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浙江 宁波 315103)
【摘要】: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校园,在一段时间之内,大多数内地西藏生都会有校园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消除,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心理,所以,西藏生校园孤独感的消除是西藏班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人文、情感、环境等方面阐述内地中职西藏生校园孤独感的产生及消除方法。
【关键词】:内地中职西藏生;校园孤独感
内地中职西藏生中,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走出过西藏,甚至没有走出过村子之外的地方。内地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既有憧憬也有迷茫,在环境突然改变之后,绝大多数藏族同学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这段适应期里,每个同学都有明显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尤为明显。
产生这种孤独感的原因,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远离亲人的孤独感,越想念亲人越感到孤独;二是远离同伴的孤独感,以前的玩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全是陌生面孔,从而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也可以称为民族孤独感;三是陌生环境下感觉无助而产生的心理孤独。
笔者学校鄞州职业高级中学,自2010年以来,举办了6届内地中职西藏班,在民族学生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在学生们孤独感的消除方面,成果更是豐硕,学校以各种不同的疏导方式尽量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校园生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师就是爸爸妈妈
对于藏族同学来说,对亲人的思念是最困扰他们的因素,学校虽然安排学生随时可以跟父母亲联系,但也很难缓解他们的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绪,特别在重大节日的时候,例如过年时,全国人民都在全家团聚,热热闹闹过年,而这些藏族学生因为地理、气候方面的原因却要留在学校过年,这时候,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更为明显,很多学生表现出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学生群众传播开来,让学生们在校园里更显孤独。对亲人的思念是藏族学生产生校园孤独感最重要的因素,很容易造成学生们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反常心理和行为,是学校民族教育管理中最大的负面因素。
为了缓解西藏学生们的这种孤独感,笔者所在学校实行了“严父慈母”式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即每一个西藏班级,都配备了多个班主任(这也是最早的德育导师制雏形),其中男女班主任搭配,男班主任负责学生们的纪律、学习和日常管理,女班主任则专门负责对学生们进行情感疏导、日常沟通。每逢重大节日,女班主任都会把学生们接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共度佳节,后来发展到每一个班主任都会在重大节日邀请学生们到家过节,大部分任课老师也会在节假日时祝贺学生、祝福学生,加强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班主任们把自己当成了西藏学生们的父母,学生们也就把班主任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多学生在日常称呼中,就直接喊班主任为“爸爸,妈妈”,班级俨然成了一个融洽的大家庭,师生感情非常深厚。
通过“严父慈母”式班主任管理,学生们的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得到极大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在“严父慈母”班主任管理模式下,三个月之内,学生们的思乡、思亲情绪就有极大地缓解,半年以后基本都能适应校园、适应班主任们的家长式管理,一年左右,所有藏族同学的这种校园孤独感都得到极大地改善,学习上有极大的提升。
二、藏汉都是兄弟姐妹
西藏学生们毕竟都还小,都希望能够多交朋友,多几个玩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内地中职西藏班所在学校中,藏汉同学虽然在同一个校园,但实际上相互之间主动交流的并不多,成为朋友的更少,在几千人的校园里,藏汉界限明显,这就让藏族同学产生了第二种校园孤独感,即民族孤独感,也是一种远离同伴的孤独感,需要老师们积极引导。
为了消除藏族学生们的这种孤独感,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藏汉学生结对的“小老师”制,引导藏汉同学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学校100多个藏族学生,就有100多个汉族学生跟他们结对,每天晚上抽出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辅导藏族同学学习,陪藏族同学一起聊天,一起游戏,在节假日中,他们还会一起搞活动,一起野炊,对汉族同学的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在藏族同学汉语沟通交流能力方面,这些汉族“小老师”们作出了巨大贡献,每晚聊一个小时,藏族同学的汉语水平直线上升。大部分藏族同学从原来不懂汉语、汉语沟通不流畅到一年后拿下了普通话二级证书,这些功劳大部分是要归功于这些“小老师”的。
“小老师”制也让藏汉同学有了很多的接触机会,在小老师们的带领下,更多的汉族同学们融合到藏族同学中来,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歌唱、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让藏族同学深切感受到藏汉是一家、校园里的同学都是兄弟姐妹,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民族孤独感,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历届校运会、文化艺术类比赛中,汉族同学们善意的欢呼及热烈的掌声,给予这些藏族学生们极大的鼓励,给予了藏汉同学很大的自信,藏汉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很多藏族同学甚至开始有了汉族“粉丝”,交了很多汉族朋友,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校园孤独感自然消除。
