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梳理中国土地制度下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演变,探讨价值观的内涵,对当下土地改革中的中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做相关的评估,并从居住者、土地尺度、建设强度与空间结构四方面来对适合于中国的人居环境价值观做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价值观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values this sort of Chinese land system,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s,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reform in the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 and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occupants, land scale, construct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structure to fit to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 values. Related discussion.
Keywords: rural;residential environment; value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背景研究
1.1两种人居环境价值观——为了发展还是为了和谐?
这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观命题,中国的人居环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统一的稳定状态,而西方世界所崇尚的是人对自然规律、社会秩序的控制,它要求万物要“有序”。
1.2转变:追求和谐的价值观——追求发展的价值观
从追求“和谐”到追求“发展”,中国古代延至今日的观念转变使得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而矛盾也相应地发生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聚落的矛盾,过度的生产方式与土地承受能力的矛盾等等。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今天一直在使用西方人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价值观的困境
2.1失控的城市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失控过度的进程使得乡村越来越像城市,近似于失控的“千村一面”的城市化风貌不是合适的方向。解决方法的关键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找到一种适合乡村的风貌发展模式。
2.2文化观的失却
在经济增长的诉求面前,文化内涵逐渐示弱,农村人居环境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尺度。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建设开发面前,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建文化观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忽视当地文化的“新农村”开发模式忽视当地文化的景观语言
2.3 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
而今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居民能获得更舒适的生活与更高效的生产,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景观资源,重新梳理构建起如过去般自然宜人的乡村聚落,是人居环境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3、价值观的重塑
现在农村人居环境的确存在价值观的真空,在经济规律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合适的价值观。
3.1重建价值观的来源
以往人居环境的价值观都来源于西方,其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利用环境,对于将要大展旗鼓的乡村建设开发,我们更要诉求于传统人居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与不断扩张的经济增长需求诉求相抗衡。
3.2重建价值观的基础——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
目前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重于物质层面,对人居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是建立新價值观的基础。其一,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晶,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且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体现了多样的人居环境类型;其二,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3.3合适的人居环境价值观
3.3.1稳定的居住者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居住者对于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经济利益将不恰当的模式强加给土地,构建的是不适合的人居环境,而在这样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频繁改变居住地去追寻尽量多的利益,这样的结果则是人居环境丧失了生命力。
3.3.2稳定的归属权
归属权稳定,意味着土地的用途也会随着稳定下来,人可以与土地培养感情,长时间经营这份感情,当然收益也不会辜负这份感情。这种在我们国家长时间延续的价值观念,今日却被一些人遗忘,以至于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面前不知所措,人与土地关系紊乱。
3.3.3适当的空间尺度(Small)与时间尺度 ( Long Time)
空间尺度是否合适,要经受时间的考验。现在许多村落拥有几百年的聚落空间,这些聚落的空间尺度是经历长时间与自然、社会的磨合才形成的,所有的建设行为都应该在这样的空间尺度基础上展开。
时间尺度不是依照开发商的资本周转周期,而是根据使用者——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与土地本身——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来决定,这样,人不必因为生存环境的多变而缺乏安全感。
3.3.4适当的速度 (Slow )与强度(Low Cost)
开发强度不是开发商和领导干部之间的筹码,更不是谁能够拍脑袋决定下来的,要根据历史、文化、传统与环境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建设的速度与强度,建设的速度不能太快,要观察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并听取反馈,渐进地建设并不断地调整;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合适的强度,农村不适合建设高层建筑,不适合摆放大广场,过度城市化的东西永远不能融入乡村。
3.3.5自然的结构过程(Sustainable & Logical Development)
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一个传承传统的中国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幅乡村图景,乡村聚落的形制源远流长,和西方的城市可谓是相差甚远。这里说的自然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乡村的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契合,其二是乡村形成的过程是自然而然、顺应自然规律的。
4、价值观的实践
现状 1. 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开发商)
2. 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
3. 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自发)
4.1项目背景
