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终生的事情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zh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比任何动物都需要学习。人生初始,从含混的发音到清晰的言语,从跌跌撞撞到健步如飞,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成为人的晋身阶梯,有多少知识就能获得多大发展空间。学习是一个人独立世间并获取人生利益的保证。这显然是学习的“功利目的”。
  然而,一些人还始终保持着功利之外的学习兴趣。
  一位在科研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酷爱书法,条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墙上挂满书法习作。他的夫人不止一次发牢骚,说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精力,也不可能练成书法家。朋友一笑,说就是喜欢写字,只要拿起毛笔就心态平和。我认识一位建筑学家,专业之外的最大兴趣是搜集各式武器资料和国内国际的战争史,聊起大小军事战例头头是道。这类爱好不可能“挣钱养家”,与市俗功利似乎完全扯不上边。但这无疑也是学习,而且很不错。
  还有更决绝的情况。近日读国徽设计者张仃之子、作家张朗朗的一篇文章,写他在“文革”中与遇罗克的一段交往。那时他们皆因“思想罪”被判死刑。遇罗克在1970年3月5日被执行枪决,张朗朗则劫后余生,先后成为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驻校作家、教师,现专职写作。张朗朗在文章中写遇罗克在狱中如何坚贞不屈,而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对遇罗克一些细节的描述。
  他们在狱中最初相遇时是1968年11月,离遇罗克遇难还有一年多时间,张朗朗发现遇罗克:“他把别人用来打发时间的聊天,当成一种学习、求知的手段。他常说,每个人对某种事物肯定‘门儿清’。他只关心自己在谈话中可以学到什么、积累些什么,只想找一切机会积累知识。”于是,他和遇罗克以及两个志趣相投的犯人订立了一个“合同”:每次休息时间,各自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题目,轮流讲给对方听。两个年轻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这种方式将对方的知识“化为己有”。
  张朗朗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给遇罗克讲的是“西方近现代美术简史”,而遇罗克给他讲的是“世界电影现状”。遇罗克讲得那么内行,术语与统计数字运用自如,让张朗朗以为他曾是一个电影资料工作者。随后才知道,是遇罗克刚从另一个狱友那里学来的,遇罗克通过讲解来复习这部分知识。这让张朗朗一下学到了复习功课的一招。张朗朗还写到,因遇罗克是重要的“思想犯”,需要经常写“思想汇报”,于是,他们又利用这个机会将收集到的纸片编写了一本《中国古典诗词集》。从屈原的《渔父》到谭嗣同的《绝命诗》,凡是能回忆得起来的诗词歌赋都一一尽录其中,几个月下来,竟有三四百首了。张朗朗这样回忆:“……他比我记忆力好,多一半是他背出来的。”当然,只要有机会阅读到政治书籍,遇罗克会更集中精力地钻研与批判。
  这段回忆令我感叹。我对遇罗克一直心存敬意。“四人帮”垮台后,他的沉冤得以昭雪,光明日报发表长文《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记述了他在极端残酷年代的不屈抗争。本世纪初我创作长篇小说《牺牲》时,将男主人公取名为“顾克”,就有向两位思想先驱(顾准和遇罗克)致敬之意。遇罗克至死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至死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在学习与思考,他是带着他头脑中那些宝贵的思想和知识走向刑场的,这种学习态度特别令人仰慕。
  据我所知,遇罗克一进监狱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将要赴死之人,学习是为了什么?或许,他还存着重获自由的一线希望,那么,他的这一切学习与思想在那有一线希望的将来可以成为“学以致用”的注释?或许更可能的是,学习与思想已成为遇罗克生命的必需,无疑比一般的学习兴趣更绝对。
  对于一些人,学习与思想是伴随终生的事情,学习与思想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面对死亡,每日不断地学习与思想,带给遇罗克坦然和勇气。
  (据《今晚报》柯云路/文)
其他文献
1943年7月初,蒋介石的爱将胡宗南已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此时,他接到蒋介石的密令,趁苏联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之机闪击延安,一举攻占陕甘宁边区。胡宗南受命后正在加紧战前部署,恰巧这时,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重庆回延安路过西安。于是胡宗南表面上对周恩来执弟子礼(胡宗南系黄埔军校一期生),提出宴请周恩来,背地里又向他的同僚和下属下命令:对周以师礼相待,多敬酒,最好把周灌醉。  胡宗南为了将周恩来灌醉,
期刊