三、宁波是我第二故乡
只有藏族学生们把校园当成真正的家,把学校所在地当成第二故乡,才能彻底消除西藏学生们的校园孤独感。以上的两种培养方法为学生们消除了绝大部分校园孤独感,但最终要完全消除,还需要培养藏族学子们的地方归属感。
地方归属感的培养,笔者在做西藏班班主任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效果比较明显。一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学生们到校园周边走走,例如买生活用品,可以带学生们到街道、小巷、小商店大商场去买、吃饭可以到周边各种大大小小的地方特色饭店等;二是利用节假日时间扩大活动范围,引导同学们到省内民俗浓郁、特色鲜明的地方去参观,例如绍兴的鲁迅故居、宁波的天一阁、舟山的普陀山等;三是利用各种演出平台,增强学生与地方各级政府、学校等部门的联系,例如电视台、文化馆、政府公益演出、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学生与外界接触,开拓视野,提升学生们对当地的认知。
在笔者担任西藏班班主任的几年时间里,在多位班主任们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不但熟悉了学校周边环境,还有些学生甚至学会了宁波话,开始对宁波的人和事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有些同学还开始了研究,对浙江省内的一些名胜古迹、民俗民风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笔者所在学校历届藏族学生对学校、宁波的认同度都非常高,很多学生毕业后,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还非常密切,大部分藏族同学都认为“宁波是第二故乡”。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短期内消除了校园孤独感,并在国家认同,地方认同,民族融合、学习成绩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次受到教育部和西藏教育厅的高度赞扬,认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毕业生“精神风貌全国领先”。当然,校园孤独感产生的原因远不止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心理、环境、突发事件等因素引发的孤独感,同样需要我们努力去消除,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积极寻找原因,并找到各种突破口去解决问题,为民族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孤独感、校园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魏双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2.8
[2]《中学生孤独感的成因及对策》 尚凌宇 《新校园旬刊》 2016 (9)
[3]《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黄磊 吴怡然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年
[4]《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范佳丽,葛明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摘要】: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校园,在一段时间之内,大多数内地西藏生都会有校园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消除,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心理,所以,西藏生校园孤独感的消除是西藏班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人文、情感、环境等方面阐述内地中职西藏生校园孤独感的产生及消除方法。
【关键词】:内地中职西藏生;校园孤独感
内地中职西藏生中,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走出过西藏,甚至没有走出过村子之外的地方。内地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既有憧憬也有迷茫,在环境突然改变之后,绝大多数藏族同学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这段适应期里,每个同学都有明显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尤为明显。
产生这种孤独感的原因,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远离亲人的孤独感,越想念亲人越感到孤独;二是远离同伴的孤独感,以前的玩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全是陌生面孔,从而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也可以称为民族孤独感;三是陌生环境下感觉无助而产生的心理孤独。
笔者学校鄞州职业高级中学,自2010年以来,举办了6届内地中职西藏班,在民族学生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在学生们孤独感的消除方面,成果更是豐硕,学校以各种不同的疏导方式尽量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校园生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师就是爸爸妈妈
对于藏族同学来说,对亲人的思念是最困扰他们的因素,学校虽然安排学生随时可以跟父母亲联系,但也很难缓解他们的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绪,特别在重大节日的时候,例如过年时,全国人民都在全家团聚,热热闹闹过年,而这些藏族学生因为地理、气候方面的原因却要留在学校过年,这时候,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更为明显,很多学生表现出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学生群众传播开来,让学生们在校园里更显孤独。对亲人的思念是藏族学生产生校园孤独感最重要的因素,很容易造成学生们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反常心理和行为,是学校民族教育管理中最大的负面因素。
