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西山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来西山之前,“西山”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一座茫茫无边的山野。
  而真的身临其境后,我才真正感受到西山独特的魅力。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我们一家四口背上行装,驾车深入门头沟腹地,真真切切地来了次西山亲密接触。
  我们的车子在群山之中前行,崎岖山路起起伏伏,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就在山路的不远处,与我们一路相随。
  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西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座山,或者说西山是京西群山的统称。百度得知,西山作为北京西部屏障,是太行山的余脉,也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
  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山之中星罗棋布的具有特色的古村落:琉璃渠村早在金元时期就开始生产皇宫中专用的琉璃瓦了,龙泉务村则以龙泉窑而驰名,妙峰山镇是古代香客上山最重要的进香通道,王平則是西山古道出京的最重要关卡。
  说起西山古道,应该是我这次西山之旅最大的收获。
  在往西山古道的路上,晨曦初露,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早已憧憬的诗和远方。绕过一弯弯山路,经过了一个近乎90度的直坡,只见爸爸一脚油门“飞”了上去,车子终于到达西山古道的入口牛角岭下。
  “西山古道,我来了!”我下车后,踏着有力的步伐,对着那古道的关口喊道。
  遥望远处巍峨的群山和前方起起伏伏的古道,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段“心灵感悟之行”。
  古道之路由一块块石块铺就,石块历史久远,上面能看到明显的蹄印。爸爸说,这是来往商旅运货骆驼和马走出来的。古时候,西山古道是北京城最重要的燃料和建筑材料(煤炭、木材、石灰)供应通道,也是北京与山西、河北、内蒙物资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可以想象,当时这条道上,每天应该是来往的客商摩肩接踵,一路上驼铃声声。
  虽然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大道上路面一片破损,但通过这些斑斑点点的蹄印,还是能够想象昔日的繁华。
  这些古道,在现在人看来也许只是条普普通通的山间小路而已,再宽也容不下两辆汽车同时通过,但我估计了一下,若是全在古代,货商牵着的那满载货物的驴子并排至少能走两队,可见这些古道在古时候应该算是非常宽阔了。
  走在那“狂野”的石路上,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想不出古人是怎么长途跋涉的,那商人还要牵着如此之重的驴子,翻山越岭,真可谓是神奇。
  这些蹄印足以显现出古人对生命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
  到达牛角岭关城后,我感受到了更多历史的痕迹。在道路左旁的不远处是一个凉亭,里面刻了一座碑,写着“永免夫税”的字样。再看题名,竟是堂堂“乾隆”皇帝!我们仔细看了石碑上的内容,爸爸说这是乾隆皇帝为了减轻当地山民的负担,与民生息,而采取的免除夫役的政策——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巩固统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国策。
  路右方是以前的关城残垣,其作用是收过路税(酷似如今的过路费)……这些不得不使我感受到当年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对交通和税收的管理,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制度。而这些制度也应该得到了人们的遵守。
  从关城下来的路上,我回望那一块块斑驳的碎石,突然想象古人在古道上背井离乡,该有多么地不容易。爸爸说这附近曾经出了一位大词曲家,就是写了《天净沙·秋思》这首千古绝唱的马致远。马致远是元朝大词曲家,与关汉卿齐名。他的家乡就在离牛角岭不到十公里的西落坡村。
  驱车不到一刻钟,我们就到了马致远故居前。院子虽然不大,但是门口小桥流水,院子旁边老树参天,联想到上午看到的西山古道,很自然就朗诵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寥落的诗意确实在西山无处不在。当天傍晚,我们回到北京城的家中。我的脑海里还萦绕着西山的一块块青石,一座座峰峦,一棵棵老树,一段段古道。
  这次西山之旅,让我感受很多。虽然路是走尽了,但是我的心却依旧在奔跑,永不停息!
