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数乘法”的理解在“反复”中贯通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_cq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小数乘法”这一部分内容不只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延续,还是“分数”的发展。由于教材编排方面的原因,编委们只好将“小数乘法”的内容安排在“整数四则运算”之后,这就使得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基础不容易系统且全面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分数”的学习后“反复”梳理“小数乘法”的要义,这样的话有利于辅助学生全面地贯通“小数乘法”的理解。
  关键词 小数乘法;分数;贯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21-0187-01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鉴于“小数乘法”这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延续,还是“分数”的发展,因此“小数乘法”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次序就成了编委们绞尽脑汁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接受“十进制”的认知规律,教材编委们只好在“整数四则运算”后面部分编排“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正是由于这个编排,才使得很多有关“小数”的知识基础很难系统而全面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因此这种现状就需要老师们在不同年级阶段中反复梳理“小数乘法”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贯通“小数乘法”的理解。
  一、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在“反复”中,方可弥补“小数相乘”意义的缺失
  在小数乘法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面对一个令他们难以言明的话题,那便是“小数相乘”的意义。在整数的乘法当中,可以说“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在小数的乘法当中,这样的解读就讲不过去了,比如“1.2×1.5=”这道算式题,就不能说1.2个1.5是多少,只能这样说是1.2的1.5倍是多少;在“1.2×0.5=”这道算式题当中,不仅不能说1.2个0.5是多少,还不能说1.2的0.5倍是多少,只能说1.2的十分之五是多少。就是因为小数乘法的这种特殊性,因此就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容易地正确表征“小数相乘”的意义。出现这样的情形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小数乘法”的意义一方面需要整数运算的法则,一方面需要“分数的数理”,教材在编排过程当中,将它安排在整数与分数之间,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造成“小数乘法意义”理解的难度。
  怎样解决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理解的缺失这一问题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当学生学完六年级的分数乘法之后,再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弥补教材在编排时删减掉的小数乘法的内在意义的表征。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小数与分数的意义联系。第二步就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便捷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小数就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尤其是当分母为“十”“百”“千”时,这种关联就越发的清晰。因此当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时就立即转换成小数来进行计算,继而使得小数乘法计算变得灵活。
  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在“反复”中,方可贯通“末位对齐”实质内涵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假如说“小数相乘的意义”是小数理解的第一个难点的话,如此说来,第二个难点就是“末位对齐”的相乘规则。之所以把它定为小学生学习小数的第二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在小数加减法中是要求“小数点”对齐的,然而在小数乘法中却让学生接受“末位对齐”。当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到“小数点对齐”的意义,不断通过反复的手段来对“数位”的观念进行强化,学生好不容易接受了“小数点对齐”这一数学事实,目前却让学生再去接受“末位对齐”的法则,确实难度不小。
  如果能够站在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小数乘法并未改变学生已形成的“数位观”,计算的本质仍然涉及到“数位、计数单位以及具体的个数”。小数乘法就是先推算出“计数单位”——“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而后再计算出“计数单位的个数”。这样的话,老师就可带领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找到小数乘法与“数位对齐”的一致性,继而有效理解并深度掌握这一算理。
  三、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在“反复”中,方可理清“越乘越小”现实的缘由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小数乘法中还有一种现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那就是“小数的乘积”会出现“越乘越小”的情况。在学生们的计算经验当中,整数与整数相乘,总会出现“越乘越大”的情况,这种早已形成的“越乘越大”的认知,严重地干扰着学生的小数乘法计算,从而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运算结果没有直觉感知,那就更没有可能产生预测。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小数乘法运算结果的良好预测,就需要老师们站在分数的基础之上进行“反复”。当站在分数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小数乘法的积”时,就能清晰地发现“越乘越小”的根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它不是机械地割裂开来,而是有机地相互融合,老师们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认真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深刻联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地贴合,方能真正地推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得小学数学能够有效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江虹.小学算理教学方法探析——从“小数乘法”的教学谈起[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43.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了幼儿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大环境的耳濡目染、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关键词幼儿阶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21-01  近期有幸随同重庆市江津区“卓越校长”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来到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学习,短短20天的时间里不仅领略了西子湖畔的秀丽风光,更领略了杭州市民独具魅力的素养。
摘 要 注重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渗透,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内核,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课堂知识讲解,加强数学文化渗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数学文化氛围;拓展文化教学途径,强化数学文化意识等方面做起,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课堂渗透 
摘 要 汉字,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而写字则是语文教学中基础的基础,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写字教学;幽默;生活;旋律;兴趣  中图分类号:I276.8,B031,J6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1
摘 要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难度比较大的。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推动当中,小学数学是其中的重点,而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数学变成有意思的事情。目前,教师注重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
摘 要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日益受重视。中学物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物理观念,物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实验探究能力这四方面。而物理观念作为核心素养内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客观事实现象出发,回归到客观现实本质,将原有的观点转化成观念,并且重塑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如同中学热力学的学习过程,学生由直观感知,通过程序化的思维加工,内化成客观认知。  关键词 物理观念;理想气
摘 要当前时期,在展开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人类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当中给幼儿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幼儿教师做好家园联系方面的工作,也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也将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幼儿教师做好家园联系的重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家园联系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逐步获得更为理想的家园共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
摘 要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品和练,教师应教学生学会通过赏析语言和把握意象,并且应把握好古典诗歌的一些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我们都会感受出它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67-01  诗歌
摘 要朱自清笔下的“荷月世界”是有着现实基础的、蒙上了作者主观色彩的一个“梦”,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美梦;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50-01  一、揭开“美”的面纱  师:朱自清先生细心观察,用心体悟,用一支生花妙笔精雕细刻,描绘出一片宁静淡雅、朦胧纯洁的荷月世界,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据说,当时不少人看了朱自清先生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的保障。在小学学科的教学当中,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基础教育情况,而且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创新能力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