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爱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wai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滔滔东去长江水,幽幽南北大运河。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镇江,正处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造就了镇江人的率真性情,滋养着镇江这片丰腴的土地——
  这里产生了《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玉台新咏》……一部部閃耀着智慧光芒的传世佳作,是古代镇江人民对文明社会的贡献,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这里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早有始皇遣3000赭衣囚徒破京砚山开渠以破“王者之气”;后有东吴孙仲谋“年少万兜鍪”、三分天下定都京口;近有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镇江守军同仇敌忾至全军壮烈殉国之撼举;现有新四军韦岗伏击战,奏响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北经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这里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又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如今,“小城大爱”是镇江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志愿服务则是这座“大爱之城”的血脉和灵魂。

古渡救生,爱心文化永传承


  镇江的志愿服务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西津渡古街昭关石塔旁,有一幢不起眼的砖木建筑,这就是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的“救生会”旧址。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300年前,“救生会”为镇江埋下了“大爱”的种子。300年间,这粒种子生根发芽长大,曾经的“救生文化”演变成今天的“爱心文化”,从历史穿越到现代,悄无声息地传承着这座城市绵延不断的大爱精神。
  2003年3月,镇江在江苏省率先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戚熙娟作为首批“生命志愿者”,成为镇江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和江苏省女性捐献第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截至2018年,镇江志愿者入库样本达到15877份,占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的10.5%,使镇江这座只占全省不到4%人口的城市,成功实现捐髓77人,占全省捐献总人数的10.7%,按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05年,戚熙娟担任由镇江成功捐献者组成的“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团队四处宣传,用勇气、爱心和热血给予他人生命的希望……
  2005年,江苏大学学生陈静,为救助罹患白血病的同班同学丁玉兰,每个周末都抱着募捐箱,带着同学们四处奔走、募集善款,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天使”。然而,命运似乎在和陈静开玩笑——时隔一年,陈静也患上了急性白血病。“爱心天使”遭遇不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镇江城。
  2007年冬天,镇江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飘舞的黄丝带——情系陈静·爱在镇江”大型募捐义演活动。通过在网上招募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20多个募捐分队,举办60多场爱心募捐活动,每一个捐出爱心款的人都会系上一条黄丝带。一时间,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短短一个月时间,募集善款70多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陈静被“满城的爱”包围着、感动着。不幸的是,2008年11月底,接受骨髓移植手术一年后的陈静,带着满满的爱离开了人世。从此,“满城尽飘黄丝带”便成为“大爱镇江”的缘起。
  10多年来,镇江市持续开展“大爱镇江”品牌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让“大爱”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通过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和村镇,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市民的大爱善举,化作涓涓细流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将大爱融入城市的血脉,凝聚成镇江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从善如流,人人争做活雷锋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人争当活雷锋。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间处处有大爱。
  点滴小爱汇成如海大爱,越来越多的镇江人,融入这座城市‘文明、大爱’的性格。他们既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
  如果说,有形的金山是镇江的一个标志,那么‘大爱’就是这座城市另一座沉甸甸的金山。”
  ——这是西津古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展示板上生动描述志愿者的一段话,也是镇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真实体现。
  目前,镇江市注册志愿者达33.4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15.2%。志愿者们每天用鲜活的事迹不断演绎和诠释着大爱的内涵,凡人善举、从善如流成为城市风尚,铸就了“大爱之城”的美誉,提升着文明镇江的新高度。
  成立于2012年的金山公益,现有志愿者363人,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坚持全年365天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百万失独群体中具有极大的正能量,已成为全国关爱失独家庭的一个标杆。创建者老万是一位老资历的志愿者,之前一直做助学志愿服务。直到有一天,老万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失独家庭,即老人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面临或经济赡养或生活照料或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困境,他们的养老、心理、医疗都是摆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从那时起,失独老人成为老万关注和关爱的对象。
  金山公益成立6年多来,已经与419户失独家庭的733位老人建立了亲人般的联系,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85000小时。他们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送关爱,从修水修电的日常小事到买房装修,从住院陪护送饭送菜到临终关怀,不仅有各种常规性的节日慰问,更有危急时刻显真情的救助。团队还创立了“关爱失独家庭‘334’镇江模式”,通过“3个一”:一家(金山公益之家)、一群(QQ、微信群)、一站(博爱驿站),建设“3支队伍”:志愿者队伍、失独家庭互助队伍、有偿家政服务队伍,做好“4项服务”:暖心陪伴、心理疏导、助医助困、临终关怀。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能够常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经过多年努力,金山公益让许多失独老人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9名失独老人成为金山公益的志愿者。失独老人们说,是金山公益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焐热了失独父母冰凉的心。   有爱心又健谈的老万说:“金山公益的目标就是成为失独家庭的亲人。我们要像亲人一样去关爱失独老人,让他们走出阴霾、回归社会,让他们在被爱中感受爱的温暖,在爱中传递温暖的爱。”
  镇江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别细化、方向明晰。面对不同的群体,有相应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服务老人层面上,除了有关爱失独老人的“金山公益”,还有为居家养老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济困帮扶服务的“社会儿女”;在扶贫济困层面上,有提供大病救助、捐资助学的“0511爱心家园”,还有助力学子圆梦的“黄丝带公益服务社”;在面向青少年儿童层面上,有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的“大爱联盟”,还有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守护女童的“手拉手公益”;在推动社会文明层面上,有保护生态文明、旅游文明的“达人会”,还有一心想把“小山楼”音乐会持续举办下去的西津渡“青年旅社”……
格桑花·镇江“志愿服务”拓展营跨年联谊会

