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书画馆:陈洪绶:潮流是弱不禁风,我偏要壮硕丰肥

来源 :意林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zs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明清时期的仕女画,很多朋友的脑海中可能立刻会浮现一幅标准像似的画面:丹凤眼,巴掌脸,身材瘦弱如纸片。
  这种仕女画的画风,从明代中后期起逐渐形成、固化,也很能代表明清许多文人的审美取向。
  然而在明清易代之际,偏偏有一位画家,敢于和主流的审美趋势对着干,画出了一批脸型又大又长,身材也相对壮硕健美的仕女.在他笔下,不仅仕女如此,其他的隐士.文人、罗汉等人物,也是如此:头身比相当奇特,神态也显得倨傲怪诞,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人物画。
  这位拥有奇特画风的画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洪绶。
  搞艺术,或多或少需要一些天赋,而陈洪绶,正是天赋异禀。传说陈洪绶四岁的时候,到已定亲的岳父家读书。当时,岳父家有一面墻刚刚粉刷,陈洪绶看到崭新的墙面,便觉手痒,眼珠一转,对看管墙壁的仆人说:“你还沒吃饭吧?赶快去吃饭吧,我替你看着这面墙。”
  仆人一听自己可以去摸鱼了,非常高兴,马上把看守新墙壁的重任交给了小陈洪绶。陈洪绶看仆人走远,转头便在墻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关公像。未来的岳父本来想欣賞一下新刷的墻壁,结果见了画像,吓得双膝一软,当即跪下,并把画像供奉起来。
  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写生基本功,成为一个画家的大部分条件,陈洪绶都已具备。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到北京游历,又奉命进入国子监,临摹历代帝王像。
  在国子监里,他可以观赏到内府收藏的历代名画,绘画方面的经验值贈噌地向上涨,技艺越发纯熟,与当时的人物画大师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然而,名气并不是陈洪绶的终极目标。他在艺术上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创立属于自己的风格。创新求变的意识,在他年轻时,已经有所显露。陈洪绶曾在杭州府学见到李公麟画的《七十二贤》石刻版,十分喜爱,便用十天时间临墓下来。旁人看了,都称赞画得与原作很像。陈洪绶听了这话以后,又花了十天时间,照着石刻,边画边加入自己的思考,重新画了一遍。
  大家看了新的画像,都说一点儿也不像李公麟的原作。陈洪缓听了这话,反而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他终于突破了原作的窠臼,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创新意识的驱使,陈洪绶在进一步学习人物画时,并没有模仿当时流行的人物画程式,而是直接取法高古,从张萱、周昉等唐代人物画大家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健壮丰肥的人物画风格。
  不幸的是,就在陈洪绶专心于提高自己画技的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命运转折来临了——
  1644年,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深受陈洪绶敬重的老师刘宗周不愿投降清朝,绝食而死。
  明朝的覆灭和恩师的死极大地震撼了陈洪绶,也极大地改变了他的艺术风格。明亡后,陈洪绶削发为僧,号“老迟”“悔迟”,笔下的人物,不仅保留了那种与流俗不相同的丰肥,神态也变得不同寻常,常常带着一股孤傲的气质。
  同时,进人清朝以后,不愿意出仕清朝的陈洪绶为生计所迫,只能靠卖画为生,选择做一名专职的画师。
  为谋生而接下创作任务,与单纯进行艺术创作,两者能够合二为一的时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时候,画师的生活与陈洪绶的理想大相径庭。苦闷的情绪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笔下的人物之中,影响着他晚年的绘画。
  陈洪绶晚年的人物画,无论是仕女、文人、高士还是神仙,多半在造型上故意扭曲夸张,头大身子短,但是线条圆润,行云流水,透出一种“大巧若拙”的动人气息。虽然奇形怪状,但一看就知道不同凡响。
  早在陈洪绶出生前几百年,唐代诗人杜甫就领悟到了“文章憎命达”的道理。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相通。伟大的艺术家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其中,有国破家亡者,如陈洪绶、八大山人:更有精神失常者,如徐渭。
  他们显然不愿意经受这些苦难,但反过来看,苦难也造就了他们,让他们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或许就是历史值得玩味的地方。
其他文献
创建于1997年的海查德书店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时代变迁,至今依然矗立在寸土寸金的皮卡迪利大街,对皇室贵族、社会名流、平民百姓一视同仁敞开大门。作为逝去的绅士时代的见证者,书店默默守护着一代代的读书人。  因为一个梦想.他把狄更斯的时代延续至今  1797年,一个叫约翰·海查德(JohnHatchard)的小伙子以自己的姓氏为名,在当时颇为时髦的皮卡迪利大道(Piccadilly)开设了海查德书
