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大跃进”时期在独山考察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x13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吧!”于是便马不停蹄地到各个生产示范点去视察。从8日下午到11日下午离开独山短短的两天时间,胡耀邦同志在独山的一言一行充分地体现了他关心群众、平易近人、实事求是、作风踏实的公仆意识和伟人风范,给独山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他到过的地方,人们至今仍有口皆碑。
  
  “卫星”田与小楼房
  
  1月9日上午,按照独山县委的日程安排,胡耀邦一行在省、州、县领导的陪同下,分乘3辆吉普车到距县城约十多华里的红峰大公社、尧梭管理区视察。下车后,与前来迎接的红峰大公社团委书记陆廷科以及公社总党支书记黄安诚等同志一一握手问候后,便来到管理区办公室听取汇报,黄安诚代表管理区的党团组织向胡耀邦汇报了尧梭管理区青年团员在“大跃进”生产中大显身手的情况,胡耀邦一边认真地听,一边认真地记录。当年为了农业生产实现“大跃进”,尧梭设有一个“青年农业科学研究院”,共有会员36人,专搞农业科学种植研究,其研究实验的项目有“农田深翻”、“小麦卫星”高产田、丰产大坝等等。农田深耕要求达到4.5——5尺,小麦卫星高产田要求每亩下种250斤,收获3万斤。胡耀邦认真地听着、记着。他听到亩产计划收3万斤小麦后面带笑容插话道:“你们有干劲,有干劲嘛。”陆廷科和黄安诚听到胡书记的表扬,忙谦虚地说:“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胡书记意味深长地说:“够了,够了,还超出了我的想象呀。”汇报结束后,胡书记要去看“科学院”种的试验田,走在高低不平的田坎上,来到小麦卫星高产田旁边,胡书记问正在那里劳动的“科学院”院长韦兴科:“这‘卫星’田是你们种的吗?”“是我们‘科学院’种的。”“这块田有多少亩?”“1亩。”“下了多少种子?”
  “250斤。”“计划收多少?”“计划收3万斤。”说完胡耀邦走过去,微笑着拍了拍韦兴科的肚子 说:“收3万斤,我看你的肚子究竟有多大哟,计划收这么多,你要建多少粮仓呀?”说完他回头对随同的人员悄声说:“这样下去,苦的是庄稼人呵。”
  接着,胡耀邦一行又来到店下大队参观丰产坝,他问陪同的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黄安诚:“你们这个丰产坝的田翻了多深?”“深翻有5尺。”听后胡耀邦又笑着说:“哎哟,这就神了,牛高四五尺,人高五六尺,田翻5尺深.那人和牛怎么下田干活呢?”这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答不上话。随后,一行人来到店下大队楼上会议室,听说中央领导来视察生产,附近村寨的群众都蜂拥而来看望。楼上、楼梯上都挤满了人,把个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这时,胡耀邦同志坐在床沿上很随意地问黄安诚:“这屋子能坐多少人?”黄安诚说:“最多也只能坐20来人。”胡耀邦又问:“坐40个人行不行?”“那就太挤了。”胡耀邦继续问:“坐80个怎么样?”有人说:“那就像装鱼罐头了。”胡耀邦又进一步追问:“再加十倍的人怎么样?”大家都面面相觑地说:“那就只有人重人、人压人,非挤死、压死、闷死不可了。”胡耀邦同志这才笑着说:“那你们一亩田播250斤麦种又是怎么回事?!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既要呼吸也要通气的嘛!这叫自然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呀?”听了这话,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巧改对联见情操
  
  早就听说胡耀邦总书记善于改对联,他在1959年的秋天到河南检查工作时,就在南阳诸葛武候祠大殿前将门上那幅对联:
   心有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改成了: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样一改,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另一番思想境界,使人们再次体会到老一辈革命者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而不以功自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在独山视察工作时,胡耀邦总书记在参加全县机关干部以及群众代表的欢迎大会上讲话时,又即兴改了这样一幅对联,他说:我途经广西罗城县时,曾看到一个青年文化室门前贴着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鼓足干劲生产”,下联是“敞开肚皮吃饭”,我就把它改成了“继续鼓足干劲生产,准备敞开肚皮吃饭”。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因为,这对联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为大家说了不敢说的话。
  
