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求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主要讲述了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准备求职以及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就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风向标。
一、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每位大学生在学有所成后,都要为踏入职场提前做好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准备,使自己顺利转变成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培育,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在转变角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或不适以及其他心理异常,有准备地应对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境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对角色转变形成的正确认识,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心理准备,使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缩短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适应期,自觉完成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二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制定及实施。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做出综合分析、判断,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形成自己的就业目标。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失败,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面对外界刺激,特别是在求职失败时,能积极有效地调节个人情绪,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经过个人的努力拼搏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协调好个人主观愿望与社会需求,做出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选择,促进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施。
二、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上升为高校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撑。此种形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国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就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渐渐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往的高校秉持的是学校分工、统包统分的原则,大学生毕业不愁工作,直接分工到岗。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全面实行自主就业的方案,这就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萌芽。
2.学校因素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但有的高校不能结合市场的需要, 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致使人才资源浪费;有的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定位不准确,一些单位对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但学校对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较弱。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存在缺陷。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虽然很多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开课时间晚,课时比较少,而且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 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引导。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过于安逸、轻松,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参加较少,使得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大学生自身还需不断的完善与改进,这就使得其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
三、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对策
1.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从新生人学开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端正就业动机,这样可以预防自卑、自负、盲从、攀比等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调节和宣泄自身情绪的科学方法。
2.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就是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大学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当然大学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3.加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注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及技能选择就业方向,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上升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将就业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教育职能等职能转变。工作重心进一步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及培训教育转移,形成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因此,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服务教育职能,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向上,敢于克服困难的心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消除学生们的自卑感。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们培养自信心,才能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学生要想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就得在学习上有一番作为。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置于正确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很优秀的。其次学生要制定合理的目标,端正自己学习的心态。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分数。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必要时使用鼓励等手段,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次帮助学生增强人际间沟通能力的。好的沟通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人际间沟通能力,帮助学生们端正态度,克服偏见,学会为别人着想,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别人。在平常的交往中还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刘春雷、段彩彬.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问卷编制[J].沈阳大学学报,2013
[2]刘宗华、毛天平.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及治疗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准备求职以及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就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风向标。
一、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每位大学生在学有所成后,都要为踏入职场提前做好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准备,使自己顺利转变成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培育,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在转变角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或不适以及其他心理异常,有准备地应对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境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对角色转变形成的正确认识,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心理准备,使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缩短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适应期,自觉完成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二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制定及实施。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做出综合分析、判断,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形成自己的就业目标。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失败,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面对外界刺激,特别是在求职失败时,能积极有效地调节个人情绪,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经过个人的努力拼搏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协调好个人主观愿望与社会需求,做出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选择,促进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施。
二、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上升为高校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撑。此种形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国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就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渐渐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往的高校秉持的是学校分工、统包统分的原则,大学生毕业不愁工作,直接分工到岗。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全面实行自主就业的方案,这就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萌芽。
2.学校因素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但有的高校不能结合市场的需要, 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致使人才资源浪费;有的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定位不准确,一些单位对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但学校对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较弱。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存在缺陷。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虽然很多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开课时间晚,课时比较少,而且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 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引导。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过于安逸、轻松,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参加较少,使得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大学生自身还需不断的完善与改进,这就使得其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
三、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对策
1.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从新生人学开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端正就业动机,这样可以预防自卑、自负、盲从、攀比等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调节和宣泄自身情绪的科学方法。
2.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就是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大学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当然大学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3.加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注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及技能选择就业方向,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上升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将就业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教育职能等职能转变。工作重心进一步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及培训教育转移,形成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因此,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服务教育职能,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向上,敢于克服困难的心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消除学生们的自卑感。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们培养自信心,才能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学生要想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就得在学习上有一番作为。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置于正确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很优秀的。其次学生要制定合理的目标,端正自己学习的心态。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分数。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必要时使用鼓励等手段,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次帮助学生增强人际间沟通能力的。好的沟通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人际间沟通能力,帮助学生们端正态度,克服偏见,学会为别人着想,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别人。在平常的交往中还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刘春雷、段彩彬.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问卷编制[J].沈阳大学学报,2013
[2]刘宗华、毛天平.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及治疗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