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扬汤止沸” 莫如“釜底抽薪”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写作思维而言,“釜底抽薪”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技巧。一旦我们能去表就里,弄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出的思维不但让人耳目一新,有时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我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拿上“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努力去探寻事物的真面目,从而去接近“釜”下面的燃烧着的“薪”,如此,我们的观点才会有创新,也才更会有震撼力。
  【关键词】写作 思维 创新 釜底抽薪
  
   用勺把锅里烧开的水舀起来扬一扬再倒回去,就可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但是,过一会儿水还是会沸腾,这就是“扬汤止沸”的弱点;而“釜底抽薪”就不同了,当锅里的水烧开时,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水就再也不会沸腾了。我们从中不难悟出一些道理。比如,要解决问题不能光看表面现象、暂时的现象,要看到内在的根本。而且矛盾分主要与次要,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写作思维而言,“釜底抽薪”同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技巧。一旦我们能去表就里,弄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出的思维不但讓人耳目一新,有时甚至是振聋发聩的。
  在此,笔者无意去探讨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是,在进行写作思维时,我们却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拿上“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努力去探寻事物的真面目,从而去接近“釜”下面燃烧着的“薪”,如此,我们的观点才会有创新,也才更会有震撼力。
  为了能迅速找到那“釜”下面的“薪”,实现思维的创新,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发问:
  第一问:它是怎么来的?
  思路示例:水为什么会沸腾?因为水达到了沸点。水为什么会达到沸点?因为“釜”下面燃烧着的“薪”在不断加热。
  这一问实际上是对事物或现象来龙去脉的探讨。
  世间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发展变化后的产物,借用佛教中的一句话讲,那就是“今生是前世果,来世是今生果”。我们在探讨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时,常常纠缠于它“今生”的纷繁复杂,就“今生”谈“今生”,而容易忽略它的“前世”与“来世”。而我们一旦弄清楚它的“前世”与“来世”,就有可能更深刻地了解它的“今生”,甚至会发现我们对其“今生”理解中的误区,进而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去实现认识上的创新。见“蝌蚪”而知这是未来的“青蛙”;见“青蛙”而知这是曾经的“蝌蚪”。
  比如,“永恒”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知道,所谓“永恒”,也就是人们认为永远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宇宙、恒星,比如四季更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由于现代科学的介入,我们对“永恒”的认识又有了变化,比如恒星其实并非永恒不变,它也在不停地运动。房屋会移动吗?会移动,而且移动得很快,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当然这还不包括绕太阳日行五百万里在内。在山东莱芜曾出土过叫“燕子石”的古生物化石:
  (燕子)矫健的两翼和灵巧的身体,宛如在春天的惠风之中轻盈地飞翔,而化石的周围还分布着变化万端的如云、如霓、如虹、如雾的起伏石纹,形成了朦胧的幻象,与具象的“燕子”相映成趣。每一块燕子石,无论大小,都会使你惊叹造化实在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大师。
  我们不妨再回到事物的原始状态来看看:
  奇迹,不朽的奇迹!在一次无可名状的巨大震动之后,大大小小的砾尘和无可数计的三叶虫,在刹那间被压缩到永无天日、永无空气的地底。在无穷无极的黑暗中,经过亿万斯年的熔铸,三叶虫的形骸竟如浮雕一般凝固起来,成了坚硬的化石,这就是目前在山东莱芜县发掘出来的“燕子石”。其实它的命名只因三叶虫的化石形如燕子。
  (《范曾自述》)
  “化石”恒久远,一颗永留存,凝聚着永恒的美妙价值的化石竟源于一刹那间的天崩地裂!“刹那”创造了“永恒”,“永恒”源于“刹那”。所以范曾从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刹那不可重复,睫在目前,因而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不要浮光掠影,坐失刹那。”
  第二问:它的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意义吗?
  思路示例:“扬汤”这一行为对“止沸”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为扬起的水回到釜中很快又会达到沸点,只要薪不尽,火水灭,就永远无法“止沸”。
  这一问实际上是对事物或现象存在意义的探讨。
  虽说哲学上有这样的观点,“存在即合理”,这是从广义上来讲的,而就某个具体的方面而言,有些“存在”却是没有意义的。打个生活中的比方吧,晚饭时,有人问你:“今晚吃什么?”你回答:“吃晚饭。”这个回答并没有满足对方的提问需求,若论其意义,除满足人们享受脑筋急转弯的快感外,其他的意义则寥寥。所以就对方而言,这个回答是毫无意义的。
  再比如“修养”这个话题,在这方面观点应该有很多,如王安石就说过,有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歌德也说过,“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要保持这样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很难做到的。在这个问题上,台湾学者刘墉却有他独到的论述:
  中国北方有句俗语,“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意思是真有内容的人,不必彰显在外面,但不争的事实是:往往只有有肉的包子,才能不计较褶子;只有具实力的人,才能不计较攻讦。
  当我们不能做到“大人不计小人过”和“富而无骄”时,真正的原因,常由于我们不是“大人”也不够“富”。我们不是缺乏那份修养,而是少了那份实力与具有实力之后的泰然。
  (刘墉《点一盏心灯》)
  在这里,刘墉并没有空谈什么是“修养”,也没有空谈“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性,而是直奔本质:实力。只有真正具备了“实力”的人,才会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实力”才是“修养”存在的最本质的原因。如此看来,无“实力”支撑的“修养”不但很难做到,亦不免虚伪之嫌。此观点虽显得有些偏激,但作者强烈的“抽薪”意识,使其能一针见血,直切问题的本质,既然我们最缺的不是“修养”,而是“实力”,那么,从这一角度看,“修养”这一话题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了。
  第三问:有关它的“探讨”本身有意义吗?
