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觉醒》中的“游”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塑造爱德娜这一形象,启迪人们对何为真正的女性自由进行思考。
   关键词:凯特·肖邦 《觉醒》 庄子“游” 女性自由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自1899年问世以来,它就因“与众不同”而备受争议。在经历了沉寂期和发掘期两个阶段之后,其潜在价值才被研究者们挖掘出来,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由一位美国女性作家所创作的美学上的成功小说”[1]65。小说以女主人公爱德娜一家在格兰德岛度假为故事开端,讲述了爱德娜在小岛上与单身青年罗伯特相识相知并萌生禁忌之情的故事。爱德娜在小岛上学会游泳后意识开始觉醒,随后罗伯特的离开又推动爱德娜发生了更大变化。她不愿再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坚决选择搬离家庭,开始独居。直至后来,罗伯特的归来又离开使爱德娜彻底明白自身行为与社会规范难以兼容。于是她选择赤身走向大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角度对女主人公是否觉醒展开了探究。有学者认为爱德娜的存在是自由的,她最终“不是游向死亡,而是回到她的生活,回到她自己的幻想中”[2]80,热烈赞扬了其追求自由的意志和勇气;也有学者认为爱德娜的种种行为使她陷入了追寻自由的困境,最终只能选择自我牺牲以权衡自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回望过去,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前286)也曾对于人生在世何以自由生存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游”一字加以涵盖。本文将结合庄子“游”的现代价值来分析爱德娜追求自由的过程及结局,并对其是否获得真正的自由展开讨论,以此期望对现代人的自由观有所启发。
   一.庄子“游”
   据《说文解字注》记载,“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这里指同水上活动有关的行为。[3]43后来,庄子对“游”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从《庄子》首篇《逍遥游》的篇名来说,“逍”代表着无拘无束,“遥”意指悠闲自得,“游”即是适性自在。现今研究者们对庄子之“游”的含义和形式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如将“游”分为游戏之“游”、游世之“游”与游心之“游”,或是游于有间、游于方外、游于心等。虽术语不尽相同,但都暗指了由游于物至游于心的转换,从形体自由到实现精神自由,最终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5的人生境界。总的来说,“游”并不只代表行为的不受拘束,而是内心的自由自在;而最终若想达到游于心,绝非随心所欲,而是需要不断修养提升自我。尽管“游”的思想是庄子结合当时自身所处环境所钻研的产物,但仍有其现代价值。
   二.庄子“游”视角下的爱德娜
   (一)形为物役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我们可读到他对物的超越。他肯定万物的差异,而又超越了万物之间的区别。他“物物而不物于物”[5]227,从不执着于某个具体的物质,还发现了“万物一齐”或者“道通为一”的道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4]22有了这样的根源,不仅他的形体不会为物所役,他的心于万事万物间也可“游刃有余”、“游于无穷”。反之,“一个为物所充满的心是无法浮游的,勉强游的话也会很快地沉没”[6]64。这里的物不仅仅指金钱、物质等身外之物,还包括了人们难以抑制的欲望等。
   《觉醒》中已婚爱德娜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她为一时的私欲所束缚,与单身青年罗伯特产生感情。作为一位资产阶级富商的太太,她生活安逸,与丈夫蓬迪里埃先生育有两子。虽然蓬迪里埃先生“生意忙得一点儿不得闲,不能同时担任双重职责;既要在外边赚钱养家,又要在家里照顾孩子”[7]7,但他在为子、为父、以及为夫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在别人眼中他属于“世界上最好的丈夫”[7]9。爱德娜作为妻子也能体会到“她丈夫的丰富亲切的感情和矢志不渝的忠诚”[7]8,可是罗伯特的出现却使爱德娜原本平静的生活泛起了涟漪。两人时而漫步海边,时而促膝长谈,一种“模糊不清、错综复杂、混乱不堪和困扰之极”[7]16的情感在爱德娜的心中悄然而生。正如卢梭所言,“当仅仅生理层面的需求不再被人类满足……无论物质还是情感方面,都开始萌发贪欲,日渐产生了等级观念,就这样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人类成为了被物所牽绊的奴仆”[8]153。
   (二)心为情困
   爱德娜不仅形体上为私情所支配,心理上也为其所牵制。她“盲目地凭感情冲动办事,好象她已经把自己置于外来力量的指导之下,从而推卸了她在心灵上应负的责任”[7]42,沉迷在对罗伯特的这种情感中。所以当爱德娜得知罗伯特要远走前往墨西哥时,先是迷惑不解,随后是无法相信,最后是伤心挽留。她“狂热地咬着手帕,尽力压制和隐藏那种困扰着她和使她烦恼的情感”[7]59,试图自欺欺人,掩盖对罗伯特本不应产生的情感。自罗伯特离开之后,爱德娜开始消极度日,在她眼里“所有的东西失去了光辉、色彩和意义”[7]60。
   爱德娜心有所待,与“道”不符。在庄子看来,必须消除“有待”,乘着“道”(天地之正),以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绝对自由。[9]69爱德娜不仅在婚后与罗伯特产生感情,而且在罗伯特逃离这份情感之后,依旧沉浸在对他的思念中。这种行为恰恰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庄子之“游”的前提,万物并通、齐一,“丧我”、“坐忘”[5]79、以至“无人之情”[5]63。在庄子的世界里,不仅不执念外在的人或物,甚至连自己都“丧失自己”、“忘形去知”、以至于不会有“性情之欲望”[9]70。因此,我们应该把形、心从物的世界中拯救出来,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诱惑,避免如爱德娜般“心为物溺”[6]52。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開拓者,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具建树。他的文与人的统一、为实际而文以及作文无定法等作文教学思想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下我国作文教学呈现出重技巧轻积累、重阅读轻写作、重模仿轻个性等固有的弊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实况撷取其中的精华,才能从根本上促
