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沉浮与一名普通女工的命运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了工作,担任运煤工。虽说是力气活儿,当时还算心满意足。都有工资,小两口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1960年6月,忽然接到家乡的一封来信,说父母都患了浮肿病,爷爷也病倒了,弟弟中断了学业,家里连吃盐的钱也没了。刘桂阳焦急不已,当即请假,立即动身回家。
  在路上与一位跟爷爷年岁不相上下的老人邂逅。老人拄着拐棍,出门讨米,行走很吃力。刘桂阳对政治极其敏感,对社会主义无限热爱,对落后思想总是保持着警惕,她惊讶道:“老大爷,现在是人民公社,怎么还讨米啊?”老人摇摇头,欲说还休。
  去年遭大旱,收成本来不好。秋后公社却派人来反瞒产,把农民的口粮、种子粮……尽数调集而去。今年3月,整个公社的食堂普遍断炊。老人所在的食堂70多天没有一粒粮食,九成以上的人得了浮肿病……
  老人说的是一件当时十分普遍的事,刘桂阳却是头一次听到。鲤鱼江电厂在山沟里,那里是一个小社会。电力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政府千方百计地保障他们的供给,运煤工刘桂阳干的是重体力劳动,粮食定量比别的工种又要高一些。她虽然也感到物资供应比过去紧张,毕竟比普通农民要好得多。
  刘桂阳心急火燎地赶回家里,得知可怜的姑妈因提出分点自留地种菜被批斗,想不开跳塘自杀,丢下5个天天哭娘喊饿的孩子。因农村办公共食堂,全劳力每日只供应2两大米,一家人吃不饱,很多人得了水肿。
  在家乡,刘桂阳看到不少乡亲拿着原本用来喂猪的苦菜、麦糠等充饥,几个老乡因晕车呕吐出的全是浑水与草根……许多人都外出逃荒、讨米。爷爷宁愿剥树皮,吃草根,也不去乞讨,得了水肿病。万不得已,才写信告诉在外工作的孙女。刘桂阳震惊了,乡下过的是这样的日子啊!这些情况,党中央、毛主席他们知道吗?她心如刀绞。
  
  在红墙上贴大字报
  
  刘桂阳接受过的关于人民公社的宣传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爱动脑子的青年女子开始审视现时的生活环境,并决心阻止这种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政策。
  她给爷爷留下那点钱和粮票,又急急地赶回鲤鱼江电厂。她先去商店买来一支毛笔、一瓶墨水、一叠白纸,关在屋里写,直抒胸臆:
  


  人民公社使大家都挨饿,人民公社不好。
  人民公社是发展生产的障碍。
  人民公社是阻碍社会主义前进的高山。
  打倒人民公社!
  铲除、消灭人民公社!
  这些标语式的东西,写在长条形的8开纸上,共有12张。完了,又给丈夫李培务留下一封信。
  李培务同志:
  我于今日远离家乡,为挽救我爷爷和农村群众的生命贡献我的力量,也可能献出生命。万一如此,请把儿子抚养成人。
   爱妻:桂阳留字
  刘桂阳乘汽车到郴州,赶上广州开往北京的直快列车。1960年7月26日,她来到北京,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中南海北门。传达室里一位40岁左右的干部接待了她。她说是来北京反映农村老百姓的困难,她希望找国务院的领导同志,最好能面见周恩来总理!
  因为没有介绍信,国家领袖也不可能亲自接见每一位上访者,她的要求未能得到准许。于是,她初步打消了要面见国家领导的念头。但回头想到爷爷用完自己给留下的钱和粮票又会挨饿,路上那位老人埋怨无处讨饭,又不甘心就这么走了。
  出了门,来到门楼西侧,把6张标语式的意见,贴在西侧的砖墙上,立刻有路人围观。大家都用吃惊的目光望着她,但没有人议论。
  贴好后,刘桂阳松了一口气,激动不已,便小跑着去告诉大门前的警卫战士:“同志,那些标语是我贴的,我要通过标语向党中央、毛主席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语气中显露出几分自豪。
  接待干部听到卫兵的报告,匆勿赶了出来,厉声问:
  “这是谁贴的?”
  刘桂阳说:“是我。”
  接待干部叫她去传达室。刘桂阳又执拗起来,说:“不去。我一离开,你就会把它撕了,我要守在这里,问题解决了,我就回去!”
  约莫半个小时,来了一辆吉普车。车上跳下三个公安人员,其中一个是女的。问她姓名、年龄、什么地方人,又问这些标语是不是她贴的,刘桂阳一一作答。公安人员就叫她上车。车子一路呼啸,来到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这时向她宣布:这里是北京西城区公安局,因为你犯有张贴反动标语的罪行,从现在起,你被拘留了!
  当晚进行审讯,也没有怎么苛待她。审讯结束后,责令她继续反省,交代犯罪动机,是什么人指使,等等。
  刘桂阳如实交待了自己的姓名、住地与籍贯以及来京的动机,一再强调是为了使党中央、毛主席了解农村情况。从这一天起,刘桂阳在西城公安分局每天两次被提审,话题都差不多:“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来北京贴标语?”“谁说农民的贫困生活是由人民公社造成的?”“你的幕后指使人和同伙是谁?”
  当时公安部有个主要负责人认为她是现行反革命,要求严办,并命令她签字。刘桂阳坚持在问话记录上注明“必须让党中央知道”,否则拒不签字。
  
