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次阅读活动过后,笔者要求幼儿将书交上来然后出去休息。孩子们一哄而上,将书堆放在我的面前,那些挤不进来的则直接从“人墙”外将书扔进来。孩子们都出去了,桌上、地上都是书,一片狼籍。我花上很长时间把书一本一本捡起来、翻转过来、整理好,搬到了柜子里。
  又一次阅读活动,我事先指定了放书的具体位置,要求他们看完后,排着队来放书,还示范了放书的方法:放的时候封面朝上、装订线在左边。那一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很有序、安静地摆放好了书。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第一次乱哄哄,而第二次却很有序?为什么第一次我那么累,而第二次我却很轻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还有哪些事是孩子们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老师们却吃力不讨好地包办代替了?
  《纲要》中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那么老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本学期,我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思考与总结。
  
  二、研究目标
  
  (一)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即时判断和分析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二)研究出要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需提高幼儿的哪些方面能力。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整体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常规要求,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实验对象:选取我园大班幼儿及各班活动的直接指导老师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二)实验时间:2008年2月到2008年6月
  (三)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四)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以观察记录的方式积累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以及幼儿的表现案例并进行深刻分析。
  第二阶段: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幼儿共同制定出班级常规,约定群体规则,并让幼儿自己相互督促检查,逐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第三阶段:提高幼儿的能力,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如自理能力;自律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四阶段:学期末,对观察记录、反思进行分析、研究,着手撰写专题总结。
  
  四、案例分析及原因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分析与研究,我总结了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这其中包括老师的、幼儿的以及家庭诸方面原因。下面通过案例详细阐述:
  原因一:班级管理不善,未形成良好的常规。
  案例:中午小朋友们吃过午饭,拿书到室外看。等老师请孩子们午睡时,幼儿一哄而入,室外的椅子七零八落,图书、纸屑满地都是。尽管老师不停地要求:把椅子架起来,书收起来,幼儿充耳不闻。老师只得请几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留下来收拾“战场”。
  分析:这是由于教师班级管理不善造成的,午睡前架椅子、将书放回图书架这应当是最起码的常规,但显然这种规则并未让孩子内化为自身真正的行动。
  原因二:规则的制定未考虑适用对象。
  案例:大班小朋友带来了跳棋,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下课后,自己自由结对下跳棋。下课后,很多小朋友们都在对弈,嘉嘉小朋友趴在地上拿了一些跳棋盒里的小玻璃球一遍又一遍地朝墙边滚又弹回来,接住后再扔向墙角,乐此不疲。时间一长,有小朋友反映:盒子里的跳棋少了。老师想到最近嘉嘉总是从棋盒里拿小球玩,应该是他的这种玩法使玻璃球越来越少了。下课时,老师教育他:嘉嘉,不要这样玩,找朋友下跳棋去!但这样的做法并未能让嘉嘉的行为有所收敛,他的方法是由“地上”转到了“地下”,找一个角落玩弹小球的游戏,并乐此不疲。
  分析:在本案例当中,教师头脑中的规则就是:跳棋原本就是用来对弈的,如果以嘉嘉那样的玩法,会让棋越来越少,以致让跳棋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不能那样玩。而对于嘉嘉来说,那一个个光滑的、圆溜溜的玻璃球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的玩法是:朝墙边滚,看着小球弹回来、再堵截小球。这样的游戏让他感到快乐和有趣。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年人定的规矩并不十分明了或是并未完全接受。因此,老师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制定规则,不考虑规则所适用的对象的接受、理解情况,那么“违抗师令”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老师单独找嘉嘉谈话:老师觉得你这样玩特别有意思!先肯定了他的玩法,接着老师又说:可有时小球滚跑了找不回来的话,小球就越来越少,想玩跳棋的小朋友就没办法进行了,你看能不能想个办法呢?他想了一下说:那以后我每次只拿一个小球,从哪个盒子里拿的,我上课前再把它放回去。就这样,问题解决了。由此我想到:孩子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类似这样的矛盾和问题的。
  原因三:规则混乱
  案例:班里有个图书架,老师号召孩子将家中的书带到幼儿园,并制定了规则:书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想看书时,自己直接到图书架上取。一段时间相安无事。可有一天,子骏带了一本漫画,非常受欢迎,大家都想看,还出现了争抢现象。为了缓解矛盾,老师又更改了规则:想看书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这条规则出台后,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两个孩子仍在争抢那本受欢迎的书,两人同时拽着一本书,这个说:老师说的,书要大家一起看;那个说:老师说的,要先得到主人同意的。为了调解矛盾,老师不得不介入。
  分析:这是前后两个较为矛盾的规则在孩子们的观念中产生了混乱造成的。
  原因四:低估幼儿能力,包办代替。
  案例:看动画片时间到了,孩子们都非常的兴奋与期待,到了电教室,老师又要开电视、开影碟机、放光盘,又要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请安静下来!”场景一片混乱。笔者曾在上海实验幼儿园看到老师设置了一个版块,名为“看电视”。将如何开电视、如何开影碟机、如何播放光盘的顺序以照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标上序号,让孩子按图索骥,自己动手放映。
  分析:其实,电视影碟机家家都有,每个孩子都会放,只是在幼儿园里,老师没有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自己包办代替了。我们要记住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孩子的眼,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做。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努力探索方法巧妙工作,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切实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原因五:幼儿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下课时,老师来到室外照看孩子的安全。在二十分钟时间里,不时有孩子来投诉:××推了我一下;××拿我东西了;××老是跟着我;老师,我的鞋带开了等等。
  分析:在老师日常的管理行为中,数量最多、最普遍的就是处理幼儿的告状事件。这与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自律能力、自理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原因六:家园教育不一致。
  案例:我班的浩浩小朋友在幼儿园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在家里连最简单的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意干,什么事情都要家人包办代替,而家人又一味依从。笔者就曾亲眼看到早上爷爷送他入园时,爷爷居然跪在他的面前仰着头为他扣纽扣,而他站在那里心安理得地接受爷爷的服务。
  分析:老师教给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时在家长的溺爱与包办之下,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孩子们往往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却做不到。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到家中又土崩瓦解,大大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于是,老师又得从头开始再来过。
  
