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对小学作文教学来说,思维导图是非常实用的。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合作。因此,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引入作文教学,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系统地整理写作思路;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为什么要在作文教学中操作思维导图呢?我们得从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一、作文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将知识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意表达需要,即“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詞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的这些内在要求,使得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烫手山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反映,“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就越容易出问题”,“每个班级里面总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遭遇到写作障碍”。写作困难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明显的攀升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写作障碍的学生在写作时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无法在给定的时间内写出作文;写作内容贫乏、言之无物;词汇使用单一;作文像是写流水账,没有新意;句子之间缺乏联系;结构松散等。
那么,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呢?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从作文心理学来看,写作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并及时将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中伴随着各种不同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而写作困难的原因也正在于作者既要进行高水平加工,如确立作文的目标、进行总体计划等,又要进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给拼写、标点、简单句法等。这种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的同时性,增加了写作时各加工水平间注意分配的难度。
其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储备不足,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没能理清头绪,无法正确布局谋篇,语言表达混乱等。
最后,传统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传统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强调写作技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激发,又不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作文”,学生“记作文”。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势
正是基于以上学生写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的思考,笔者认为,恰当使用思维导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思维导图是对主题关系的描述,也是对主体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连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在: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写作时,学生可以围绕某个关键词自由发散思维,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难题。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
(二)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强化关键词,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更容易记忆。学生通过认真积极的思考,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或素材,然后认真筛选,比较利弊,选择最佳角度形成文字,最终达到激发想象力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合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它赋予人的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特性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展示时会引发不同观点的讨论。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备课时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情,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无法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碰撞,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学生在讲授的教育方式下,长期扮演被动的角色,并且过多的标准答案与规范,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思维的碰撞会擦出最闪亮的火花。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全新的思维工具呢?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系统地整理写作思路
俗话说:“未先学艺先学法。”开头难,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去收集、整合资源,消除“言之无物”的心理恐惧。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作范围和内容,才能为写出生动的内容做好铺垫。如笔者曾以写“雨”为题,让学生自由创作思维导图后再进行交流。从“雨”这个关键词向外扩展——雨的大小、种类、特点、精神品质等,然后由“大小”继续展开——毛毛细雨、倾盆大雨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季节不同。再次展开——春、夏、秋、冬。春天和雨相关的有什么?春雨、发芽、孩子们玩耍……整个黑板都快写满了。这时,笔者感到写作的时机到了,就让学生以“春雨”为话题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完成练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知。作文来自于生活,小学生的智力又处于形象记忆的阶段,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如以“番禺新地标”为话题进行习作,可以让学生搜集花城广场的面貌,通过对比视频中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热闹的街市、欢乐的人群、不断变换颜色的“小蛮腰”等,让学生畅谈所见到的花城广场,再畅想未来番禺新地标的样子。利用思维导图,确定主题、罗列素材、整理选材、构思画图,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周而复始,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训练,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导图越画越顺手,内容越来越丰富,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三)利用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并完成习作,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完成习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写作训练“欢乐中秋节”为例,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广府灯会”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完视频中琳琅满目的花灯后,以“中秋节”为题进行写作。学生依据经验创作思维导图,以“欢乐”为中心词汇,通过教师引导,很好地完成了本次习作。
总之,将思维导图与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作文教学思路,教给了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新方法,让学生走出单一的封闭课堂,去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为什么要在作文教学中操作思维导图呢?我们得从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一、作文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将知识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意表达需要,即“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詞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的这些内在要求,使得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烫手山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反映,“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就越容易出问题”,“每个班级里面总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遭遇到写作障碍”。写作困难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明显的攀升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写作障碍的学生在写作时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无法在给定的时间内写出作文;写作内容贫乏、言之无物;词汇使用单一;作文像是写流水账,没有新意;句子之间缺乏联系;结构松散等。
那么,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呢?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从作文心理学来看,写作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并及时将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中伴随着各种不同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而写作困难的原因也正在于作者既要进行高水平加工,如确立作文的目标、进行总体计划等,又要进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给拼写、标点、简单句法等。这种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的同时性,增加了写作时各加工水平间注意分配的难度。
其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储备不足,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没能理清头绪,无法正确布局谋篇,语言表达混乱等。
最后,传统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传统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强调写作技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激发,又不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作文”,学生“记作文”。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势
正是基于以上学生写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的思考,笔者认为,恰当使用思维导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思维导图是对主题关系的描述,也是对主体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连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在: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写作时,学生可以围绕某个关键词自由发散思维,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难题。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
(二)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强化关键词,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更容易记忆。学生通过认真积极的思考,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或素材,然后认真筛选,比较利弊,选择最佳角度形成文字,最终达到激发想象力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合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它赋予人的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特性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展示时会引发不同观点的讨论。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备课时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情,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无法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碰撞,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学生在讲授的教育方式下,长期扮演被动的角色,并且过多的标准答案与规范,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思维的碰撞会擦出最闪亮的火花。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全新的思维工具呢?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系统地整理写作思路
俗话说:“未先学艺先学法。”开头难,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去收集、整合资源,消除“言之无物”的心理恐惧。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作范围和内容,才能为写出生动的内容做好铺垫。如笔者曾以写“雨”为题,让学生自由创作思维导图后再进行交流。从“雨”这个关键词向外扩展——雨的大小、种类、特点、精神品质等,然后由“大小”继续展开——毛毛细雨、倾盆大雨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季节不同。再次展开——春、夏、秋、冬。春天和雨相关的有什么?春雨、发芽、孩子们玩耍……整个黑板都快写满了。这时,笔者感到写作的时机到了,就让学生以“春雨”为话题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完成练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知。作文来自于生活,小学生的智力又处于形象记忆的阶段,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如以“番禺新地标”为话题进行习作,可以让学生搜集花城广场的面貌,通过对比视频中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热闹的街市、欢乐的人群、不断变换颜色的“小蛮腰”等,让学生畅谈所见到的花城广场,再畅想未来番禺新地标的样子。利用思维导图,确定主题、罗列素材、整理选材、构思画图,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周而复始,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训练,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导图越画越顺手,内容越来越丰富,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三)利用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并完成习作,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完成习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写作训练“欢乐中秋节”为例,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广府灯会”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完视频中琳琅满目的花灯后,以“中秋节”为题进行写作。学生依据经验创作思维导图,以“欢乐”为中心词汇,通过教师引导,很好地完成了本次习作。
总之,将思维导图与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作文教学思路,教给了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新方法,让学生走出单一的封闭课堂,去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