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领军人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空了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少有的几个战地记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参与国际报道的记者,是著名编辑、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家庭的不幸,使他们从小自立,依靠自己的奋斗,边干边学从事新闻工作。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闻出版界的领军人物,以自己的出色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蒙古族 记者 萨空了 萧乾
  萨空了与萧乾都是蒙古族,两个人所走路径不同,但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应该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造就了他们。当20世纪帷幕揭开时,中国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任列强摆布,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救亡图存,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第一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时代造英雄,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家境不好少年苦读书
  萨空了(1907—1988),蒙古族,原名萨音太,笔名了了、艾秋等, 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成都。高祖系正黄旗蒙古佐领,曾祖父曾任清朝兵部左侍郎,父亲蒙、汉、满文兼通,曾任川督赵尔丰手下笔贴士。辛亥革命后,家道败落。他从小随父读书,《四书》、《五经》、史文、诗书画,皆熟习于心。15岁时,萨空了的父亲因贫病抑郁去世,他不得不为养家出来谋生,第一个职业是在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当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各种报刊,给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视野扩大了,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有了爱国主义思想。他开始向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鲁迅和周作人等主编的《雨丝》等报刊投稿,还进入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办的英文夜校学习,打下了掌握英语的基础。
  萧乾与萨空了有着相似的经历。萧乾(1910—1999),原名萧炳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城东北角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是个遗腹子。他的母亲给人家当佣人每月挣3元钱以维持生计。6岁时,母亲送他到了一家尼姑庵里的旧式私塾读书。后来听说美国教会学校招收工读学生,可免费入学,1921年便插班入长老会办的崇实小学五年级。每天上午干活,下午学习,先后织过地毯,送过羊奶,又在教务处油印过讲义。这一年母亲吴氏去世了,他的自传体小说《落日》写了这一情景。①1926年夏天,初中毕业后,萧乾在北新书局当过一个暑假的练习生,培养起对新文艺的兴趣;秋天,升入崇实中学高中;冬天,秘密参加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并在崇实组织互助团,被张作霖的侦缉队逮捕,遭到拷问,但不屈服。一个月后,被保释出狱,软禁在学校。1927年北伐军进京,萧乾不顾校方限制,积极参加活动,被推选为崇实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主编。1928年,在高中没有毕业的时候,学校以“闹学潮”的名义将萧乾开除。
  随后,萧乾跟着赵澄南下至广东汕头,改名萧若萍,在角光中学教国语。1929年春天,恋爱受挫折。夏天,他回到北京进入燕京大学图文专修班,改名萧乾,结识杨刚。1930年秋天,萧乾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本科。1931年萧乾与美国人安澜合办英文周刊《中国简报》,共出8期。由于采写访问,结识了沈从文。在校期间,做系主任(爱尔兰裔美国神父)的助理。1932年夏天,萧乾南下福州,在仓前山英华中学教国语。1933年秋,萧乾又回京,通过教育部的甄别考试,补发了辅仁大学文凭,并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在美国埃德加·斯诺的启发下,选定了生活道路:通过记者生涯熟悉生活,最后做个小说家。此时,他与杨刚一道协助斯诺翻译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
  积极投稿成为报刊编辑
  1927年夏天,萨空了应征被录用为《北京晚报》副刊《余霞》编辑,从此开始了报社编辑生涯。由于他思想进步,思维敏捷,文笔犀利,文章很受读者欢迎。1930年,他被聘入北平《世界日报》担任了《世界画报》主编,同时还为《霞光画报》和天津的《北洋画报》等报刊编稿、组版、写稿。那时期,他的文章多涉及艺术活动、社会消息、评论、人物专访等,比如,《艺术闲说》《艺专戏剧系复活感言》《北平抗日另讯》等。1932年,燕京大学新闻系刊《新闻学研究》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题为《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的文章,这是他拟编写的中国画报史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画报研究最早的文章。
  与萨空了一样,萧乾也因积极投稿成为报刊编辑。1933年夏天,萧乾从福州辞职后,返北平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就读,开始为天津《大公报》,以及《水星》《国闻周报》等报刊写稿。1933年10月写的第一篇小说《茧》发表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1935年6月,萧乾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正式进入《大公报》馆。自1933年起,沈从文与杨振声携手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其间,萧乾接替沈从文、杨振声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萧乾的作品成为京派作家的显著标识,他早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小树叶》《珍珠米》等作品都有社会影响力。
  1935年9月1日,萧乾将原《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改为《大公报·文艺》,任主编。1936年3月,《大公报》馆调他去上海筹备沪版《大公报》。自4月1日起,兼编津、沪两地的《大公报·文艺》版。“八一三”以后,他一度被《大公报》遣散,辗转赴昆明,遥编武汉版《大公报·文艺》。②
  长期锻炼成为领军人物
  一、萨空了