  五、解决策略
  
  (一)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常规管理是根本
  1.从幼儿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常规。
  规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对象,可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例如,这本好看的图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在规则执行方面,由于是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发挥评价功能,调整已有规则。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活动结束笔者总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就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如上述的幼儿争抢书的事件发生后,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书要不要分享着看?一本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是谁先抢到谁看,还是要先征得主人同意?抢书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主人不在怎么办?有的孩子说:“应该分享着看。但是如果只有一本书,那主人说给谁看就给谁看”;另一个孩子补充道:“书的主人不能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看,要给大家看。”还有的说:“如果大家都抢这本书的话,书就会撕坏了,那谁也别想看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看书的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对规则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又增加了规则的内容。因此,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3.给幼儿练习机会,促进规则养成。
  规则制定后,要给孩子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完成的,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因此,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案例,当老师告诉给孩子如何收书后,幼儿便会自动地有序地收放书,无需老师过多的干预和管理。
  (二)提高幼儿的能力是基础
  1.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与自我保护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指导他们学习生活自理、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自我保护能力。如指导幼儿根据天气变化自己增减衣服;会轻轻吹热汤、热水;会挑干净鱼刺等。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的训练使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减少老师的不必要管理行为。
  2.提高幼儿明辨事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群体中常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幼儿集体大讨论:“他们争抢书好不好?”“这本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有人乱扔玩具怎么办?”“撞到别人了,怎么办?”“玩具不够了怎么办?”……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幼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明白事理,不断澄清是非,并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和校正自身行为。经过引导,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许多以前需要老师插手的问题在静观与等待中就会很好地解决。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减少了教师许多重复性的工作,解放了老师的手脚,老师也更有精力与体力投身于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使群体生活更有益、有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
  小朋友们到游戏区玩游戏时,银行是一个容易混乱的地方。因为无论是到医院看病还是到快餐店吃饭,第一站都是“银行”。为了尽快能玩,孩子们都挤在“银行”前,有的孩子居然伸手自己抓“钱”。老师在距离“银行”一米远的地方贴上了醒目的“一米线”。在这形象的标志中,幼儿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规则暗示,通过自我约束,在等待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
  为了内化孩子的自我约束行为,我们还设立了“警察”一角,让幼儿轮流担任,并明确了职责:以正确的方法、和蔼的态度帮助小朋友们解决问题。通过扮演“警察”将监督小朋友执行常规的权力下放给他。如有大声喧哗要予以制止;有乱扔玩具的要给予提醒等。在活动中,幼儿既要检查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常规意识和常规行为会明显提高。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是保障
  家庭、幼儿园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也是接受教育的场所,从一个整体的教育体本身来看,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将使教育能量涣散、造成矛盾、抵消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孩子在午睡时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裤子、鞋子,有部分家长就不了解,以为是我们老师偷懒、不尽职。于是我们在家园互通中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纲要》,因为在《纲要》中指出:能力的培养应从孩子抓起,应从培养孩子自我服务做起,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这样家长了解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以后家长会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中也处处注意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幼儿园的一致教育下,孩子获得更大的进步。
  
  六、尚未解决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班级生活中究竟哪些规则是必须的,是面向全体的,是一定要内化和掌握的?
  (二)如何清理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行为规则的混乱与老化的局面?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总结。需要所有教师一起来思考与探讨这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教学中培养幼儿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才能让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的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幼儿思维,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在发展语言中激发孩子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和工具,通过语言中的词和语法规则,幼儿才得以逐渐摆脱实际行动的直接支持,摆脱表象的束缚,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但在幼儿期,幼儿词汇还不丰富,特别是对抽象性的、概括较高的词语掌握较少,使思维能力受到了一定的
期刊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当向它领教,向它探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幼儿的学习、教育不是独立构建的,而是在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互动中构建的。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儿教育中的多方面互动,尤其要重视与社区的互动,要善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小朋友,你能说出几种树的名称呢?柳树,杨树,梧桐树;杏树,桃树,椰子树等。这些高高低低的树木绿化了我们的家园,有些果树还给我们送来了鲜美的果实。小朋友,你喜欢它们吗?  树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像小朋友一样慢慢长大。春天,树上发出嫩芽;夏天,树便会长得枝繁叶茂,给我们带来了阴凉;秋天,树叶就会变黄,像蝴蝶一样在秋风中飞舞。这时候,树上的果子也该成熟了;到了冬天,大部分的树就只剩下光秃秃的身子,它们会冷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