间透着更多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气息;东湖如一位自然秀美的风韵姑娘,冠绝城市湖泊,浑身闪发着更多的湖光山色和浩渺大气。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将湖泊称为大地的眼睛,这是绝喻。每次走近东湖,总是会感到这只眼睛在回视着历史,透视着现在,瞻视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