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施如何有效达成目标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以“任务实施”为指向,围绕“任务是否合理,有助于实施?”“任务是否清晰,便于实施?”“任务的可执行度如何?”三个问题,观察《羿射九日》一课的教学,发现任务实施还应关注倾听者,明确评价规则,加强针对性。
  关键词:任务实施目标达成观察报告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任务,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定是一堂好课。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一课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对于故事,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这是教学的优势。但如何设置恰当的任务,进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尝试。
  一、执教者的三次试上
  (一)第一次试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9年5月14日,我校的沈老师进行了第一轮试上。她从两个角度展开教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羿射九日》这个故事的神奇;二是理解课文主要情节,体会后羿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整堂课,沈老师主要采用问答式组织课堂,大多数问题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效果并不明显。且教师过多地主导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疲于应付,缺乏思考的空间。另外,两个角度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重叠,致使提问出现了反复,学生学得并不投入,鲜有收获。
  本堂课,观察者设想从“提问的有效性”这个角度进行观察。课后,大家反思自己的观察角度,却发现后半堂课已经不知不觉把观察点从“提问的有效性”转向了“任务实施的有效性”。观察者与沈老师沟通后一致认为,以“任务实施如何有效达成目标”为观察点较为恰当。
  (二)第二次试上
  5月24日,沈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試上。这次,她设定了两项课堂任务:一是梳理故事结构,为讲好故事做铺垫;二是小组合作讲好神话故事。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这两项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沈老师还设计了两张表格,一张用来梳理神话故事,另一张用来明确分配小组合作讲故事的评价任务。
  一堂课下来,观察者发现围绕“任务实施”可以进行深入挖掘。为了让任务实施更顺利,执教者还需进一步调整任务的合理性、清晰度,确保学生的执行度。因此,沈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调整。
  (三)第三次试上
  5月29日,沈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试上。这次,她将“能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讲生动《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观察者继续以“任务实施如何有效达成目标”为观察点,开展第三次授课观察。
  二、观察背景与问题确定
  《羿射九日》是个想象神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信息量大,情节曲折起伏,非常吸引学生。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沈老师立足主要任务,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安排。
  为了发现“任务实施如何有效达成目标”的玄妙,笔者选择了教室后方角落里的一小组进行观察。选择这个位置,一是因为角落处干扰比较小,二是因为此处可以随时辐射全班,方便全员观察。笔者选择的观察小组有4个学生,两位男生,两位女生。为了便于观察,笔者给他们按顺序排了号。另外,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个人观察的局限性,笔者还采用了手机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信息。
  本次观察主要立足沈老师第三次试上的课堂教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任务是否合理,有助于实施?(2)任务是否清晰,便于实施?(3)任务的可执行度如何?
  三、观察过程与结果分析
  沈老师的授课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分部分,讲好重点段落。
  课堂伊始,沈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将任务出示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举办一个讲故事大赛,要讲的故事就是——《羿射九日》。”紧接着,沈老师出示了课后练习中的表格(如表1),并按表格中内容自述故事主要内容。之后问学生:“我这样讲故事,行吗?”学生一致认为沈老师把故事讲短了,讲得也不清楚,不生动。
  表1
  起因经过结果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引导学生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沈老师开始启发他们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故事的起因,沈老师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第1自然段,以寻找很久很久以前世界的神奇之处为任务,反复品读。同时,教师配以简笔画、板书,引导学生讲述,之后让他们同桌互相练习讲述。关注故事的经过,沈老师让学生重点抓住第4自然段的动词,带动学生记忆,并启发他们配以动作表演,尽可能地让讲述变得生动。关注故事的结果,沈老师让学生聚焦第7自然段,简要复述结果。
  其次,分小组,合作讲述完整故事。
  此环节,沈老师由扶到放,将合作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讲,讲完后,小组成员互相讲述。15分钟左右后,全班讲述。
  对本次教学的观察分析如下:
  (一)任务是否合理,有助于实施?
  《羿射九日》的课后练习中有“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要求,意在告诉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入手讲神话故事,能讲得条理清晰。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讲故事能力,但是要想将这个神话故事讲精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初次讲述故事时,沈老师设置了“任务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故事的起因是文章的第1至第3自然段。第1自然段的四句话,句句透出神奇。而这些神奇之处,正是吸引学生的地方,但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较难讲述。对此,教师借助简笔画和板书,为学生提供了“拐杖”。借助这根“拐杖”,学生的叙述越来越清楚、生动。全班46位学生,三分之二举手主动要求讲述故事。笔者所观察的小组,4位学生在教师简笔画和板书的帮助下,都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可见,本项任务较为合理,实施时有助于达成目标。   同桌互相讲述故事环节,首先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实施任务的机会。讲述故事的经过时,教师启发学生借助动词,让该项任务变得容易;鼓励学生讲述故事时可以融入动作表演,使得学生讲的故事更为生动。这再次证明,任务合理,有助于实施。
  四人小组合作讲故事,是立足学生初次讲述和同桌之间讲述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由小组带动全班,配以评价,促使实施过程更有效果。笔者所观察的四人小组,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任务,任务实施到位。4号举手次数最多,有6次。其次是2号和3号。同桌合作时,1号、2号是看着板书轮流完成讲述的。3号、4号是利用语文书,采用一起复述的方式。他们虽然方式不同,但都踏踏实实地在3分钟内完成了任务。小组合作讲述和评价,4人都能按时按量完成。
  全班讲述故事结束时,沈老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将《羿射九日》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这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算是此次课堂任务的尾声。难度不大,学生应该都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实施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沈老师设置的任务是合理的,有助于实施。
  (二)任务是否清晰,便于实施?