  1935年秋,北平《世界日报》馆主成舍我在上海创办了《立报》。为了把它办得新颖、大众化,特从北平聘请年轻有为的萨空了来参加办报。萨空了到《立报》后,先担任副刊《点心》的编辑。那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东北不断伸向华北、华中、华东的时刻,无数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要求抗日雪耻,保卫国家。萨空了认为,要实现《立报》雄心勃勃的目标,就得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报纸办得贴近群众。于是在1935年11月1日,他在副刊《小茶馆》里开设《点心》专栏,发表了他到《立报》后的第一篇署名‘了了’的文章,题目是《向“下”走的告白》,开宗明义,说明了自己编刊的方针。文章说道:“从今天起,本刊一切都有了点儿改变。刊名换成了《小茶馆》,而‘小茶馆’的地位则改成‘点心’。” 萨空了创办《小茶馆》就是“希望黄包车夫也可以走进来坐坐,而不是像某些饭店之类,叫苦朋友们走到门口也不敢进去”。   《立报》通过《小茶馆》副刊与自己的读者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副刊编者的萨空了,每天在《点心》专栏里针对读者来信的内容,以“了了”的笔名,发表一篇短文,或是论述读者关心的问题,或是晓以道理,或是指出方向,抨击社会黑暗面,或是呼吁社会力量给以支援。因此,上个世纪30年代的《立报》和《小茶馆》的编辑“了了”在上海很有声望,体现了编者的民主思想和助人为乐的胸怀。许多读者乐意同他谈论问题,把他看成自己的知友。1936年9月,萨空了正式担任了《立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采取精编的方法,容量大增,再加上在编排和标题上下功夫,更显简练突出。1937年上海沦陷前,国人皆关心上海命运的时候,《立报》从9月13日起连续70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特约记者曹聚仁的战地通讯,向读者报道了爱国将士孤军与日军肉搏血战的悲壮战况,直至11月11日上海即将沦陷为止。这也是30年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特殊记录。《立报》在抗战初期的成功报道,加上价格低廉,使它的日销售量曾达到20万份的空前纪录。萨空了成为著名的新闻记者。
  上海沦陷后,《立报》被迫停止发行,萨空了到了香港。当时负责中国共产党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和潘汉年,决定投资支持萨空了重办《立报》。1938年4月1日,香港《立报》创刊发行,萨空了担任总编辑和总经理。1938年秋,萨空了在好友杜重远的鼓动下决心离开香港,与他同去新疆建设抗日大后方。1938年底,萨空了担任了新疆日报社副社长。为了提高《新疆日报》的质量,从1939年3月10日至9月13日,他长途跋涉,带领一个由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从香港直赴新疆,为《新疆日报》带去了大量最新的设备器材、编辑和技术人员。这是当年新闻记者从东南到西北的一次最长的旅行。后来,他写了《从香港到新疆》一书,记录了那时西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然而原本打算办好《新疆日报》的愿望并未实现,由于政局的变化,萨空了于1940年初便离开了新疆。
  1940年3月,经范长江介绍,萨空了担任了重庆《新蜀报》总经理。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重庆笼罩白色恐怖,萨空了亦赴香港。8月,即将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的社长梁漱溟聘请萨空了担任该报的总经理和督印人,兼副刊《鸡鸣》主编。《光明报》于1941年9月18日在香港创刊发行。10月10日,在萨空了建议下,《光明报》用刊登广告的方式,避开香港当局的新闻检查,公开发表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在一切既成事实后,又在10月16日发表了社论,介绍民主政团同盟的组织与宗旨,说明同盟已在重庆成立。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陷落,《光明报》也夭折了。
  萨空了于1942年初回到广西桂林,仍然为民盟做着宣传工作。1943年5月17日,萨空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交保释放。10月,他参加了民盟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和救国会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2月26日萨空了赴香港,1946年3月担任了《华商报》总经理。他的《两年政治犯生活》即在《华商报》连载,后集结成书。他在狱中所写的《从香港到新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编译的《宣传心理学研究》也在这年出版。
  1949年3月,萨空了受命从香港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被任命为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1950年,他任中央访问团副团长,随团长沈钧儒赴西北五省——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和慰问。所到之处与各民族宗教人士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座谈,倾听意见和要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在此期间会见了班禅额尔徳尼十世(时年16岁)。1952年,他又担任第二次中央访问团副团长,赴内蒙古及东北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慰问。
  1954年,萨空了调任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民族出版社社长。1961年,由统战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领导的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和民族文化指导委员会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在民委工作的24年间,他深入各民族地区实地观察调查,深知各民族人民渴求文化事业的发展,就立志做好这项工作。他筹办了《民族团结》杂志,兼任主编。萨空了筹办的《民族画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用哈萨克、维吾尔、蒙、藏、朝鲜、汉等6种文字出版的杂志,是反映各民族生活的画报。他还兼任了民族文化宫管委会主任,组织了文化宫的展览。1982年,萨空了受命创办《人民政协报》,担任总编辑和党组书记。1983年6月,他离开了政协的工作岗位,1988年10月16日去世。萨空了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全部精力。
  二、萧乾
  萧乾大学学的是新闻学专业,通过新闻走向文学,是一条重生活、重实践的路。1935年秋,萧乾曾与画家赵望云赴鲁西水灾区首次进行独立旅行采访,所写一组报道《流民图》在《大公报》刊载。他开始摸索新闻特写的写法,运用自如地练出成熟的语言文字,这篇报道对开展赈灾起到了推动作用;1937年5月,萧乾参加雁荡山旅行团采访活动,曾在该报发表旅行通讯《雁荡行》。萧乾在《回忆创作生涯六十年》一文中曾经自谦地说过:“综观我这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③他喜爱文学,一心想成为作家。但从性格上讲,他又不愿意整天关在书房里埋头著书,当记者对他更具诱惑力。1944年,萧乾放弃已经攻读两年的硕士学位去当专职驻英记者,离开幽静、安宁的大学校园,奔波在欧洲战场,成为最早、也是做得最长的中国在欧洲战场的随军记者。
  1946年夏萧乾回国,同年10月10日起在重庆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渝)半月刊。他后到该报上海版工作,撰写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秋,萧乾调香港《大公报》任社评委员,并参与编译英文《中国文摘》。新中国建立后,先任英文月刊《人民中国》的副总编辑,1953年改任作协《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及《人民日报》文艺部顾问。1989年5月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萧乾先后出版有:《萧乾散文特写选》《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选集》《萧乾短篇小说选》《海外行踪》《西欧战场特写选》《负笈剑桥》《北京城杂忆》《断层扫描》《我要采访人生》《搬家史》《末带地图的旅人》《书评面面观》《八十自省》《萧乾书信集》《萧乾文学回忆录》等,译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栗子及其他》《珍珠米及其他》《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等。
  萧乾与萨空了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把其奋斗精神发扬光大。