  除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大型国有企业也在为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文明探索一条新路径。
  镇江城建集团以第六届“苏台灯会”为契机,成立了“红领”志愿服务团。经过4年多运行,服务团从成立之初不足百人,发展到目前注册人数达200多人。他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春灯会保障、“学雷锋”活动、助学助残、植树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肩负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的“红领”志愿服务团,不仅是促进集团改革转型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营造社会崇德向善文明风尚的一支中坚力量。

网络公益,弘扬城市真善美


  发挥网络的力量、利用网络开展志愿服务,是镇江城市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互联网是展现“大爱镇江”的载体和纽带。
  据镇江市委宣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爱镇江”是一项经过培训的有组织、有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公益活动。“大爱镇江”品牌建设以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核心,以“一馆”(省内最大的志愿者展示馆)、“一报”(全国首家《志愿者报》)、“一校”(志愿者培训学校)、“一网”(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其中,互联网是镇江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不断的培育发展和有序规范,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联系网民的桥梁、团结网民的纽带、引导网民的载体、凝聚网民的平台。目前,有50多支重点网络社会组织、3万多名核心成员、10万多名注册成员活跃在镇江网络线上线下,成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大爱镇江的生力军,推动着“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的不断发展。
  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就像一条“生命线”,贯穿着网络志愿服务的始终。
  戴勇,镇江市首批“网络发言人”,也是“一分钟公益”的创办人。在镇江,像他这样来自各条战线的网评员已有4000余人,这些网络大咖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在热点问题的引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主动发声,在网上唱响“好声音”。久而久之,善的声音多了,恶的声音自然就少了,网评员成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
  茅山老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亚夫就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称号的农业老专家赵亚夫。退休后的赵亚夫不忘老本行,回到田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多年来,赵亚夫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为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2015年,“亚夫在线”农村合作经济联盟成立,同时成立“亚夫在线”电子商务平台,二者相互依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健康消费、助推当地“三农”建设的引领性模式。
  “社会妈妈”网络社会组织,以关爱儿童为主要使命,通过开展“护苗行动”,先后使3000多名贫困学童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
  “格桑花助学镇江站”在全市多处设有助学金、学习用品募捐点。团队通过网络组织开展“格桑花之夜”慈善义演晚会,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实施“太阳能供暖援助”等20多个公益项目。
  像这样的网络公益组织,在镇江还有很多。每一个公益组织服务的项目、开展的活动都不止一个,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唱响真善美。
  小城故事多,小城爱的故事更多。如今的镇江处处涌动着大爱,这个大爱就是爱党爱国爱乡、爱真爱善爱美。
  链接
  历史上的“大爱镇江”
  西津渡“救生会”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20多千米,诗人孟浩然曾留下“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脍炙人口的诗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作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的西津渡,已创设了水上救生组织,开展救助事业。这是首次见诸史册,具有救生功能的组织。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期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镇江现存西津渡“救生会”旧址,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救生会”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每日巡逻江面,随时救援遇险船只及落水船客。
  2004年,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年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人命救助机构,就是中国镇江“救生会”。
  千年古渡,大爱西津。西津渡当年的“救生文化”演变成当今的爱心文化,在千年古渡大力传扬。
  古有“救生会”,今有“爱心驿站”。“爱心驿站”已成为西津渡景区便民服务的窗口、展示大爱镇江闪亮的名片!一只茶壶,一壶永远喝不完的开水,成为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对镇江、对西津渡最温暖的记忆。
  蒋怀仁诊所
  蒋怀仁诊所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镇江最早的私人西医诊所。怀仁诊所初创时,镇江不少富户人家都不相信西医,倒是附近的贫困患者没钱也没选择,纷纷前来求治。蒋怀仁诚挚对待患者,尽心给予治疗,尽可能让患者早日治愈,一时间康复者成为“活广告”,求治者渐渐多了起来。
  救火会
  1920年,镇江商会杨贻甫等人发起组织救火会。救火会属民间义务互救性质,自行选址。镇江城区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遇火极易燃烧。救火队在灭火救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队员们忠于职责,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保一方平安。他们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被载入镇江史册。