其他文献
2020年前后,新冠病毒在华夏大地肆虐,人们蜗居在家,保持社交距离,但与此同时,为战胜新冠疫情,人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让感情交汇,让力量凝聚,在距离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传递着温暖、感动和力量。  疫情当前,病毒肆虐,距离是联系的前提和保障。  当“不明肺炎”在武汉出现时,人们并未警觉,随着调查的深入,钟南山院土告诉公众“确定人传人”,李兰娟院士建议“封城”,于是各级各部门纷纷响应,采取行动,切断
期刊
庚子鼠年,寒冬凛凛,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席卷了华夏大地,黑暗一寸一寸地蔓延,病毒一点一点地扩散。人们听从国家号召,居家隔离。原本喜气盈盈的春节也冷清凄寂。但隔离是为了抗疫,为了人们的健康和平安。可以说,隔离,隔开了距离,而距离拉开的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空间距离,却也缩短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疫情下,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正是这一束束平凡的微光,如纤细又强韧的丝,将整个社会串联在
期刊
高中三年,一段写意而宝贵的时光,承载着十二年寒窗的希冀,铺就着崭新未来的地基。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养成独特的学习风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我愿分享個人的学习心得,供各位读者借鉴参考。  善做规划,不改初心。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做规划是在一个清晨,天尚还是灰蒙蒙的雾色,耐着性子写好一张时间表,左边标注时间段,右边记下相应的事宜。不过是简单的数字与文字,却让我的内心得到了难以言喻的安全感,仿佛自
期刊
后来,我经常想起那段时光。  深秋的古城,草木萧下,日暮苍凉,像个老得几乎快掉牙了的老人。但是一到春天,就不一样了——樱花奢侈地铺满整座古城。花瓣肥而厚,远远望去,惊艳无比。我就是在樱花挤满古城的四月来到艺校读书的。  记忆中,那个四月是黑色的。因为要去艺校读书,父母不肯。他们对我是劝也没用,骂也没用,软禁也没用。  我就是一心要去藝校。父亲铁青着脸恶狠狠地说:“你死了这条心吧!”面对着强势的父亲
期刊
读书是藉智者之眼观究世界肌理的哲学,而哲学(philosophy)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正是“爱智”。对智慧的爱慕孕育了人们经由书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近乎浪漫的酒神精神,也同样使冷静且追求秩序的阿波罗在读之有道、习之有方的人们身上“显灵”。  而当我在与人类璀璨群星的凝眸中越来越清晰地看见一个青涩者修炼出沉稳妥帖的气息时,我开始渐渐明白读书的过程终其本质就是对“解构”二字的演练——对前贤珠玉文章进行思维
期刊
最近的天总是沉闷闷的,戴着口罩更加难受,像是掉进了糖浆里,又黏又腻,便想着下下棋,烦闷的心也能宽慰不少。  “绝杀,你这不行啊!”我看着眼前的棋面,思绪却飘忽起来。  我是喜欢象棋的,虽然棋下得差,但还是喜欢。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树荫下、小区门口、修车棚边上,一群大爷围成一圈,只能听到人群中央传来或清脆或沉闷的巨响声。挤进去一看,果然有二位“杀”起来了。  我爷爷也是其中之一
期刊
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1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2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3,毕竟成何事,漫相高4。抛掷云泉,狎玩尘土5,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6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注释:  1.流电:流星的流光。  2.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3.蠅头,苍蝇的头,比喻微小的
期刊
王倩  秋天了。叶密碍风的法国梧桐并未清减,但晨起树下,总有柔软微黄的落叶;妖艳了一个夏天的月季,终于现出倦色;还有傍晚夕阳里幽幽的凉意与午后云破处明蓝色的天空……过不了多久,这座北方的城该是落木萧萧、露白霜清的模样,“丹凤城南秋夜长”,秋天总让人有更深挚的怀想,怀想过往,怀想远方。  而我,总在秋天想起里尔克的《秋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诗句像从秋天深处吹来
期刊
一  慢长的“吭、吭”声,连绵如时钟似的,火车从日出走到了日落,又从日落走到了日出。钟南山除了学习英语就是看窗外的景色。这是一趟国际班列,横穿欧亚大陆。一路的景色变化无穷,从秋天的落叶纷纷,到冬天的大雪飞舞,从平原与高山、河流与湖泊,从青砖黑瓦的四合院到红屋顶的乡村别墅,从大槐树、白桦树到雪松、梧桐和枫树林,大自然的瑰丽风景让他激动的心难以平静。他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担心,一会儿感觉到了疲倦,心情复
期刊
高考,是为了给自己十多年的学习岁月一个暂时交代。十多年的时间足以形成个人的学习方法与风格,我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归纳成三个字——精细活。是的,于我而言,学习是个精细活,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深化,学习变得越来越精细。  常常有人认为小学时听话自觉的孩子往往成绩理想,初中时自律努力的孩子往往优于他人,但高中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智商的加持了。如此,那么对高中的误解未免太大。天才与庸才只是少数,普通人才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