  思路示例:讨论如何“扬汤”有意义吗?没意义。因为“扬汤”不能从根本上“止沸”。最需要讨论的应是如何从“釜底”来“抽薪”,或如何从“薪”上来“移釜”。
  这一问实际上是对“探讨”行为本身意义的探讨。
  这是对命题本身的质疑,更是对命题意图的大胆挑战,可以说这一招比前面更彻底了,它不再是“扬汤”而是“连锅端”,它不但是“抽”了“薪”,而且是往炉膛里泼了一盆冷水,使其不再有复燃的机会。这就如同律师在法庭辩护时,不是光罗列己方证据,而是推翻对方的证据,从而推翻以此证据为基础的整个诉讼。
  比如,在讨论“精英”这个话题时,更多的人可能会先去界定“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精英”,再去谈“如何通过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个人道德层次、培养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以马云为榜样,向杨振宁靠拢,做一个时代的精英”等,场面一定会很热闹,就像锅中沸腾的水,但绝不会产生声震全场的效果。因为这些内容固然紧扣住了题目,但让人感觉缺乏深度,缺乏创新。怎样才是“抽薪”呢?那不妨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所谓的“精英”是有其时代性、行业性、情感性、个体性等差异的,昔日的打虎英雄今天就是杀害国家保护动物的罪犯,医疗行业的精英到教育行业可能就是个外行,在父母眼中,孩子可能永远都是精英,在自信者眼中自己也永远都是精英。既然谁都可能是“精英”,谁又都可能不是“精英”,那么今天对“精英”问题的探讨,其本身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2)符合当今标准的“精英”在人才队伍中可算是凤毛麟角,除个人努力外,还受着诸如用人机制、个人机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穷尽一生,也许都做不了一个精英。社会最需要的是大批有文化有奉献精神的普通劳动者,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绝非几个精英所能代劳的。既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精英”,也没必要人人都去做“精英”,那么今天对“精英”问题的探讨,其本身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3)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热衷于探讨“精英”这个话题呢?这正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缩影。在这样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管岁数,专家只要论著”的时代,各界明星粉墨登场,各种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这种浮躁的空气,必然会勾起人们久压心头的“馋虫”,激发起人们出人头地的幻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有那么多人热衷谈“精英”就不足为奇了。既然是出于这个原因来谈“精英”,那么这种探讨,其本身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其实,这样的方法适用范围很广,比如,有人撰文《汶川“英雄老师”谭千秋疑造假》,对此,我们没必要去追问这个英雄是“真”还是“假”,不妨思考一下,对“英雄”的质疑伤害的难道仅仅是英雄本人吗?这种质疑本身说明了什么?再比如,“羊羔体”“神马都是浮云”“你懂的”这些网络词汇的快速传播以及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的盛行说明了什么样的普遍的社会心态?只要敢于釜底抽薪,你总能发现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时下,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各种“轻嘴薄舌”的评价也是铺天盖地,加之网络的推波助澜,更是弄得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写作时的思维判断,很多观点看似深刻,其实很肤浅,看似创新,其实已成老调。这就要提醒学生在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时注意,不要老“跟风转”,不要总是人云亦云,而要大胆质疑,多从根本上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少一点“扬汤止沸”,多一点“釜底抽薪”。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就农村中学生的特殊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学生特有的生活体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作文选材和内容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指导,以期能够解决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生活体验     写作贵在一个“真”字,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说自己真实的话,抒自己真实的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或真切的体验,即“要求学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肖邦,渐行渐远,然而,最弱的,最温柔的,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肖邦音乐,依然回荡在肖邦故园。悠悠故园,有你,有我,最重要的是还有肖邦。让我们一起,就在这里,和肖邦促膝谈心。  故园的灵魂——音乐  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有这样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有时我很想
【摘 要】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关键词】《老王》 描写 对比    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  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赞同。他厌读“四书五经”,厌取功名,敢摔在贾母这个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最高权威者看来
【摘 要】激情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就能使课堂做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使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生气勃勃,整个课堂热情洋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激情教学 课堂魅力 情感教育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
转眼间,江苏高考改革走过了九年的历程,从现实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角度对此进行解剖和梳理,这一横断面无疑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侧面看到全国高考自主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所走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也可看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行程与现状。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其间的结晶与思考,或许对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命题专业队伍的建设乃至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启示。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
【摘 要】高考作文题常常试图引领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生活进行个性的思考和判断,然而学生作文却往往让人不忍卒读。本文从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和学生的思辨能力三个方面来关注其精神世界和思维品质,并以此推动其文章走向深入。  【关键词】高考作文 精神层面 课外阅读 思辨能力  这些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题不再局限于狭隘层面上的“写”字,而是常常引领考生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来对现实和未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有效的问题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它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心智,培养思维。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问解疑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接受知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
【摘 要】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吟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行路难》一诗的教学为例,细致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和吟咏的形式及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诵读 吟咏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诵读很重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华古诗词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极具灵性而又含蓄的语言必须通过不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情况,分析了作文审题命意和写作技巧,并针对三篇考场佳作,分析其得分关键点,供考生考场发挥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作文 评析 审题 写作技巧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