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推动大学一流特色学科建设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为深刻理解和剖析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目标、实施途径及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态势,本刊特别策划“教育国际化名家谈”专题。本期就如何以教育国际化推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知识角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差异两个话题,专访了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楼世洲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摘 要: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非洲教育、教育史。近几年,楼副校长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尼日利亚拉格斯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访学。楼副校长承担教育部“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项目,出版了《塞内加尔高等教育研究》《尼日利亚高等教育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贫困、教育与发展》等专著、译著,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非洲教育等方向学术论文20余篇。为深入了解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研究特色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本刊专访了该校负责学科建设的楼副校长。楼副校长指出,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发展得益于“高起点、国际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战略;浙江师范大学通过“国际协同、国际交流、国际论坛”推动了非洲研究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非洲研究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张“金品牌”;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必须深刻体会和理解国际化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一流特色学科;非洲研究
  一、明确建设大学一流特色学科的思路
  《世界教育信息》:加强特色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对学校发展意义深远。目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军人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共识。浙江师范大学以非洲研究为切入点,凝练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理念、拓展国际化平台、落实国际化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效。作为学校分管学科建设的领导,同时作为研究非洲教育的学者,请您谈谈自己的体会。
  楼世洲:非洲研究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的支持和参与下,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发展显著。短短几年间,在建立专业学术机构、填补研究空白、培养专门人才、出版学术成果、开展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合作、发挥智库功能,以及服务政府、企业和公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一开始就采取了“高起点、国际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战略。我们将其概括为核心理念的“1-2-3”。
  “1”是指一个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在世界有知名度、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对非研究高校智库。这一定位顺应国家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也符合非洲研究学科发展的实际。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智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结合高校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倡导以“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新型高校智库。
  “2”是指双向交流,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既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做法,也积极向国外展示中国特色的非洲研究。积极推进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克服各种困难走出去,走进非洲,敢于在国际学术的高端平台上走自己的学术发展之路。这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担当的情怀,以及虚心向外学习与自尊自立精神的有机统一。
  “3”是三位一体,就是“全球视野、非洲情怀、中国特色”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对非洲大陆怀有赏爱之情并以非洲研究为人生事业;站在中华文化厚重土壤上追求非洲研究的中国特色;以开阔的全球视野认识和把握中非关系与非洲问题。
  二、推动大学一流特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各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应对科技全球化挑战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日益明晰。请您谈谈贵校非洲研究学科的国际化特色。
  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的学科国际化能力建设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通过“国际协同、国际交流、国际论坛”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第一,强化学科的国际协同。2013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浙江省第二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其协同主体包括国家部委、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在国际协同方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与国内外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单位等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争取多方经费,为双方研究人员的访学进修、调研采访、学术交流等提供帮助(见表1)。
  非洲研究院还与非洲智库、科研机构以外的协同主体探索交流合作,如与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基金等合作推动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建立“非洲法研究中心”,开展非洲法律研究;与德国伯尔基金会、英国“更安全世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非人民友好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合作推进中国对非公益事业的开展和中非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与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等合作在非洲建立研究分院,将研究基地前移海外。以外交部“10 10中非智库结对计划”为依托,与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教育部“中非高校20 20合作计划”为依托,与喀麦隆雅温德第一大学的合作等,形成了中非双方互派教师、科研人员及留学生的合作机制。
  第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随着研究院对非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来访的外国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日益增多。目前,学校有800余位来自贝宁、博茨瓦纳 、几内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30多个非洲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非洲及欧美国家的20余位非洲研究专家、学者在我校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以教育部、商务部的援外基地为依托开展非洲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十年来先后承办中非大中小学校长研修班、中非智库研究班等教育部、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80余期,培养了非洲各级教育官员、大中小学教师、政治与学术精英1800余名,与非洲28个国家的65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师生往来交流人数不断攀升。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选派学生赴非洲留学、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同时,资助研究生和导师赴非洲开展调研和合作研究,选派中青年学者赴非洲的机构任职,鼓励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开展长期的非洲田野调查和研究,以及参加非洲研究的国际会议与交流计划。学校先后完成了外交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工程”1~3期、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1~2期、国家留学基金委“非洲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与大学录取标准”等专项研究任务,有60余位教师与研究生赴非洲开展实地研究。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非洲经济研究年会期间,应邀到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专题演讲。这些充分体现了我校的非洲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第三,举办国际会议或论坛。近年,我校陆续与驻外使馆、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等联合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15次。2010年,在南非举办“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演讲。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与英国国际发展部主动提出与我校合作,在我校举办了“非洲经济发展高端研讨会”。 2011年,我校创办中非智库论坛,迄今已在中国和非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中非学术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影响巨大。2015年,我校协助义乌市承办了“中非民间高层论坛”,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演讲。这些高层次会议的举办明显提升了我校非洲研究的国际知名度。
  三、特色学科能够带动大学学科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实力、产出成果、服务国家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您谈谈非洲研究对学校学科国际化建设的影响。