对于某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目的是将其改建成融合度假住宿、娱乐休闲、特色购物的综合旅游地。
4.2不同价值观下的开发模式
整个项目最后采用的是一号方案,不失为一种开发商意志的胜利,带来的可能是商业的成功,当这也不妨碍我们利用这个项目来探讨不同价值观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
4.2.1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开发商)
基于商业盈利的目的,开发商希望尽量减少成本的投入与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故他们选择了现成的酒店经营模式在这块基地套用,所采用的建筑设计也与城市中的做法相一致。所以即使开发商要承担将居民迁出的费用,整个成本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回收并实现盈利。原来人与环境和谐的状态被打破了,表面的繁华背后是只有收益没有质量的发展。
4.2.2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
同样是谋求经济发展,政府作为一个公众利益的代表,其价值观包含了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首先,要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政府采用的典型手段就是提供资金进行房屋的建设,同时考虑到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增长及吸引投资等,也会用相当容量的旅游服务设施在村落内铺开。这样导致了村庄聚落的扩张,整个人居环境内人活动的区域扩大,平衡同样被打破。
4.2.3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自发)
相对于前两种发展模式,第三种模式以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为目的。摆脱单一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后,建筑行为的目的是维持人和自然、人和制度的和谐关系,传统的人居环境价值观得以用来指导建筑的设计建造,建筑行为不再是大拆大建,更多的是精雕细琢,保持聚落与自然环境稳定契合的同时,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
4.3适合的价值观
以上三种价值观主导下的开发模式侧重都各有不同,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研究对项目的操作有一些启示。首先,应该关注人的因素,物质上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精神上传承过去的价值观念;第二,关注自然的因素,严格控制强度,注重保存和保育村落及其周边山水原真性;第三,適度的资本收益,经济这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5、结论
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是把城市的发展模式照搬到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是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农民。所谓合适的价值观不是照搬过去社会形态下的价值观,事实上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的。上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有几点是可以有所启发的:
稳定的居住者与稳定的归属权
适当的空间尺度(Small)与时间尺度 (Long Time)
适当的速度 (Slow ) 与强度(Low Cost)
自然的结构过程(Sustainable & Logic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 王兴平.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1(5): 55-56.
[2] 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32(10): 48-49.
[3]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43-57.
[4]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 34-38.
[5] 熊明.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J].建筑学报,2000(11):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价值观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values this sort of Chinese land system,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s,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reform in the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 and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occupants, land scale, construct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structure to fit to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 values. Related discussion.
Keywords: rural;residential environment; value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背景研究
1.1两种人居环境价值观——为了发展还是为了和谐?
这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观命题,中国的人居环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统一的稳定状态,而西方世界所崇尚的是人对自然规律、社会秩序的控制,它要求万物要“有序”。
1.2转变:追求和谐的价值观——追求发展的价值观
从追求“和谐”到追求“发展”,中国古代延至今日的观念转变使得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而矛盾也相应地发生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聚落的矛盾,过度的生产方式与土地承受能力的矛盾等等。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今天一直在使用西方人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价值观的困境
2.1失控的城市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失控过度的进程使得乡村越来越像城市,近似于失控的“千村一面”的城市化风貌不是合适的方向。解决方法的关键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找到一种适合乡村的风貌发展模式。
2.2文化观的失却
在经济增长的诉求面前,文化内涵逐渐示弱,农村人居环境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尺度。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建设开发面前,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建文化观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忽视当地文化的“新农村”开发模式忽视当地文化的景观语言
2.3 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
而今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居民能获得更舒适的生活与更高效的生产,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景观资源,重新梳理构建起如过去般自然宜人的乡村聚落,是人居环境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3、价值观的重塑
现在农村人居环境的确存在价值观的真空,在经济规律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合适的价值观。
3.1重建价值观的来源
以往人居环境的价值观都来源于西方,其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利用环境,对于将要大展旗鼓的乡村建设开发,我们更要诉求于传统人居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与不断扩张的经济增长需求诉求相抗衡。