  注 释:
  ①光明编《萧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参考《萧乾文学回忆录》中《萧乾生平简略》,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③傅光明编《萧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作者简介:乔云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
  编 辑:徐 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对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爱播”微信公众账号的工作实践,结合对其他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观察,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将在新闻内容的生产、推送、接收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带来变革。如果能突破现有瓶颈,微信对于新闻媒体将不仅是一条新的内容推送渠道,更是一次发掘用户资源、将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难得机遇。  关键词: 微 信 ? 新闻传播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支持语音、图
期刊
兴安日报社认真组织学习习总书记“8?19”重要讲话,落实全国、全区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摸索传播规律,研究宣传艺术,对接群众需求,把握好时、度、效,在改进创新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兴安日报社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和盟委行署关于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服务大局中找方向,在提升影响中找重点,在改变作风中找动力,在服务群众中打基础,在完善制度中找保障。  “8337”发展思路是党的
期刊
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电视频道数量激增,观众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面对电视频道供大于求的状况,电视导视栏目的主要功能也日益凸显,成为电视台频道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  一、 电视导视栏目的主要功能  1.引导收视,提升收视率。电视导视栏目是以传递电视节目资讯、介绍节目台前幕后、展现电视人工作状态、传播电视制作理念、沟通服务受众为主要功能,并且具有稳定的节目框架以及持续固定播
期刊
近年来,中国的广播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长足进步,尤其是地方电台,发展迅猛,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由70年代末的90家电台,一跃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家,地方电台约占40%,全国广播广告总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部分地方电台广告增速更是超越当地其它媒体,异军突起。  进入新的时代,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型媒体迅速崛起,广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作为广播行业
期刊
一、 微博呈现整体衰落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5年2月3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较2013年底减少3194万;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38.9%,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  是否是微信杀死了微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纪莉指出:“更重要的打击还是来自用户使用习惯的转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
期刊
蒙古族语言文字是当今世界性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结构科学、体系完备的文化单元,它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曾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医学等知识宝藏,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语言文字曾有过繁荣时期,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人们学习使用蒙古族语
期刊
记 者:全媒体集团能否拯救报业危机?  陈国权:报业运营那么多的新媒体,找到赢利模式的屈指可数,全媒体赢利能够达到原来报业水平的全国几乎没有,与原来的报纸有关系的全媒体,全国没有成功的。《浙江日报》搞游戏,与报纸完全不搭架,是投资赢利模式。它对于报纸原有的影响力,没有多大价值。  全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赢利上是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而是在舆论引导上体现价值。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全媒体观。
期刊
企业报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性质。  企业报虽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个别方面看它在经济报道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一些报道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报道多为表面性和直观性的经济成果,受众看了不解渴。对一些经济活动中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触及不深,缺少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跟进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取得蓬勃的发展,广播媒体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媒介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2003年中国广播业大放异彩,被称之为“广播业的第二个春天”。十几年过去了,新兴媒介大行其道,传统媒介受到了直接冲击,广播事业将会有怎样的前景?而地方电台作为区域性新闻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又该如何改革创新,才能谋求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期刊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2014年,“时代楷模”苏和老人以其扎根大漠、植树治沙的动人事迹,传颂千里草原,感动全国人民。这位“当代愚公”熠熠闪耀的光辉形象,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一张地方党报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传播力量,并向人们宣示:即使是在众声喧哗的传媒新环境下,党报的重大典型宣传也完全可以“一鸣惊人”。  典型宣传 党报如何脱颖而出?  2014年3月18日,内蒙古日报社受领了一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