期刊
“网红打卡景点”,这个词组在10年前即使是资深网友也要动用一下想象力才能模糊理解,如今已经是所有不顾一切抓取流量的社交网络账号每天离不了的关键字。社交网络账号们,无论中外,都在挖空心思找出世界上还没有被如潮的游客踩扁的风景名胜,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所有人:再不去的话,这个地方就要被别人踩扁了。  以前火車很慢,飞机昂贵,私人汽车是电视里外国的事情。人们好不容易去旅游一趟,就去看最是众口相传的风景:去
期刊
“顰儿”是《红楼梦》中宝  黛初会时宝玉给黛玉起的名字,取黛玉眉尖若蹙之意,后来宝钗始终亲切地管黛玉叫“顰儿”。黛玉年方十五那年,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十五岁在古代是女孩成人的年纪,叫作及笄之年,即把头发梳拢绾髻并插上一种叫作笄的簪子。这也意味着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了。  十五岁,对黛玉来说是个顶关键的年龄。这一年她情窦大开,春心暗许,这一年也熟悉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基调,有喜有忧,有情有义,有诗有友,也有
期刊
遇见一奉书,就像遇见一个人,它的渊博能开阔你的视野,它的睿智会照亮你的迷途,它的有趣可减轻你的孤独,它得温暖将抚慰你的不安。而这里就是一座有灵魂、有温度的图书馆,小意将带你遇见一本好书,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期推荐书  “我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51年9个月零4天了。这段时问里我一直爱你,从我第一眼看到你,直到现在。”  这段话出自《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角的表白,说这句话时,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
期刊
今年中秋节,许多博物馆就推出了各色月饼礼盒。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发了“如意糕”,以“乾隆御题如意”的端首为主体造型,表面浅浮雕两条水中跳跃的鲇鱼,谐音“年年有余”。“如意糕”的造型很传统,口味很现代:浓情摩卡、黑巧奶酪、蔓越红梅、浓香芒果、抹茶蜜豆、白玉香柚,迎合年轻人挑剔的味蕾。  颐和园推出一款“颐和一盒”月饼礼盒,设计灵感来源于乐寿堂的粤绣百鸟朝凤屏风,搭配金腿五仁、蛋黄莲蓉、红枣核桃等传统
期刊
美国核桃,是得州的特产,我们沃顿一带,是得州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大片核桃农庄,还有无数没有主人的核桃林。每年10月至来年2月,是核桃的成熟期。风一吹,小精灵们便“啪啪啪”地往下跳。你如果在核桃林待一天,至少能捡一百磅果子。扛到核桃收购站,一块钱一磅卖掉,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就到手了。  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一小时约七美元,打一天工就五六十美元,还得交百分之二十的税,远远没有捡一天核桃来钱多。但
期刊
有人说:“若是回到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事喝喝酒,品品茶,读读诗,那该多好!”显然,这个想法太过天真,纵观中国历代工作制度,真相简直是残酷到不忍直视,并且每个朝代都因为加班这件事,出了一个奇人。  连老年人都不放过  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唐代的工作制度最为人性化,除了延续从汉代以来每五天休一天的“休沭”制度以外,唐代的官员们全年还享受53个节庆假日,其中包括皇帝的生日放假3天,释迦牟尼和老子
期刊
金秋时节,正是吃蟹的好时候。古往今来,喜欢吃蟹的名人不少,许多佳话至今流传。  苏东坡不仅爱吃荔枝,爱吃东坡肉,还喜食螃蟹。在杭州做官时,他常常以诗换蟹,并作诗自嘲:“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大文豪的一首诗换得两只蟹,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实在是笔亏本买卖,可是坡公这句“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却让我们释然一笑,一首诗换得一公一母两只螃蟹,在月色下浅斟低唱,细嚼慢品,才不算辜負金秋
期刊
推荐人:肖子瑜  歌里不只有一贯的侠气,戏腔也不只是柔情,更添了一抹看透一切的潇洒。历尽十年,当年傻里傻气的小三爷早已强大,更是放下了无谓的执念,有最孤傲的雪山,倾听过你我诵章,世人惊险的桥段,不过寻常。盗笔和古风是我的信仰,希望他们以后的路可以繁花似錦。
期刊
为什么传说里有龙,可是我们现在却看不到龙了呢?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已经有人问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魏献子去问蔡墨:龙很聪明是吧?要不然,怎么从来没人亲眼见过龙呢?蔡墨先生说了:不是龙聪明,是人太无知。您看他这话说的,好像龙是皇帝的新衣。然后蔡墨先生又说了:古代人不但见得着龙,还养龙呢!有所谓豢龙氏,有御龙氏。  魏献子问了一句我们都想问的:那,为什么现在没龙了?蔡墨说:因为现在没人养龙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