  刘少奇的亲切关怀
  
  1960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刘少奇从1959年4月27日当选为共和国主席以来,此时正在主持一线工作,可谓日理万机,但他从一份《公安工作简报》上注意到这个案子之后,迅速对公安部徐子荣副部长作了指示:“农村因缺粮饿死了人,这是事实。请你马上转告当地政府,刘桂阳事件先不要定性,送回原籍,并把结果上报中央,要对她反映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再进行处理。”
  6天后,厂保卫科和郴县公安局来人了,1960年9月16日将她押回郴州。铐了手铐,但没有上脚镣。当月27日,郴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她有期徒刑5年,并在鲤鱼江电厂召开了宣判大会。
  11月22日,羁押了两个多月的刘桂阳突然获释,说是“因有身孕而保外就医”。这期间,爷爷去世了,还是因为饥饿。在监狱里接到这封信,刘桂阳嚎啕大哭。不是为自己坐牢,而是她付出了坐牢的代价,也未能使爷爷和乡亲们免于饥饿……
  1961午2月,郴县副县长王朋义找刘桂阳谈话,告诉她将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多久,宣布撤销法院对她的判决,并对她的工作生活作了妥善安排。
  原来,当刘少奇得知刘桂阳反映的问题属实,但被以“反革命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时,明确作出指示:“凡涉及对人民群众案件的判决,应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切不可草率决案,以免伤害群众,影响党的威信。刘桂阳的案件,要进行复查。”
  湖南省政法机关经过复查,认为刘桂阳反映的农村情况属实,但她将这些归咎于人民公社,以致提出“打倒人民公社”是极端错误的,不过动机是好的,是为了让党中央知道、了解情况,且刘桂阳一贯表现良好,而她跑到北京来,说明她还相信中央,应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应判为反革命,不能判刑,应撤销原判,与原工作单位协商安排工作,要进行耐心教育。
  湖南省公安厅送上《湖南省公安厅关于刘桂阳案件调查处理报告》时,公安部也拿不准,将这一报告转呈刘少奇,希望得到他的指示。刘少奇提笔批道:
  同意湖南省公安厅对刘桂阳案件的处理意见,将此件寄湖南省委,建议张平化同志亲自找刘桂阳谈一次,一方面适当地鼓励她认真向中央反映农村情况,另一方面适当批评她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和采取的方法,以便引导走上正确的道路。
  刘少奇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日
  刘少奇在批示前,与王光美一道到湖南宁乡、长沙等地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考察,摸清了农村生活的实情。1961年4月8日,刘少奇在宁乡东湖塘公社王家湾万头猪场住了6天之后,转道韶山去长沙,与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同乘一辆车。途中,刘少奇问起刘桂阳案件的情况。得知省公安厅已经撤销对刘桂阳的判决并报省委和公安部后,深有感触地说:“根据什么判她的罪?法律有这一条吗?无非是根据她写了反动标语。反动标语是以反革命为目的,而她跑到北京,还相信党中央,这能说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吗?她对公社认识上有错误,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但这不应该判罪。”
  刘少奇还说:“一次次过火的斗争,搞得不少人不敢讲真话,有的也不让人讲真话。这怎么行呢?要营造一种讲真话的气氛,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纠正刘桂阳案件,就可以让人明白,敢于讲真话,就算过激一些,也是允许的!”
  生了大女儿后,刘桂阳又回到了电厂上班。1961年7月26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在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的陪同下,专程来电厂,对刘桂阳敢说真话的精神给予了赞誉,还说是代表刘少奇主席来看她的。刘桂阳深受感动,一再检查自己的错误。
  重新获得自由的刘桂阳,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煤运工作中。由于她积极劳动,洗刷了关押判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志们没有歧视她,她的生产劲头更足了。
  
