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用文字展现真实的生活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有什么想表达的东西,可我却不善言辞。
  我喜欢写小说,我想表达一些东西,将我平日不说的话和一些想说的话在文章中展示出来。通过我的视角,我观察事物的角度去讲述一些故事。我的文学功底不够,我尽可能地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去还原一件事的经过。对于小说的一些技法我不是很会用,文字功底也不够,不过我想我能真实地展示出一些东西,让小说人物贴近生活或许也是可以的。
  我和家人去一个养牛的山头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些想写点东西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篇《眼角的亮光》。
  说实话,我是出生于农村的。不过在我去养殖场之前,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牛,对地里的农作物也不熟悉。我第一次见到牛后发现它们和电视中的不一样,它们会相互顶,也会舔彼此,牛犊几个月要和母牛分开关在不同的大棚,它们看到狗会吓得摔倒。人们可以选择对动物做任何事情,只因为它们是人所圈养的,而且动物是不会说话的,或者说是它们说的话是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人便可以打着为它们好的旗号,做一些事情,为它们做一些选择,不去考虑是否会对它们造成伤害。而人也可以由于贪心,拿它们做一些尝试,不过这些尝试所带来的后果是要人和动物一起承担的。
  《眼角的亮光》中,我以“我”的视角展开了一个故事,将“我”所做的,所看到的东西展示出来。通过母牛生完幼崽后的一些不适带动一个养殖场中人的故事写下来。在母牛的难受由轻到重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的一些反應记录了下来,以展示出人在面对这些时候的选择。
  作者简介:秦海智,男,1999年出生,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现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其他文献
有过学琴经历的孩子都知道,其实学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而曹野川,这个80年代末出生于小镇,成长为现在的知名的青年钢琴家,也许自他六岁学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他的音乐之路必将比任何一个城里学琴的孩子更加艰辛。如果说,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成功是缘于其父同样的付出,那么,曹野川的成就,又何尝不与他的父亲一一当代知名作家曹峰峻的付出息息相关?  让我们走近这对与艺术结缘的父子,倾听一个父亲的内
期刊
读《一生此刻》尤为缓慢,我是在翻动书页时谛听到了什么或是在字词之间要努力搜寻什么?也许全不是,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慢,来体会作者行走在尘世的姿态。  与小虫可以说得上是君子之交。心意相合,无热络来往,更不絮叨日常琐碎。但我知道,不管在太原还是重庆、成都,不管他在旱西关街口叫我一声姐,还是远隔千里于华岩寺一间小屋里寂寞地抄录碑文,都是原来的那个小虫———眼神干净、心性悲悯,有情感、有血性,更有对诗
期刊
家长有话说  我的担心,你永远不懂!  不少家长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倾诉”他们对孩子某种行为的担忧和焦虑。  兮兮妈:孩子最近脾气很大,想做一件事情总希望马上去做,不然就急得哭,还有就是别人说不得她,说了也要哭,反正就是喜欢哭。  丹丹妈:我家孩子一点也坐不住,老师反映说她在幼儿园总喜欢跑来跑去的,这令我很烦恼。  蕊蕊妈:蕊蕊特别喜欢说脏话,总是不分场合地说“狗屎”“大便”之类的话,有时候
期刊
纵观诗坛,谁会想到在纪念百年新诗之际,除了一些占山为王的伪诗人和伪主义外,还有一些横踢马槽的狂妄之徒,更多的是一片混乱和芜杂,丑陋和放荡,荒唐和恶搞的无耻之境,令人生厌,而更为痛心的是,一些诗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些掌握话语权的要人还在推波助澜,更使乱象横生,混淆了人们对诗歌的真正认识。  诗坛泥沙俱下,坚持个性写作和主体价值写作的诗人愈来愈少,而诗人王立世却是个例外。  在生命旅程中坚守探索精
期刊
《张顺走了以后》是我第一次尝试小说创作,但在动笔之前已经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小说在处理故事性并不算强的非宏大题材方面应当如何入手?老实说,故事性对于读者来说一直拥有永不衰竭的魅力,但我思量再三,还是想尝试以非故事性的写作方向做一次努力。  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写下了《张顺走了以后》。这篇小说讲述了大学生张顺在暑假打工期间在串串店所遇的种种。令人暖心的左美美给他专门炒了一碗剩下的莜面,却被众人闲话
期刊
闲时我喜欢看电影,当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被震撼到了,于是自己也想尝试写一个类似主题的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着重表现马小军经历青春的洗礼,省略他最后如何变成了和大家一样灰色的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寓言,着重展现导致小四杀死女同学所经受的无形压迫。  不同于两种电影的侧重,我在这篇小说里想更多地表现少年面对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差异的反应。库切曾说
期刊
王珂(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著名诗评家):梁老师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我在做关于诗歌的一个全球性的访谈调查,以便给后代和研究者留下一些音像资料。梁老师是老朋友,1980年代主编《城市文学》发过我的诗,尤其是发表了包括《城市天桥》在内的组诗,对我是重要的一首,显示了梁老师作为编辑的眼光。1991年我们在甘肃嘉峪关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年会上第一次见面,2014年和2017年又在重庆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期刊
一  这是一部不合常规常理的有些异质的“我行我素”的长篇小说。但是,这又是一部写故乡、土地、人物、人性、自然、现实、历史和社会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仅朴素、简单、自由,而且快乐、忧伤、美丽的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哈达图》(北岳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有知
期刊
面孔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个意象,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总是有这样一幅景象:无边的平原上,巨大的面孔升起。这可能是一个梦,以一种恐怖的面貌出现,却并不恐怖。从此以后,在各种写作的尝试里,我便致力于去展现一个人或某个人的面孔。《面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绪下产生的,当然,简单来看,这和那个“面孔”的恐怖景象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可是,一个不可知的图景和脑海里的虚构,并不一定就需要什么确切的联系。  在小说
期刊
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海,那次旅行,我们住在民宿里,想象中高贵的鲍鱼像白菜般堆在桌上,我并不觉得好吃。我们穿着泳衣从村子里走到海边,我们扑进海里,海水咸得要死。与山崖上那块石碑合影要花钱,同行的人都没有合影的意思。我们花钱坐船在离岸不远的地方转了转,每个人紧抓着船边张大嘴笑,还没十分钟,我们又回到了石头滩上。  《乔江》这篇小说源于一则新闻,台风过后,渔村的海滩上发现一具渔夫的尸体。我把这个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