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创新竞赛”5月上海揭幕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2小时里能做些什么?在瑞典,人们尝试在72小时内,从创意构思到设计制作,最后完成一件可面向市场的创新产品。这项被称作“72小时创新竞赛”如今已成为瑞典全民参与的一项活动。2008年3月14日,该活动的创始人瑞典麦拉德伦大学(Mlardalen University)的米高教授(Professor Kaj Mickos)带着这张“问卷”来到上海,将通过这种方式来考验我们的创新能力。
  
  背景介绍
  瑞典驻上海总领馆于2008年5月中旬,将“72小时创新竞赛”引入上海举办。这一概念是由瑞典麦拉德伦大学(Mlardalen University)的米高教授(Professor Kaj Mickos)所创造的,它在全球首创了一种成功的创新竞赛激励模式。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生存,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将新的创意变成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能否在 72小时内实现一个创新产品的诞生呢?挑战就从这里开始。
  米高教授本身既是企业创始人又是创新发明家。他迄今已经为15000-20000名创新人才提供了培训指导,参与了3000多项创新项目的筹资工作,他自己也有30项创新发明获得了专利。
  2007年初,米高教授在瑞典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72小时创新大赛”,比赛的成果超乎预期:诞生了30个有开发潜力的创意;获得了7个专利新产品,其中3个产品的生产许可已被生产企业所买断。其中一个成功的创新产品,是一个可调节的蜡烛台,其专利已经被瑞典知名室内装饰商店DUKE购买,预期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提出这个创意的是一位14岁的女孩——她是最年轻的参赛者。
  迄今为止,米高教授已经在瑞典连续举办了10届“72小时创新竞赛”,并已经产生了丰硕成果——共获得了30项创新的专利产品。在中国尤其在上海,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去年,“72小时创新竞赛”的活动消息经瑞典总领馆向中国的媒体发布简报之后,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团体的浓厚兴趣。由此而来,“72小时创新竞赛”首次迈出瑞典国门,选择上海尝试举行一次国际化的创新大赛。
  
  竞赛组织方式
  每次创新竞赛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在持续的72小时内完成全部比赛活动,其中包括创意、制作、评估、专利注册等完整的产品创新环节。共有3个团队和1个支持指导小组参与比赛,各个比赛团队和指导小组都有各种学科的专业人士参加,如设计师、工程师、专利专家、市场营销专家等等——给予指导。他们要在72小时内提出符合专利保护条件的新型产品、或者新型服务。
  这次在上海的竞赛,米高教授将亲自率领瑞典的10人指导团队来组织领导上海的创新大赛,其中包括4位赛程教练、2位工业设计师和1位项目协调员。他们对于如何运用米高教授的创新模式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由于初次在中国举办比赛,参加竞赛的3个团队15位选手,由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组织报名选拔,目前已有80多人正式递交了参赛申请,米高教授会亲自面试每一位选手。
  这次竞赛计划于2008年5月19 ~21日连续举行3天。竞赛举办地点为上海北京西路1465号国立大厦一楼。由于竞赛场所临街,市民可透过大幅透明玻璃观看比赛进行中的场面。
  
  在竞赛准备期间,米高教授和他的团队还将与中国设计、教育等专业人士进行一些小型的交流活动,就市场分析以及技术和法律方面的经验提供咨询。在竞赛结束之后,他还将以大学师生为对象,举办“大学日”,向年轻一代介绍创新发明的理念。
  
  竞赛活动目标
  瑞典是一个具有科技创新传统的国家,最近由欧洲创新评估机构EIS进行的创新能力调查中,瑞典在所有进行调查的工业国家中第5次夺魁,在“整体创新表现”中获得最高评分。瑞典也高度重视与中国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进行知识创新方面的合作。
  这次竞赛活动将为瑞中两国的知识创新合作提供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机会,将瑞典的知识创新模式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浪潮深入发展;并希望以此为起点,向中国的企业家、大学和政府部门介绍开发创新的组织新方法,进一步在中国其它城市和地区开展“72小时创新竞赛”活动。
  上海正在为2010年世博会进行准备, “72小时创新竞赛”将充分体现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中瑞合作的纽带之一。
  
  72小时创新竞赛挑战了什么?
  首届中国版的竞赛选址上海。15位中国选手将和来自瑞典的8人指导团队进行一场创新发明的“时间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国选手究竟能否媲美瑞典选手的创新记录,发明出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新产品?
  答案并不确定。这次活动的本身,就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挑战之一:创新发明需要特殊人才和特殊技能吗?
  一个13岁的小姑娘,一位足球队的教练,一位声乐老师………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成为新产品的发明者,直到参加了”72小时创新竞赛”,收获成功,并从此改变了人生。他们的故事证明:任何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只要他(她)们内心有激情。
  组织过10次”72小时创新竞赛”的米高教授,甚至得出结论说,由专业设计师、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创新能力反倒比不上“杂凑”而成的白丁外行。
  这次移植到中国的竞赛会产生什么意外的结局?令人期待。
  