  悲剧并没有结束
  
  1968年10月31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因为刘少奇过问过刘桂阳的案件,刘桂阳也跟着遭殃,成了“黑线人物”。
  1969年3月16日,刘桂阳被资兴县公检法军管会拘押。那天上午,万人大会上宣判1961年对她的改判为无效,并被加判刑期5年,执行10年有期徒刑。
  当时,《鲤电快报》整版刊发《粉碎刘少奇反革命翻案的黑“批示”,誓死保卫三面红旗——把攻击三面红旗的反革命分子刘桂阳捕捉归案》的文章。于是,刘桂阳整天挂着10多斤重的“现行反革命”牌子游街示众,几个小时地跪着接受批斗。
  后来,她被押往茶陵县涞江茶场劳动改造,与另一位国内外都知名的犯人潘汉年编在一个劳改队。这期间,她的13岁的儿子因患急性肾炎而夭折,父母相继去世,精神上和肉体上所经受的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在那段日子里,一向坚强的刘桂阳也曾想到死,忠厚的丈夫一次次安慰说:“刘主席是对的,你也没什么错,莫放在心里,总有一天,历史会还你清白的。”其实,她丈夫那个时候,日子也不好过,他从电厂的经警转岗为起重工,脏活、累活、重活少不了他,回家还要拉扯4个孩子。为了这个家的安宁,刘桂阳想到过离婚,可李培务就是不答应。
  1970年8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伙篡党夺权的阴谋被揭开。10月27日,郴州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了资兴县公检法军管会对刘桂阳的判决,维持郴县1960年原判,监外执行,刘桂阳被遣送回农村劳动改造。1979年4月1日,郴州中级人民法院宣告刘桂阳无罪。不久,刘桂阳又重新上岗,成了衡阳市电业局的普通工人,直到1987午退休。这期间,国家补发了刘桂阳2400多元的工资。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5月17日下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这一天,刘桂阳一直守候在局办公楼会议室,收看现场直播。每当看到电视屏幕里出现刘少奇同志的遗像,刘桂阳禁不住失声痛哭。追悼会结束后,刘桂阳买来祭品,在家里设了一个小小灵堂,用家乡最纯朴的方式悼念自己的恩人。
  198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90周年,刘桂阳和老伴特意去了一趟刘少奇的老家花明楼,参加刘少奇纪念馆开馆仪式,并带回了一大叠刘少奇的照片压在卧室书桌玻璃板下。每年的11月24日,刘桂阳少不了点燃香烛,默默地祭奠这位曾经关怀过自己的伟人。
  (责编 一竹)
其他文献
周振基(1900—1968),原任洪洞中华基督会长老、牧师、基督教山西省晋公会负责人。他从牧50年,热爱祖国,虔诚基督,服从党的领导,遵守政府法令,为基督教山西晋公会所辖38个县的三自爱国运动贡献了一生,是山西省基督教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    周振基,山西省忻州市人。1900年2月20日出生于该市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九如,以务农为生,并信仰基督教。周振基3岁时,母亲病逝。4岁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在今绛县城振兴街东端人民,银行处,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棉花购销店。店名为“乾生恒”,系店主张得明根据其父张天育名字的近义而起:“乾”象征“天”;“生”而必“育”;“恒”则表示“恒久”,寄托着店主希冀生意永远昌盛的美好心愿。  张天育是绛县东吴村人,精明能干,治家有方,颇负盛名。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五个儿子从小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其长子张得明,生于1882年,毕业于绛县高
期刊
李秉璧,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军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射中,子弹从他的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在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的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
期刊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
期刊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