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其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博物馆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教育面也更加宽泛。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当今,博物馆还要更进一步加强普及性和教育性,更深层次地发挥其教育职能。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51-02
博物馆的雏形是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2000多年,当时是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在建立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的许多艺术珍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而亚里士多德则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和知识传播。由此可见,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就被赋予了教育责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是不断突显,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已从原来的简单观赏提高到用这种形式陶冶自己的文化艺术情操。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担负着向广大观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重任。如何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多方位、多渠道的开展,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确定自己是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的教育价值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教育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
二、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进行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教育
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向广大观众传授知识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则是被动地听。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博物馆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说教模式,采取多渠道的互动式教育,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观众参与其中,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博物馆应加大硬件设施建设,为观众提供动手操作、触摸展品、活动和游戏、趣味问答、设置文物复原等互动项目。如在每个展厅都设置多台多媒体,供观众自由观看,又可以结合展出内容滚动播放宣传短片,对展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
三、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力求积极主动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了,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使我们的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好的展览如果没人参观,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观念,力求主动,坚持把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人受惠。我们必须认真对展品进行选择陈列,内容安排与解说词撰写;讲解活动中的节奏、语气、情绪、仪态以及围绕展品而制作的标牌、版面、环境布局与参观顺序,都必须在实物、音像、文字的综合演示中,浑然融为一体。给观众的印象、感受、记忆自然而明晰,生动而深刻,美好而难忘,达到物人合一,自然美与群体美完美结合的施教效果。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有关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感染和精神享受,使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之吸收。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应当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相对固定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没有常换常新、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博物馆就缺乏生气,就无法紧跟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形势。临时展览对藏品的要求相对不高,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经常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既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使公众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享受,又能够有效增加博物馆的人气,不失为活跃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方法。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
四、博物馆应加大美学教育力度 博物馆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优雅的品位和高贵的档次,是艺术和美的殿堂,也正因为此,难以被一般的公众理解和欣赏。如果仅仅靠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五、开展馆校共建是博物馆开拓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實好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从1997 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六、发展网上博物馆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应该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出了自身优势,以藏品特点、展览风格和研究成果取胜,在远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联网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出门就可以跨越时空,访问那古老的文明,无论是想浏览埃及的金字塔,还是要一睹那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只要按动鼠标,法国卢浮宫的名画,一代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就会展现在眼前,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无需实地考察就会获取到信息。网上博物馆不受开放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可以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上博物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宣传博物馆、吸引观众,最终走进真实的博物馆,网上所了解的信息无法与身临其境地感觉相比拟,博物馆的发展是以物为基础的,传统博物馆中的建筑、陈列物品、人的交流,是网上虚拟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信息网络将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活力,这预示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51-02
博物馆的雏形是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2000多年,当时是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在建立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的许多艺术珍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而亚里士多德则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和知识传播。由此可见,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就被赋予了教育责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是不断突显,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已从原来的简单观赏提高到用这种形式陶冶自己的文化艺术情操。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担负着向广大观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重任。如何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多方位、多渠道的开展,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确定自己是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的教育价值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教育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
二、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进行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教育
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向广大观众传授知识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则是被动地听。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博物馆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说教模式,采取多渠道的互动式教育,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观众参与其中,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博物馆应加大硬件设施建设,为观众提供动手操作、触摸展品、活动和游戏、趣味问答、设置文物复原等互动项目。如在每个展厅都设置多台多媒体,供观众自由观看,又可以结合展出内容滚动播放宣传短片,对展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
三、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力求积极主动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了,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使我们的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好的展览如果没人参观,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观念,力求主动,坚持把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人受惠。我们必须认真对展品进行选择陈列,内容安排与解说词撰写;讲解活动中的节奏、语气、情绪、仪态以及围绕展品而制作的标牌、版面、环境布局与参观顺序,都必须在实物、音像、文字的综合演示中,浑然融为一体。给观众的印象、感受、记忆自然而明晰,生动而深刻,美好而难忘,达到物人合一,自然美与群体美完美结合的施教效果。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有关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感染和精神享受,使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之吸收。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应当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相对固定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没有常换常新、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博物馆就缺乏生气,就无法紧跟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形势。临时展览对藏品的要求相对不高,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经常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既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使公众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享受,又能够有效增加博物馆的人气,不失为活跃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方法。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
四、博物馆应加大美学教育力度 博物馆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优雅的品位和高贵的档次,是艺术和美的殿堂,也正因为此,难以被一般的公众理解和欣赏。如果仅仅靠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五、开展馆校共建是博物馆开拓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實好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从1997 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六、发展网上博物馆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应该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出了自身优势,以藏品特点、展览风格和研究成果取胜,在远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联网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出门就可以跨越时空,访问那古老的文明,无论是想浏览埃及的金字塔,还是要一睹那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只要按动鼠标,法国卢浮宫的名画,一代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就会展现在眼前,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无需实地考察就会获取到信息。网上博物馆不受开放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可以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上博物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宣传博物馆、吸引观众,最终走进真实的博物馆,网上所了解的信息无法与身临其境地感觉相比拟,博物馆的发展是以物为基础的,传统博物馆中的建筑、陈列物品、人的交流,是网上虚拟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信息网络将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活力,这预示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