为了缓解西藏学生们的这种孤独感,笔者所在学校实行了“严父慈母”式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即每一个西藏班级,都配备了多个班主任(这也是最早的德育导师制雏形),其中男女班主任搭配,男班主任负责学生们的纪律、学习和日常管理,女班主任则专门负责对学生们进行情感疏导、日常沟通。每逢重大节日,女班主任都会把学生们接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共度佳节,后来发展到每一个班主任都会在重大节日邀请学生们到家过节,大部分任课老师也会在节假日时祝贺学生、祝福学生,加强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班主任们把自己当成了西藏学生们的父母,学生们也就把班主任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多学生在日常称呼中,就直接喊班主任为“爸爸,妈妈”,班级俨然成了一个融洽的大家庭,师生感情非常深厚。
通过“严父慈母”式班主任管理,学生们的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得到极大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在“严父慈母”班主任管理模式下,三个月之内,学生们的思乡、思亲情绪就有极大地缓解,半年以后基本都能适应校园、适应班主任们的家长式管理,一年左右,所有藏族同学的这种校园孤独感都得到极大地改善,学习上有极大的提升。
二、藏汉都是兄弟姐妹
西藏学生们毕竟都还小,都希望能够多交朋友,多几个玩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内地中职西藏班所在学校中,藏汉同学虽然在同一个校园,但实际上相互之间主动交流的并不多,成为朋友的更少,在几千人的校园里,藏汉界限明显,这就让藏族同学产生了第二种校园孤独感,即民族孤独感,也是一种远离同伴的孤独感,需要老师们积极引导。
为了消除藏族学生们的这种孤独感,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藏汉学生结对的“小老师”制,引导藏汉同学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学校100多个藏族学生,就有100多个汉族学生跟他们结对,每天晚上抽出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辅导藏族同学学习,陪藏族同学一起聊天,一起游戏,在节假日中,他们还会一起搞活动,一起野炊,对汉族同学的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在藏族同学汉语沟通交流能力方面,这些汉族“小老师”们作出了巨大贡献,每晚聊一个小时,藏族同学的汉语水平直线上升。大部分藏族同学从原来不懂汉语、汉语沟通不流畅到一年后拿下了普通话二级证书,这些功劳大部分是要归功于这些“小老师”的。
“小老师”制也让藏汉同学有了很多的接触机会,在小老师们的带领下,更多的汉族同学们融合到藏族同学中来,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歌唱、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让藏族同学深切感受到藏汉是一家、校园里的同学都是兄弟姐妹,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民族孤独感,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历届校运会、文化艺术类比赛中,汉族同学们善意的欢呼及热烈的掌声,给予这些藏族学生们极大的鼓励,给予了藏汉同学很大的自信,藏汉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很多藏族同学甚至开始有了汉族“粉丝”,交了很多汉族朋友,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校园孤独感自然消除。
三、宁波是我第二故乡
只有藏族学生们把校园当成真正的家,把学校所在地当成第二故乡,才能彻底消除西藏学生们的校园孤独感。以上的两种培养方法为学生们消除了绝大部分校园孤独感,但最终要完全消除,还需要培养藏族学子们的地方归属感。
地方归属感的培养,笔者在做西藏班班主任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效果比较明显。一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学生们到校园周边走走,例如买生活用品,可以带学生们到街道、小巷、小商店大商场去买、吃饭可以到周边各种大大小小的地方特色饭店等;二是利用节假日时间扩大活动范围,引导同学们到省内民俗浓郁、特色鲜明的地方去参观,例如绍兴的鲁迅故居、宁波的天一阁、舟山的普陀山等;三是利用各种演出平台,增强学生与地方各级政府、学校等部门的联系,例如电视台、文化馆、政府公益演出、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学生与外界接触,开拓视野,提升学生们对当地的认知。
在笔者担任西藏班班主任的几年时间里,在多位班主任们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不但熟悉了学校周边环境,还有些学生甚至学会了宁波话,开始对宁波的人和事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有些同学还开始了研究,对浙江省内的一些名胜古迹、民俗民风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笔者所在学校历届藏族学生对学校、宁波的认同度都非常高,很多学生毕业后,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还非常密切,大部分藏族同学都认为“宁波是第二故乡”。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短期内消除了校园孤独感,并在国家认同,地方认同,民族融合、学习成绩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次受到教育部和西藏教育厅的高度赞扬,认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毕业生“精神风貌全国领先”。当然,校园孤独感产生的原因远不止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心理、环境、突发事件等因素引发的孤独感,同样需要我们努力去消除,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积极寻找原因,并找到各种突破口去解决问题,为民族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孤独感、校园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魏双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2.8
[2]《中学生孤独感的成因及对策》 尚凌宇 《新校园旬刊》 2016 (9)
[3]《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黄磊 吴怡然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年
[4]《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范佳丽,葛明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