  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方面得益于世界学术舞台的开放与包容,另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对国际化战略,尤其是对非洲研究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非洲研究对我校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张“金品牌”。
  首先,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5年承担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达百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国家社科基金14项;教育部规划项目与青年项目20余项,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开发银行等中央部委项目40余项;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各类专著、译著60余部。同时,带动了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如以科研成果和学术团队支撑,学校建立了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翻译馆,与校内多个学院开展协同创新共建了非洲艺术研究中心、非洲交通研究所、非洲地理研究所、非洲经济研究中心等,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国际化。
  其次,“非洲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在2013年开展了学科建设大讨论,将“非洲学”一级学科建设作为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和新的增长点,设立了非洲体育、非洲法律与安全、非洲艺术、非洲经济等二级学科方向,填补了我国非洲研究领域的空白。学校在“非洲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国内高校首个“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和MBA非洲经贸方向专业学位点,加大对非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学校中非经贸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200余人,非洲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达百余人,学校还每年选派10余名研究生赴非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再次,平台建设扎实有效。非洲研究国际化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我校各类工作平台的建设。目前,我校成为国家汉办的非洲对外汉语培训基地、已经在非洲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成为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 20合作计划”、商务部对非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教育部简报》评价我校非洲研究“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外交部称誉我校非洲研究工作“有效带动了国内对非研究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了中非学术界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非洲研究国际化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水平。学校主动担当国家对非智库,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组织师生赴非开展田野调查,撰写提交内参报告20余篇,多项政策建议被国家部委采纳,部分获得中央领导批示。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国内外数十家媒体采访了我校非洲研究专家,解读分析政策背景,凸显了高校智库的作用。学校新创办的《非洲研究智库专刊》,半年内有2期报告全文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采用;中非智库论坛影响力逐渐提升,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固定机制;建成国内首个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网站暨非洲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政府部门、企业、学者提供信息服务,体现了非洲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国际化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请您谈谈对“非洲学”学科国际化能力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打算。
  楼世洲:从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看,我校非洲学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在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还很远。要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认为应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际化是什么。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曾说,对企业来说,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创出自己的品牌。对高校来说,国际化不仅指互派留学生数量、外籍教师和海外进修人数,而是通过国际化办学形成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中国好声音”。中国的非洲研究就是要走出一条在开放的国际化过程中建立自己民族品格的道路。我们提出的“建构有特色的中国非洲学”发展道路,就是一条“国际化与中国化”“开放性与自主性”互为支撑、相互转化的道路,这也正是中国非洲学的特色之一。
其他文献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7月3日报道,佛罗里达州颁布的一项新法律允许任何人挑战甚至改变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  根据已生效的法律,任何佛罗里达州的居民都可以對他们认为不适合公立学校的教材提出意见。如该法的支持者们提出,一些美国史和世界史教科书似乎是有偏见和反美的。佛罗里达公民联盟——一个支持公民权利和限制政府的保守团体,也表示支持该法案,并收集了至少25人支持该项立法的证词。  
据俄罗斯联邦总统官网(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2019年5月30日消息,普京总统于当日访问“21世纪学校”并参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会议。  该学校由俄罗斯最大的银行Sberbank投资建立,旨在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校课程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编程、算法、移动开发等方面。当前,学校的注册学生为940人,平均学习时间为2~3年或5年,课程包括两次为期各6个月的公司实习。普京在会议讲话中表示
摘 要:21世纪技能在美国学校中如何落实一直备受关注。文章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30所美国公立高中的使命陈述与《21世纪学习框架》关键词的重合度進行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美国公立高中办学理念对《21世纪学习框架》目标实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约93%的学校在使命陈述中提及重合关键词。根据编码频次,在21世纪技能部分,学校关注学术与认知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核心科目与主题部分,关注数学和科学,以及
据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网站2019年2月21日报道,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LPI)发布的《加利福尼亚之路:金州建立公平卓越的教育体系的探索》(The California Way: The Golden State’s Quest to Build an Equitable and Excellent Education System)報告显示,自2
编者按:学堂在线(xuetangx.com)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MOOC)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是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的在线教育平台。截至2018年3月10日,学堂在线注册用户超过1000 万,平台课程1300 门,课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
摘 要:2014年,日本京都大学以文部科学省启动的“全球顶尖大学计划”为契机,开启了以“日本网关”为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日本网关”按照“4 6”模式,分两步完成从2014到2023年的10年发展部署。目前,该模式已经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纵观4年来的发展成果,京都大学凭借开发全球课程与学位项目、构建校园话语体系、促进师生队伍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成为日本高等院校国际化改革的模板之一。  关键词:
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网站2016年9月7日报道,英国教育部首次倡议并斥资1000万英镑开发新的汉语卓越项目(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该项目将由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领导,与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合作经营,从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中学推广,预计在2020年前保证至少5000名青少年能流利地讲汉语。  英格兰15所学校将参加第一批项目,数百
编者按: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办学可以追溯到1920 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校是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也是白俄罗斯最大的音乐演奏艺术中心和音乐教育中心。学校设有钢琴作曲系、乐队演奏系、民族乐器系、声乐—合唱系、师范系、预科系6个系,拥有歌剧演播室、民族音乐室、音乐领域科研调研室等23个功能齐备的教学和科研机构。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艺术修养和综合
编者按:深圳大学是伴随深圳特区的建立而成立的一所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校,历经35年,深圳大学已经发展成具有特区特色的创新型名校。深圳大学的发展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其国际化办学思路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高校学习的榜样。进入新时代,深圳大学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指引下,将发挥区域优势,再次显现出特区高校的勃勃生机。  一、以建设特区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李
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公立、教会和私立高校2015年教学、科研和医疗的支出创新高,达500亿欧元,与2014年(482亿)同比增长3.7%。其中,未设医学/卫生系的高校2015年教学、科研和医疗支出总计203亿欧元,与2014年同比增长3.5%;设有医学/卫生系的高校支出为226亿欧元,增幅3.6%;应用技术大学(含管理类)支出共计63亿欧元,增幅5.3%。  高校最大支出领域是人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