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的状态。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学习的一项基本功。生物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1.借助模型、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我在投影中放置了“大头娃娃”“非洲难民儿童”的照片,面对这样震撼人心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蛋白质的功能还有哪些?哪些食物可以大量补充,有无替代……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2.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如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但一些地区引进水葫芦增加物种多样性,却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通过这样的矛盾,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探究真相。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能提出诸如“该地区物种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是什么?”“水葫芦为什么会在该地区泛滥成灾?”“怎样才能提高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引入其他生物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等问题。通过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害以及引种要慎重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了。
  3.利用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只要教师设计引导得好,学生就能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和探究,针对自己的操作、实验现象等产生质疑。“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学生不同组之间结果相差很大,如“没有色素带、色素带不全、色素带多出一条”等。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学生自然就有疑问,想知道出现各类实验结果的原因,积极参与生物实验的兴趣就会增强。
  4.利用具体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背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在分析“内环境与稳态”时,我将自己生病时的一张验血单呈现给学生,学生自然生成“验血单上的各个指标分别能反映哪些疾病?”“为什么这些指标能诊断呢?”等问题。在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时,一首描写茅洲河变迁的打油诗“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开始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成了灾害”的呈现,会让学生生成很多问题“这是怎样的画面?”“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来治理?”等。
  二、教授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1.模仿问题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探究范例,以供学生学习、模仿、领悟,进而为他们自己主动提问拓宽思路。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启发学生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顺序、实验现象出不来的原因、实验误差存在的原因等角度提出问题。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实验时,学生就提出“为什么用紫色洋葱,不用白色,不用以前用的菠菜?”“为什么质壁分离复原时,有些细胞复原,有些却没有?”“该实验能否改进,使现象更明显”等有深度的问题。
  2.问题引导提问。
  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个小问题或问题串,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在熟悉的同学间能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即使个别学生不敢或不愿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也可以通过同组的其他同学将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
  3.联系实际提问。
  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将所学内容与具体实际联系到一起進行发问,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太肤浅。比如分析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要联系到光合作用能提高产量,就会问出跟大棚蔬菜种植相关的问题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1. 何为“中小学教学名师”? 名望高的教师,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公认的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教师,即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學的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是指在我省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优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果显著、教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在全省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骨干教师。  2. 为什么要选拔与培养名师?发现教师之美,
期刊
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山阳城区二中文化建设历经不断探索实践,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丰富内涵发展的灵魂工程。2014年,我们确立了代表城区二中之魂的“润璞”文化,提出了“书香润璞,琢玉成华”的校训。  一、环境建设——突出育人功能  “环境文化”是学校最直观、最基础的显性文化。学校努力发掘和利用既有的环境资源,在做好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注重细节打造与品位提升。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突破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我校语文学科研发组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研发了“资源整合,单元推进,拓展阅读”的“2314”课堂教学模式。“2314”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高效的目标。  一、“2”代表两个课前预习。也是课堂翻转的体现。它由“批注式”预习(教师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步骤,学生抄写后粘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多小学生感觉“作文难”“写作文发愁”“不爱写作文”。一些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为使学生能写出像样的作文,在短时间内出成绩,就把现成的作文拿来,让小学生模仿,或者干脆背下来。殊不知采取这种教法,小学生学会写的,只不过是这几篇现成的作文而已,一旦让他们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他们顿时会感到无从下笔,只会生搬硬套。  怎样解决小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呢?作文练习要
期刊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当下无论哪一种版本的音乐教材,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人文主义、体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充电,在音乐艺术素质、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虽然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提倡注重技能,重视参与过程,但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还是有必要的。例如
期刊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彼此的约定。通过对规则的实践,使儿童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途径之一便是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又保障着我们的权益。本文以《心中有规则》单元为例,谈谈具
期刊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四年多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学习感到困惑。如何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呢?通过平时的教学经验以及和其他优秀老师的交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内容和编写意图,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前应做相应的教具(结合生活实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也要做,不要求一样,只要求做规范,另
期刊
“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注意焦点不仅仅是教案,而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的强弱,学生普遍的学习状况。教师应该从关注教学内容中走出来,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引路。  一、课堂导入,关注学生注意力的状态  如果教师能在上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期刊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是数学基础之基础,是数学大厦的基石。因此,概念教学备受一线教师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多元联系表示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排除一类对象的具体物质内容以后的抽象,具有普遍的意义。  新课改以来,
期刊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具体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主要内容,选择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庞大体系,需要全方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据此,笔者就小学阶段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