张学良和汪精卫同是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个是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少帅;一个是“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民主革命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一个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赢得亿万民众的尊敬;一个则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遭到世人的唾骂。两个出身、经历、追求和信仰都不相同的人物,却因时运与机缘,演绎了一段恩怨与情仇。  “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
期刊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个年轻人一起赴苏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这对于蒋经国宛如晴天霹雳,但他转变得很快,马上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谴责:“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  自然,蒋经国的这一表态得到了苏共和在莫斯科的中共党人的充分肯定。1936年12月,蒋经国申请成为联
期刊
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稿书信来看,其所署名有毛泽东、毛石三、泽东、润之、润、杨子任等10余个。毛泽东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对这些名字的由来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探究,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所以对毛泽东倍加呵护。1898年毛泽东5岁,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到韶山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
期刊
他是伪满洲国高官的儿子。谁能想到,他竟是“潜伏”的红色特工……他就是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的儿子张梦实。  1940年,张梦实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并喜欢上了马列著作,不久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这个组织的成员大部分是伪满上层子弟,包括张景惠的侄子张绍维、伪满地方自治指导部部长于冲汉的儿子于静纯、溥仪的侄子宪东、溥仪侍卫少将处长佟济熙的儿子佟志杉等。  1943年,张梦实回国后被
期刊
有位90高龄的老太太,晚上看电视时突然就站起来,让旁边的子女大吃一惊,老人激动地说:就是他,没错,他是我的学生……  屏幕上是位30多岁的帅哥,正在滔滔主持着一个电视节目,而老人却向子女述说他是她30年前就要退休的前一年教过的孩子。老人是位幼儿园教师,40多年间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老人没有特异功能,但可能是她太热爱她的孩子们了,或者说她太执着于自己的幼教事业了,她竟然能记得
期刊
商景兰,字媚生,浙江会稽人,明、清间著名女诗人,明吏部尚书商周祚长女,明末小品文作家祁彪佳妻。著有《锦囊集》等,名篇有《悼亡》、《中秋泛舟》、《咏石榴花》等,风格深沉。在《于越贤像传赞》中被列为越中自古以来80名人之一,《越中杂识》亦有载。  商景兰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史籍中关于其婚前生活的记载很少,所以现在很难准确说出当时的情形。不过商周祚另有女名景徽、孙女名商采者,俱能诗,且广为时
期刊
在佛山警方今年涉毒专项打击行动查处的吸毒者中,90后渐成吸毒女性的主体  深圳一名嫩模深陷毒品犯罪,终因“以贩养吸”被捕。女性与毒品犯罪之间,往往纠缠一个“情”字。在佛山,一个为摆脱失恋痛苦主动寻找毒品,一个因参加男友的朋友聚会在醉酒后“被动”成瘾,两个90后女孩所遭遇的毒祸似乎都与“情”脱不了关系。她们仿佛是自觉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的意志和决断,把命运都交给了供养她们吸毒的人。在佛山警方今年“3+2
期刊
采访人物:格里,男,50岁,事业单位职工  两年前夜总会里留下隐患  我妻子芜霞比我小2岁。我们的父辈之间就有交情,两家算是世交吧。我们两家知根知底的,我和她年龄又相仿,所以成人后没有啥悬念地成了夫妻。  两年前的一天,一个私人老板因为找我帮忙协调成功了一件事,为了感谢,在宴请之后请我们一行人去了一家夜总会……  我这个人半辈子本分,很少去那种地方。那晚在夜总会,借着酒精的作用,我玩得很放松。后来
期刊
1949年,张澜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邀请,从上海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到京后,朱德和罗瑞卿马上相约去看望老师张澜。见到老师,两人向老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分别二三十年的师生一见面,极亲热,他俩像孩子一样,每人拉着老师的一只手,用南充话亲切地拉起家常。当时张澜很高兴,童心大发,骄傲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个就是我的杰作嘛!”说完三人相视哈哈大笑。然后,他们两人分别站在张澜两边照了第一张师生合影。  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