3.2重建价值观的基础——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
目前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重于物质层面,对人居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是建立新價值观的基础。其一,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晶,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且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体现了多样的人居环境类型;其二,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3.3合适的人居环境价值观
3.3.1稳定的居住者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居住者对于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经济利益将不恰当的模式强加给土地,构建的是不适合的人居环境,而在这样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频繁改变居住地去追寻尽量多的利益,这样的结果则是人居环境丧失了生命力。
3.3.2稳定的归属权
归属权稳定,意味着土地的用途也会随着稳定下来,人可以与土地培养感情,长时间经营这份感情,当然收益也不会辜负这份感情。这种在我们国家长时间延续的价值观念,今日却被一些人遗忘,以至于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面前不知所措,人与土地关系紊乱。
3.3.3适当的空间尺度(Small)与时间尺度 ( Long Time)
空间尺度是否合适,要经受时间的考验。现在许多村落拥有几百年的聚落空间,这些聚落的空间尺度是经历长时间与自然、社会的磨合才形成的,所有的建设行为都应该在这样的空间尺度基础上展开。
时间尺度不是依照开发商的资本周转周期,而是根据使用者——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与土地本身——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来决定,这样,人不必因为生存环境的多变而缺乏安全感。
3.3.4适当的速度 (Slow )与强度(Low Cost)
开发强度不是开发商和领导干部之间的筹码,更不是谁能够拍脑袋决定下来的,要根据历史、文化、传统与环境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建设的速度与强度,建设的速度不能太快,要观察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并听取反馈,渐进地建设并不断地调整;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合适的强度,农村不适合建设高层建筑,不适合摆放大广场,过度城市化的东西永远不能融入乡村。
3.3.5自然的结构过程(Sustainable & Logical Development)
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一个传承传统的中国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幅乡村图景,乡村聚落的形制源远流长,和西方的城市可谓是相差甚远。这里说的自然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乡村的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契合,其二是乡村形成的过程是自然而然、顺应自然规律的。
4、价值观的实践
现状 1. 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开发商)
2. 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
3. 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自发)
4.1项目背景
对于某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目的是将其改建成融合度假住宿、娱乐休闲、特色购物的综合旅游地。
4.2不同价值观下的开发模式
整个项目最后采用的是一号方案,不失为一种开发商意志的胜利,带来的可能是商业的成功,当这也不妨碍我们利用这个项目来探讨不同价值观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
4.2.1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开发商)
基于商业盈利的目的,开发商希望尽量减少成本的投入与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故他们选择了现成的酒店经营模式在这块基地套用,所采用的建筑设计也与城市中的做法相一致。所以即使开发商要承担将居民迁出的费用,整个成本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回收并实现盈利。原来人与环境和谐的状态被打破了,表面的繁华背后是只有收益没有质量的发展。
4.2.2追求发展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
同样是谋求经济发展,政府作为一个公众利益的代表,其价值观包含了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首先,要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政府采用的典型手段就是提供资金进行房屋的建设,同时考虑到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增长及吸引投资等,也会用相当容量的旅游服务设施在村落内铺开。这样导致了村庄聚落的扩张,整个人居环境内人活动的区域扩大,平衡同样被打破。
4.2.3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主导模式(政府/自发)
相对于前两种发展模式,第三种模式以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为目的。摆脱单一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后,建筑行为的目的是维持人和自然、人和制度的和谐关系,传统的人居环境价值观得以用来指导建筑的设计建造,建筑行为不再是大拆大建,更多的是精雕细琢,保持聚落与自然环境稳定契合的同时,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
4.3适合的价值观
以上三种价值观主导下的开发模式侧重都各有不同,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研究对项目的操作有一些启示。首先,应该关注人的因素,物质上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精神上传承过去的价值观念;第二,关注自然的因素,严格控制强度,注重保存和保育村落及其周边山水原真性;第三,適度的资本收益,经济这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5、结论
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是把城市的发展模式照搬到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是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农民。所谓合适的价值观不是照搬过去社会形态下的价值观,事实上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的。上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有几点是可以有所启发的:
稳定的居住者与稳定的归属权
适当的空间尺度(Small)与时间尺度 (Long Time)
适当的速度 (Slow ) 与强度(Low Cost)
自然的结构过程(Sustainable & Logic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 王兴平.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1(5): 55-56.
[2] 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32(10): 48-49.
[3]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43-57.
[4]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 34-38.
[5] 熊明.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J].建筑学报,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