内容摘要: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理论,为语文教师教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论述“用件”类选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不同教学案例,得出“用件”类选文教学策略的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清晰地展示出“用件”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选文功能 用件 教学内容  当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变成教学资源之后,语文教师如何对课文进行处理以确定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建议从选文的功能分类作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有关泰国中小学汉字教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利用文献数量统计和类型分类方法对泰国中小学汉字偏误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有关泰国中小学汉字偏误研究的论文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呈现明显的螺旋式上升态势。基于对近十年泰国中小学汉字习得偏误研究成果的分析,从汉字本体、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教学方法、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五个方面概括出影响泰
内容摘要:韩国为江西省第一大客源国,但江西省却几乎无可用的韩语导游人才。除了本省开设韩语专业的大专院校较少,韩语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取消等因素之外,韩语导游培训体系不完善、导游收入不稳定、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也制约着江西省韩语导游人才队伍的壮大。本文从政府政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韩语导游 韩语导游资格证 旅游韩语教材   韩国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而江西作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活即教育”出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了中职技能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了从情景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转变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浸润中国古典文化,改革中职技能课堂教学,并阐述了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技能实训 古典文化 教学改革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他让我们把生活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以生活为源头,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来,最终回
内容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进行研究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通过阐释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的相关性,得出要以共同体意识为重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通過分析家国情怀的特征与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得出研究生现在对传统优秀文化、国情、国家政策了解片面,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从而提出要丰富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形式、开展常态化“榜样”教育与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等。   关键词:人类命
内容摘要:《面纱》由毛姆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其中展现了复杂伦理问题。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瓦尔特和凯蒂的伦理选择进行解读,两人在一次次伦理困境中作出的伦理选择改变了各自的命运。《面纱》中瓦尔特和凯蒂的伦理选择点燃了读者心中的伦理之辩,也为人们今后的伦理选择带去启发。   关键词:《面纱》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爱  《面纱》讲述了一对英国夫妇在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情感经历。凯蒂容貌俏丽,但是在
内容摘要:19世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立提倡美国文学要摆脱对欧洲文学的模仿学习。他曾经当过水手,深刻体验过社会底层的民间生活,广泛接触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他在作品中大量融入歌谣、传说、边疆幽默等民间文化,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立创新树立了榜样,成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这些民间文化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梅尔维尔的创作说明了民间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学创作具
内容摘要: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发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各自特点,其内在原因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武侠电影 武术 价值取向 李连杰   中国
近些年来,语文科目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育者也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育者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而且教学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讨论。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1.强化道德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