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改革初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o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填鸭式”、“公式化”的模式教学。因此,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也就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而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篇范文费力地讲解,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一定的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他们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没有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的所谓课堂气氛,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汲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阅读能力。而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
  其一,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
  其二,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变成了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要么就是一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看似热闹,其实一无所获。
  第三,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二、阅读教学改革方法的初探
  (一)用多种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形式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自主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尝试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语文学习,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识,即学有所获。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应該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色解读的过程,备课固然必须大量占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不着痕迹地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焕发出一些“艺术”的光泽。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第一板墙没有打好,后来的墙恐怕也难以结实,所以,在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时,我们不急于向他们传授知识而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趣味所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方能知事明理。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记是大有益的。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记忆性还能组合、扩展为网络式记忆,而且以记忆为主的阅读,青少年时读一遍胜过中老年时读若干遍。阅读引人入胜的美之华章,原是兴致盎然的乐事,而过多的讲读分析,则会让不喜爱超级思辨的少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光读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还要让学生多积累,并做到“学而时习之”。积累的多了,学生的内心充实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自然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对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感性认识、直觉感悟,都是构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因而读书必须重视积累。
  (五)让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其他文献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多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府部门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还很少,并没有真正领悟到职业生涯管理的精髓以及职业生涯管理能带来的效果。将职业生涯管理运用到公务员管理中,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做到更好的人职匹配,进而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我国公务员中大部分是基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是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到位的关键环节,是基层政府部门顺利运转的基本人力资源保障
数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改革方面的敏感学科。这不仅因为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不可须臾离开,而是它为我们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此 ,面对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改革我国中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积极进行探索研究 ,设计合理方案、进行实验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TMZ)抑制大鼠C6胶质瘤增殖及对p5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构建C6胶质瘤模型。荷瘤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替莫唑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
摘要:人才盘点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筛选模式,所谓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型人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对单位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人才盘点;人才发展战略;房地产  人才盘点就是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专业型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和分配,将专业型人才输送到专业的技术岗位上去,使生产能够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下去。从近几年的社会发展需求中不难发现,单
教材与学情分析:此篇小说人物、情节等不是特别复杂,对于学生来说不难把握,易于审美疲劳,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并不一定准确把握,故采取学生乐于做,又能发掘其深刻内涵的方式。
直观教具是很有价值的教辅手段,尤其适用于那些教学对象年龄较小、对目的语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的外语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作用尤其突出。它可以使英语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都参与活动,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直观教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了研究。  一、教具的使用要促成教学目标的达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自信形成的机制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自信来自社会比较。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除了来自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以外,还来自其社会交往中的角色行为。小学生往往以别人眼里的“我”来评价自己。比如,老师怎么看“我”?同伴怎么看“我”?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下面来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种具体做法: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