  沈老师在大任务的设计上是清晰的,学生明确地知道这堂课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但是在合作讲故事环节,笔者发现,学生对任务的表达似乎还有盲点,实施起来也有些小问题。
  沈老师在“《羿射九日》学习单”(见下页图1)中设计了三个评分标准,分别是:(1)声音不大不小;(2)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3)夸张语调、巧加动作。作为初次听这个班上课的观察者,笔者发现,所观察的4人小组很难把握这三个要求中的评判标准。这三个标准的表述必须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
  我是小小故事家
  ① 声音不大不小。
  ② 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③ 夸张语调、巧加动作。
  故事
  大王
  评分表声音
  不大不小讲清楚
  起因、经过
  和结果夸张语调、
  巧加动作总计☆☆☆☆☆☆☆☆☆☆☆☆
  圖1首先,“声音不大不小”不太好把握。在4人小组合作讲故事的过程中,部分小组的音量都过大,会干扰到旁边的小组。笔者观察的小组成员对音量的把握各不相同,1号一开始讲述时声音适中,其他成员听得比较清楚,所以大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长。其中,3号、4号比2号更专注。4号讲故事的时候音量比较小,又受到其他小组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左边小组的音量越来越大,为了集中注意力讲完故事,4号用手把耳朵捂了起来。1号、2号此时则走了神,转过身听左边小组讲故事。3号讲述的时候,由于对内容记忆的不熟练,音量忽高忽低,使得1号、2号缺乏耐心继续听下去。4号则能主动帮助3号回忆故事。
  其次,“夸张语调,巧加动作”这一要求,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求,一是运用夸张的语调,二是加入动作。那么,评判的时候,这一颗星该如何给呢?是满足其一即可,还是必须二者兼有?笔者观察的小组中,2号显然评价较为宽松,她把这颗星草率地给了所有合作者。3号又过于严谨,他找到其他三人的不足之处,结果最后一颗星都没送出去。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和任务的要求不明是有关系的。
  三项任务中,教师若能对这两点做一些细化改善,相信实施效果会更好。
  (三)任务的可执行度如何?
  综观整堂课,任务的可执行度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教师围绕整堂课的大任务又分设了一些小任务,学生整体上也完成得较好。仍以笔者观察的小组为例,四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分别如下:
  1号,能认真听讲,能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当然,对于不同的任务,其完成的状态和结果是有差异的。如复述故事起因的时候,他复述第1自然段很流利,复述后面两个自然段就有些磕磕绊绊。
  2号,能认真听讲,但整个参与状态较为被动;能复述清楚故事。
  3号,每次领到任务,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4号,参与度相当高,在“夸张语调、巧加动作”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可以看出,对于贴近学生认知的任务,学生是乐于完成的,尤其是同桌互讲和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大任务中的“讲生动”这一条,是本堂课实施的难点,在全班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时候,学生都停留在努力记忆、讲清楚的阶段。笔者观察的四人小组获得了上台展现的机会。1号在小组合作中获得了锻炼,上台讲述流利、生动;4号讲述后羿射日的部分,照着板书给出的线索讲述,由于比较紧张,只是在最后生硬地加入了一个动作。这与她在台下的熟练、生动讲述相比,逊色不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紧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故事内容比较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记忆方面。2号和3号复述的内容较少,因此讲述时难度不大,但离生动讲述还有距离,需要教师再做一些引导,学生也需要再练习。
  四、观察反思
  (一)任务实施还应关注倾听者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任务,除了关注讲述者,还应关注倾听者。尤其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他们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兴奋和走神。在学生完成合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倾听。沈老师设计的合作任务评价单中,实施的重点是讲述者,对倾听者没做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沈老师也没对学生提出倾听方面的要求。笔者观察到,在听他人讲述故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出现了或长或短的思维“离线”状态,越到后面,“离线”频率越高。
  本堂课的观察启示我们,需在学生合作之前加入倾听任务的要求,如“当别人说的时候,请你用眼睛注视着他;当别人说得生动、出色的时候,请你用点头、竖拇指这类动作表扬他”“当你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的时候,请你礼貌地提醒一下对方”“当别人讲述有遗忘的时候,请在获得同意后,为他提个醒”等。这样,倾听者有事可做,任务实施会更有效。
  (二)任务实施还需明确评价规则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针对评价要求打星,但评价的方式比较随意。如笔者观察的小组,1号的评价由3号一个人完成,2号、3号、4号的评价都是自己完成的。如果教师能在合作之前就明确评价规则,如“一个人讲述完成后,四个人一起以亮拇指的方式给予评价,获几个拇指就打几颗星,打星由组长完成”,便能更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任务实施还要加强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针对大任务,教师会分设小任务,让学生于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如《羿射九日》一课的大任务为“能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讲生动《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故事,但在“讲生动”方面比较欠缺,这与故事过长有关。沈老师预设到了这种情况,便引导学生分步讲述,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遗憾的是,虽然学习单中的“夸张语调”“巧加动作”有助于生动讲述,教师也有示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对学生做进一步的指导。在这方面,执教者还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尝试。