其他文献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之于学雷锋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情景。  改革开放40年,学雷锋活动是在世情、国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既给学雷锋活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这一活动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开创的学雷锋活动光荣传统,结合新时期创新学雷锋活动内容与载体;
期刊
一路艰辛,一路放歌。《雷锋》杂志从一个初生的婴儿,迎来了4周岁生日。  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又到哪里去?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转型发展,2019年7月6日至8日,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山东、江苏工作部领导以及特邀代表30余人,相约党的诞生地上海,启动一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难忘之旅。故事会上,感受上海的雷锋情怀  作为会议的一项安排,7月7日上午,与会代表与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500
期刊
十三届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为康殿英会长(右三)颁发孝贤证书、奖杯及牌匾  有人说他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驰骋前行;也有人说他是一头在文化沃野上默默耕耘,在创新中奉献、在奉献中创新的老黄牛;还有人说“老康是保定的活雷锋。”  康殿英——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初心奏响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创事兴业,静水深流此心坚  “我从青少年时代
期刊
这次到红旗渠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我感触颇深。一是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十万林县儿女开山劈石修建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引来生命之水。若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境界,也就不会有今天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二是工匠精神,百年传承。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每条渠的负责人名字,工匠精神则是祖祖辈辈、每家每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大局精神,团结协作。无论是杨贵还是红旗渠人,他们都放弃了小我,成
期刊
林俊德报告试验任务情况  深夜,月光如水,星斗满天。  寂静中,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在房间里缓缓流淌——  “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  细细倾听,博士钟方华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流淌——他手机里播放的这段录音,是恩师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一晚留给学生的遗言。  163个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共和国院士生命最后一刻的述职。  102秒——这
期刊
米广军在训练中  一名18岁青年的能量有多大?  入伍1年,成长为义务兵特战队员,斩获总队特勤排比武单项第一,荣立三等功1次。  一名20岁士兵的作为有多大?  成为特战队员4年,所在特战小队被总队评为“最佳战斗集体”,圆满完成大项临时任务30多次,当选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从一心成为英雄的逐梦少年,到沉稳老练、肩负重任的特战尖兵,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特战队员米广军在军营这个大熔炉、
期刊
在南京老城南,一提起陈福云,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名气大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讲诚信,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二是他爱军拥军,家中连续23年接待解放军野外驻训,人称“金牌老房东”。有人粗略统计,在他家住过、吃过、聊过的官兵达6000多人,其中将官、校官有200多人。这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找不到第二家。所以,又有人称他家为“拥军第一家”。  能称得上“金牌老房东”和“拥军第一家”可不是那么简单。陈福云是南京
期刊
张超首次驾驶歼15战机准备起飞  仲秋时节,渤海湾畔某机场,多批次歼-15舰载战斗机频繁起飞,在海天之间展开多课目战术训练。这是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舰载机部队运用“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烈士先进事迹,激发官兵练兵热情的一个镜头。  学习讨论热烈中带着沉思,练兵备战繁忙中充满动力。近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连日来,该部坚持走在前列、标准更高,以“学张超事迹、当
期刊
狙击手实弹射击训练 贺善文 摄  “风向东南,风速3米每秒,其余参数不变!”  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士官郭九江屏息凝气,吐掉嘴角叼着的茅草,食指轻轻伸向扳机……调整呼吸、预压、击发!子弹脱膛而出,600米外作为模拟“敌指挥官”的稻草人被爆头。瞬间,填充在稻草人头部的“血浆”喷溅四射。  这是一场实战背景下的狙击手考核,经过24小时的连续作业,体力消耗殆尽。又在瑟瑟寒风中埋伏整整3小时,在无目标提示
期刊
巍巍太行山,凭雄伟山势高耸云天;滔滔红旗渠,因精神长河万古流传。为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6月20日至22日,雷锋杂志社、北京河南企业商会和北京异地商会第二联合党委,联合举办了以“聆听修渠故事、沐浴雷锋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商会力量”为主题的学习班,赴红旗渠实地参观见学。  《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北京河南企业商会党支部书记王群生、北京市异地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