  革命分工不同,我们都是同志
  
  对形式主义,胡耀邦话不留情,对平民百姓,他问寒问暖。
  元月10日上午,胡耀邦在大家的陪同下,来到红峰大公社麻万管理区,进到麻万管理区大院,他看到新贴了几条“热烈欢迎中央首长前来我社视察指导”标语后,便严肃地对随同的州、县、公社人员说:“你们的办公费不多,不要做无意义的事,要勤俭节约,不要搞形式主义,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今后,不管是哪一级领导干部来检查工作,都不要写这一类的欢迎标语.更不能组织群众搞夹道欢迎……”说完他们去参观了青年试办的金霉毒制药厂以及青年突击队深翻的卫星高产田。第二天他离开独山到都匀时,去招待所的理发室理发,他问理发员小唐家有几口人?老家住在哪里?当得知小唐老家也是湖南衡阳时,总书记很高兴地说:“哎呀,我们是家乡人哩,我家是湖南邵阳的。”小唐得知总书记的身份后,谦虚地说:“能为书记理发,我感到很光荣,怕理得不好,还请书记包涵。”总书记却亲切地说:“你不要这样想,革命事业分工不同,我们都是同志,社会没有理发员不行,行行出状元嘛!”理好后,他付了钱,又主动握着小唐的手说:“谢谢你了,老乡”,然后才离去。
  这就是胡耀邦在独山时,给人们留下的几点印象,通过这些事,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德,以及他们坦荡的胸怀,他们将永远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其他文献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耐旱和适宜各种土壤的优点,平川、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植。用小米做饭省时、省事,小米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并不生厌;革命圣地延安、河北省蔚县、山西省沁县的“沁州黄”等有名的小米,更受各界人士欢迎。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代是吃高粱面饭和小米饭度过的,我与小米之缘,与生俱有。  日本投降后,我进入解放区读书,我们学校除星期日中午吃一顿白面蒸馍外,其余六
期刊
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1944年初,他曾在山西境内触景生情,赋诗六首。诗意豪情激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夫人张茜后来在评价这个时期的陈毅的诗作说:“1943年冬,陈毅同志由淮南地区西行赴延安,随着新经历的开始,他的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3年11月底,新四军军长陈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淮南根据地出发,准
期刊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一本散文集,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九册。共收何其芳1933年到1935年间所写散文17篇,作者通过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倾诉了在黑暗现实面前忧郁、苦闷和颓丧的情绪。由于文笔柔和,色彩浓丽,1937年曾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当时的评委会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画梦录》是一种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现代文字史上也评价何其芳的《画
期刊
1939年秋至1941年夏,我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却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战时儿童的幸福乐园    1939年深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时在安塞县军委二局工作的姨姐刘秀清和姐夫冯维靖送我到刚成立不久、离安塞不远的小草峪村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一堵矮土墙把山脚下当地老百姓的几眼破旧土窑围成一个小院子,院中设备非常简陋,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第
期刊
周振基(1900—1968),原任洪洞中华基督会长老、牧师、基督教山西省晋公会负责人。他从牧50年,热爱祖国,虔诚基督,服从党的领导,遵守政府法令,为基督教山西晋公会所辖38个县的三自爱国运动贡献了一生,是山西省基督教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    周振基,山西省忻州市人。1900年2月20日出生于该市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九如,以务农为生,并信仰基督教。周振基3岁时,母亲病逝。4岁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在今绛县城振兴街东端人民,银行处,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棉花购销店。店名为“乾生恒”,系店主张得明根据其父张天育名字的近义而起:“乾”象征“天”;“生”而必“育”;“恒”则表示“恒久”,寄托着店主希冀生意永远昌盛的美好心愿。  张天育是绛县东吴村人,精明能干,治家有方,颇负盛名。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五个儿子从小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其长子张得明,生于1882年,毕业于绛县高
期刊
李秉璧,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军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射中,子弹从他的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在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的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
期刊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
期刊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