其他文献
摘要:《活了100万次的猫》绘本教学的课堂观察,采用“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法”,以一组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并分析关键事件,研究学生如何通过彼此倾听来走向深度学习,分析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要素、条件以及设计等。  关键词:深度学习倾听焦点学生关键事件  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发生?学生能否通过彼此倾听走向深度学习?在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康华二小郭建
期刊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将其纳入高中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苦难是小说中的悲歌,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对苦难的书写;奋斗是小说的主旋律,对比现实,这一主题对学生有警示和启迪意义;小说中对青年爱情的描写浪漫而苦涩,可借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整本书阅读 苦难 奋斗 爱情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是现当代文学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和促进“边缘化儿童”的学习?这个问题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围绕该主题,以《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学为例,对一位“边缘化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焦点观察,收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证据并进行分析。教师要有关注“边缘化儿童”的“意愿”和“追求”,要充分利用学习任务单带动“边缘化儿童”的学习,要对“边缘化儿童”的成长充满期待,要发挥同伴力量来帮助“边缘化儿童”展开学习。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李惠军老师执教的《读懂马克思》一课,引导师生通过时空对话阅读马恩原著,走近经典。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孜孜钻研,呈现了优秀的历史课的深远立意、独特视角与宏大格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2019年7月,特级教师李惠军执教了一节示范课《读懂马克思》。这是李老师正式退休前执教的最后一堂课。本节课上,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
期刊
摘 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教师职责的界定。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培养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而言,教师还应该适应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等师范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便是高等师范语文教学工作者当下深思、探索并力践的。  关键词:高等师范 语文教育 表达和交流能力  一  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便讲究文道合一。学会读书
期刊
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的学习接受文化熏陶,汲取人类智慧,涵养人文品格。所以语文不是语文书,就其内容而言,它的厚度绝不是有限的课本所能涵盖的。语文的厚度首先表现为语言文字自身的文化积淀。每个时代的文化成就与思想观念,往往会沉淀于语言及其书写形式之中,经语文教材的选择并通过语文活动,而被发现、被认识、被传承。语文厚度的另一表现是语言作品中的文化意蕴。语文中的经典作品,其遣词用字流转出优雅的古
期刊
摘要:《圆的周长》一课教学的框架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猜测到验证的“再发现”过程。但是,要注意过于顺畅的环节推进是否遮掩了学生可能萌生的问题,让其涌动的思维成为静默的暗流。深度学习,理应从学生的提问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对课题提问,确定方向,初步解决;对数据提问,直面困惑,大胆推测;对方法提问,基于困惑,走进历史;对结论提问,质疑批判,追根寻底;对全课提问,回顾总结,存疑拓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思维训练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关键落点。张仁进老师执教的《数字与信息》一课很好地落实了思维训练:在真实情境中启动思维,在联系已知中激发思维,在交流碰撞中提升思维,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思维,在质疑想象中创新思维。  关键词:学科育人 思维训练 《数字与信息》  学科育人要求学科教学从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走向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期刊
摘要:课堂由一个个“点”有机聚合而成,课堂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全息镜像”。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窥见课堂全貌,窥见教师完整的教育人格,甚至窥见更多课堂和教师的教学问题、教育思想。  关键词:微观 观察 全息 镜像 焦点  考虑到一线教师的主、客观条件,我倡导他们更多地开展微观层面、微观形态的课堂观察。当然,之所以着眼并着力于此,除了这是我们适为、能为并将有所作为的领域,还因为,较之更大、更高层
期刊
摘要: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以史料为依据,融入史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赋予课堂活力;创设史思,培养学生不惧争议的素养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深化史情,赋予历史事件情感价值,精心设计情感阶梯,激发情感共鸣。  关键词:文白之争史趣史思史情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人发现真理”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以史料为依据,融入史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赋予课堂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