  挑战之二:“制造大国”能否具备创新优势?
  “72小时创新竞赛”诞生于瑞典,它从未在瑞典之外的国家举办过。首次走出瑞典,为什么选择了具有“制造王国”之称的中国进行开拓?很显然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中,中国制造并不具备创新优势,中国产品“复制抄袭”的弊端名声远播;但是,米高教授和他的团队对于中国人的创新潜力却特别有信心,特别选择在中国开始这项活动的“国际化”进程。
  究竟他们凭什么“密招”来发掘中国人的“创新潜能”?这种通过72小时竞赛的方式推广创新发明活动,能否适应中国“水土”并得到推广?对此会有质疑,但更多人会期待结果。
  
  挑战之三:”72小时创新竞赛”是一次“作秀造星”的商业活动吗?
  否。米高教授认为,这种竞赛恰恰是与商业作秀背道而驰的一种“体验式培训”活动。由于主办方与每个参与者都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合同,并且在72小时的竞赛时间内不允许媒体报道参赛选手的任何竞赛状况,因此,“现场作秀”的娱乐因素已被剔除。如果是想凭借“做秀炒作”报名参赛并且奔着“出名”目的而来的人,甚至在选拔初期就会被识别并遭淘汰。
  至于那些赞助了这次活动的企业和机构,有些本身从来不生产消费类产品,他们的客户是大型企业和工程项目;但是,他们高度认可”72小时创新活动”给中国社会、包括他们的中国公司全体员工带来一种创新发明的推动力。其他赞助公司也一样,并不预期从中获取直接的商业宣传利益,而是增强企业的创新文化内涵,其社会意义大于商业宣传的价值。
  
  挑战之四:谁会来购买“72小时创新竞赛”的专利成果?
  根据米高教授介绍,以往的10次竞赛中产生的100项发明专利成果,已有30多项被企业买走,而且,是在72小时竞赛结束之前就已“名花有主”。为什么会有企业追捧这些专利成果?难道是图个“支持创新”的虚名吗?显然不是。企业为一项新产品的制造和市场推广进行投资,势必有商业利益的推动。
  在前十场比赛中,购买30项专利的都是什么样的瑞典企业?他们是否已经获利?会不会有中国企业购买这首次在中国诞生的创新专利呢?
  
  
  挑战之五:及时否定一个创意比扶持一个创意更有价值吗?
  参加”72小时创新竞赛“的过程中,每一个参赛团队从一开始就会不断地对团队内提出的创意进行判断和否定,被“枪毙”的创意多到难以计数。为什么它们刚一诞生就遭“扼杀”命运?其中大有讲究。
  有的“夭折”创意是被团队的市场营销行家所否定,因为缺乏市场需求;有的创意是被组内的“专利”专家所否定,因为他们可以立即查出这项创新发明已经有人注册了相同专利在先,不具价值;更有一些小组内讨论通过的创意,由“赛程教练”认定后上交给“支持中心”讨论,但经过材料专家、工程师和营销专家讨论并付诸3D打印机操作后否定,原因在于材料和功能上的缺陷。
  接二连三的否定,肯定会打击参赛者的积极性;但会激发更多的创意,更重要的是,让选手们在否定中领悟出什么才是真正成功的创意。只有在创意初期及时否决那些不具市场生命力的“点子”,才能使设计者及时找到创新的正确方向,避免自信心的受挫和资源的无谓损耗。这是”72小时创新竞赛“的成功“秘诀”之一。
  挑战之六:72小时的创新体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吗?
  此前参加过”72小时创新竞赛“的选手有数百人,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岗位,参赛之后并没有“一赛成名”或是“一夜暴富”;但是其中很多人表示,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变。为什么呢?
  许多人在初次参赛中遭遇失败被淘汰,但紧接着又参加了下一次竞赛获得成功;因为最重要的收获不是获胜,而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创造潜力。这种创造力往往是本人从未意识到的,而在72小时密集的时间和封闭空间中被激发、被挑战,形成创新“爆发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并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可以说这是一座学校。参与者找到一批热衷创造发明的“同道知音”,他们未必会改变自己的职业,但会改变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成为今后传播创新发明活动的“火矩手”。
  
  挑战之七:竞赛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获得有效的专利保护吗?
  在中国,知识产权和专利能否受到保护,会使许多人产生担忧。此活动已经获得了上海知识产权局的支持,每一项创新发明都会申请专利,购买这项专利的企业将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些专利转化为产品投放市场,之所以在相当的时间内不予公布这些专利的详细资料,也是为了给购买专利的企业充分的时间开发产品投放市场,避免有人抢先“仿冒”。
  从瑞典的10次竞赛成果来看,开展至今不到一年,已经有许多产品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市场成功。可见,从智力到财富的路,已经打通。这正是举办者的初始出发点。
  
