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在老子思想中的体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5667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千言的《道德经》为道家学说奠定了道家学派的哲学基础。美学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方面的延伸。老子的思想决定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历史走向。老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哲学;美学;生态
  作者简介:吴健峰,男,1979年12月出生,汉族,江苏省丹阳市人,硕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先秦古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一、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老子通过“道”的概念将人生的思考扩大至整个宇宙。“道”做为宇宙存在的本源,体现了宇宙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但也是生命之源的美学展示。老子对道的阐释,展示了道家美学的演化,体现了道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中的清、静、远、朴、妙、柔、弱、巧、拙、虚、实,及有无相生、大象无形、音声相和等,构建了中国后代对于美学研究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相比较于西方的哲学家,中国的思想家都比较擅长表达对世界的细致感受,能够将自己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个体认识上升到哲学或者美学的范畴。
  二、追求人的内心和谐
  “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无为”是实现自然和谐的基本方法,自然无为的生存状态是老子美学的关键和实质。在人的个体世界中,人的美学生存方式体现为——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大自然。现实意义上的大自然以“天”、“天地万物”来表示。大自然的存在,也是以自然而然的形式体现的。老子的自然是老子的“理想国”,宇宙万物的本源即是自然的,老子的最高价值目标即是自然的人文化。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老子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大治的社会目标,就应该以人的本然“情性”为基础,基于个体的普遍意义与价值等量的关系,尊重个体的天然合理性,抛开选择与否的问题,遵循人在“自然”与“本然”内心体悟,承认人的“情性”的天然合理性。老子把“人”的生命存在作为最高价值,最应该受到保护和发展的自然美。老子的“自然”美学所体现和传达的信息即是人的生命的“自然-本然”,不违逆人的个体“本然情性”的美学态度。
  人生价值的整体性,即是道之美的整体性。老子对美的理解结合了与道的价值定位,通过对道的哲学体认,以生命价值观来研究道的本体,从而揭示出,生命本体的自由显现就是美,老子美学是自然美学,是研究人生价值的美学。老子认为美也是自然无为的,这与道的无为是一致的。他反对刻意追求的人工之美。人们为了追求能够满足无止境的私欲的“美”,沉醉于声色感官享受,而做出违背自然规律,危害社会安定,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虽然,老子反对人类私欲的人工之美,但老子同时还指出,宇宙间还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大美”。对“大美”的追求,体现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章),老子对声色之美的否定,正是对自然之道“大美”的肯定。其哲学思维方式对美的认识和界定,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崇尚。
  三、生态美学的社会性
  人类自阶级社会的产生,价值判断就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虽然这种对立关系会在时空的变化中转换,现实生活中美丑善恶的相互转化是社会规律的使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社会各阶层因为利益和立场的不同,人们对美丑、善恶有不同的判断,对于社会道德观的批评更带有立场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人们的美丑、善恶观念,包含鲜明的对立性,如同社会资源向特权阶层的倾斜,与普通民众基础生活资源的需求所形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面的平静,所带来的“美”的假象,就与老子的社会生态美学相矛盾。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美,应体现在以“小国寡民”为基础的生活态度,基于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封闭自足的生活方式。外在简单的社会构成,需要相吻合的内在心理环境。“见素抱朴,少和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对外在原始农业社会的诗化处理;对内杜绝欲望,保持身体的健壮安康,实现内外修一。当今世界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积极生产、努力创造物质总量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朴素,克制欲望的诱惑。但物欲世界的膨胀,已越来越危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人心的素朴控制又极易转化成消极生活的心态。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发达与道德观的堕落,古老文明的沦丧,老子只能通过构建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将大自然作为心灵在现实世界受困后的回归目标,浑朴的自然是老子心中完美的精神乐土。这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精神乐土,却是从古至今在中国美学和艺术领域被寻求和崇尚的对象。中国的文人,擅长以一种寂然淡泊的精神去探寻融入自然的方式,在追求的过程中,发现倘若能够摆脱物欲的束缚,接受自足、朴素、忘我的自然个体,才能发现最纯粹的自然之道。虽然,各个时期的诗人总是因为伴随着因社会现实对个人造成的巨大伤害,精神理想的愿景遭遇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宁静淡泊,寡欲无求的出世意境,但通过虚幻的艺术想象在自然的世界里找到了归宿,达到天人合一的解脱。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 要: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它始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笔法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最真实的一面。在冯骥才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市井小市民最平凡又悲剧的一面,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与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对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叙事性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冯骥才;市井小说;叙事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将玄学“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付诸在人生中。老庄哲学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处事态度、诗文创作。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在人性上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人物。《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而仅仅是作为一名英雄进行描写。《三国演义》中将刘备作为“仁君”,其中不乏政治层面的寄托。本论文针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
摘 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高似孙〈纬略〉校注》,其中注释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参以相关资料,从《高似孙〈纬略〉校注》中择出22处似欠妥之注释,敷衍成文,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高似孙;《纬略》;注释商榷  作者简介:熊伟(1978-),男,汉族,贵州纳雍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中国电信昆明市分公司,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其中在《刺客列传》中,以荆轲、聂政、豫让、曹沫和专诸为主要人物进行历史故事发展。司马迁从多角度的观点分析了刺客的忠诚信义,本文介绍了刺客的概念界定,以及刺客形象在《史记》中精神内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本文以朝代发展和更迭为线索,探讨了《古文观止》中的田园山水描写。从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列举了一些名家作品,由此展开分析。希望能为高中生提供参考,深化对《古文观止》中田园山水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古文观止》;田园山水;描写手法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田园山水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寄寓人生、抒发情感
摘 要:李白的诗歌中体现着他对时间的态度和意识,一方面,咏史之作蕴含了他对历史的清醒认识,也书写着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另一方面,李白对当前个人生命状态思考的诗歌,在对“永恒”的追求中通过似真似幻的方式传达出对于自由、理想的向往。他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因此并未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对于现实生命状态的把握带有强烈的“惜时”特点,即便风格潇洒隐逸的诗作,实际上也是对现實苦闷的一种有意识的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维多利亚中后期文学与民族道德的重构研究”(AHSKY2014D110)。  摘 要:《现代爱情》是英国作家乔治·梅瑞狄斯的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心理意象。  关键词:现代爱情;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现代爱情》是英国作家乔治·梅瑞狄斯的经典作品,写作特色也与他的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小说意境发展史研究”[2015]第369号。  摘 要:《聊斋志异》主要描写的是神仙狐鬼之间的故事,创作思想奇特,人物形象血肉饱满,作品总体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聊斋志异》在创作的过程中将人物故事、环境氛围等都上升为一种诗化意境,增添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为此,文章结合《聊斋志异》作品内容,重点从情景交融、写意表达、意蕴体现等方面分析作品的意境
摘 要:杜甫这位才华横溢、对世界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传世之作多达1500余首,如一座恢宏壮观的诗歌大厦。杜甫的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其诗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并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研究。现通过对杜诗修辞艺术的研究了解诗人跨越时空咏史抒情时充斥在字里行间的历史感与其阔达深远的意境。  关键词:杜诗的拟人;杜诗的对比;杜诗的互文  作者简介:郭瑛瑛,女,汉族,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