  挑战之八:“72小时创新竞赛”能够在中国广泛推广吗?
  在中国生根开花,这正是72小时创新竞赛发起者的理想。但是对米高教授和他的团队而言,这种跨文化的国际推广本身就有风险。前10次竞赛发生在瑞典本土,使用瑞典本国语言,连英语都无需使用,而这一次来到国情和语言文化环境大不相同的中国,中外混合的团队能否顺畅沟通?法律专利环境能否适应?都将引人关注。
  对米高教授而言,在同济大学举行讲座来传授“72小时创新竞赛”的“秘诀”和理念。和竞赛本身同等重要。他期望能培育出一大批能够在中国“复制”这种竞赛活动的组织人才,在上海之后,希望继续在北京、广州、杭州、重庆等中国各个城市举办同样的成功竞赛。
  当72小时的倒计时指针开始移动的时候,让我们期待未可预知的一切在中国上海的赛场内发生。
  为帮助本刊改进质量,请告诉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编辑信箱:bobo-leer@163.com
其他文献
2005年正式出道,2007成为福布斯中国歌手排行第一;北京和成都的两场演唱会不仅仅让她在业内拥有了不输大牌天后的声望,还让当地的交警着实地头痛了一把。虽然在2008年她错过了奥运会这个国际大舞台,但是“5·12”后的率性与真诚让她成为了灾区孩子们心中真正的天使……    “爱着你,像心跳难触摸;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感谢陈少琪、感谢藤原育郎,当然还要感谢导演陈嘉上以及周迅、赵薇等一大批的影
期刊
40周岁以下、主导创办至少一家企业、企业实际运营时间在3年以上、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在20人以上的上海户籍青年或在上海工作生活满2年以上的来沪青年均可参加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这是9月26日从“上海银行杯”第一届上海青年  创业先锋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传来的消息。  党的十七大提出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党的
期刊
《科技创业》杂志——创业者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目前专业专注于创业者群体的期刊,以“最佳创业辅导读本”为编辑方针,从创业精神、文化到创业知识、技能、路径探索传播,通过创业研究、案例剖析、创业故事等形式,演绎、解析、解读创业成长中的问题、过程、特点和疑惑。贴近创业者,服务创业者,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形成对创业者有效服务的传播平台。  创刊八年来,坚持“内容为王”的办刊思想,形成了良好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 谭 古    视频分享,应该是互联网继门户、搜索、网游、电子商务之后的又一创业契机,在大洋彼岸两个年轻人因为一个视频分享网站而成为了亿万富翁;于是,一大群淘金者尾随着一批创业者,闯进了这个看起来很赚钱的行业……    200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部在之前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短时间内不会正式出台且有可能只是“说说而已”的政策法规诞生了,并且很快
期刊
新闻回放  11月30日下午,2008上海IT青年人才峰会,“中国移动全球通”第七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颁奖典礼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盛事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围绕“IT青年演绎创业城市”为主题,以改革开放30周年和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背景,回顾上海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以“IT新锐”为代表的上海IT青年投身创业、引领时代潮流的青春风采,吸引并引导更广泛的青年投身创业,繁荣城市经济
期刊
他身上有一种类似奥林匹克精神的特质;因为爱国者这个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代表了中华民族;因为华旗和奥运会有着一个共性——国际化……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最重要时刻,举起奥运圣火的那中神圣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太激动了!”在2008年3月24日的希腊,冯军高举着北京奥运的圣火跑完那极具历史意义的200米之后,发出如此感言。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够参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活动是一生的自豪与荣耀;作为“爱国者”
期刊
创业导师 田桂萍  作者系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创业不是冒险。除了要有冒险精神以及创业冲动外,创业者还要具备在社会网络中掌握商机、把握资源的存在性、有价性以及可传递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机会识别的能力。    作为曾经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过的陈总,刚刚从某名牌大学商学院MBA毕业开始创业。他在上学的时候认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中存在很多商机。毕业后,他建立了网上中小企业孵化平台,提供中小企业“E”
期刊
绿色创业家,能体验到了任何一个产业的任何一位创业者都有的满足感,因为不仅能站在行业前列,有机会获得快速增长,还能遇到与之相伴的一切挑战。    2月26日,环保总局对外公布了  2008年第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共涉及6个行业的141种“双高”产品。该目录将成为今后控制“双高”产品出口的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该名录是绿色贸易政策的基础内容之一。针对名录中目前还享有出口退税
期刊
作 者:(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著  翻 译:何帆、肖莹莹、郝正非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曾三次赢得普利策奖,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必定抵挡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核心内容:  弗里德曼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
期刊
本次问卷调查由上海市孵化网络与《科技创业》杂志社共同发起,由《科技创业》杂志社实施。本次调查活动覆盖上海市54个创业服务站,同时以浙江为辅助调查点,从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1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作为研究市场现状的主要路径,深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次大经济萧条期的实际状况,整理归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过冬特征、方法与途径,并以此归结出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所遭遇的严重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