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贯穿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思考。而时下的情形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越俎代庖,甚至直接兜售结论,大唱“独角戏”,剥夺了学生“慎思”、“明辨”的权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荡然无存。笔者认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思维开始,让思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
  
  由于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不跳起来?’‘我为什么不过去帮他把火扑灭?’”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笔者用幻灯再现邱少云被火烧身时的情景,又播放战斗取得胜利的情景。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而“我”又无可奈何的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的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激发了思维的兴趣。
  
  二、设计新颖问题
  
  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老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诱导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注重诱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问题,挖掘出隐藏在深处的“源泉”。如教《两小儿辩日》,笔者让学生课前先查找资料,然后提问:“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感觉热些?”这一连串的问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他们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大量资料,再结合自己的实地观察,终于找到了奥秒所在——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大小的问题是由于太阳斜射和直射的关系……接着我又问:“孔子是一个大圣人,是一个学富五车、博学多才的人,他为什么‘不能决也’?”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那是因为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还是一个谜,所以孔子“不能决也”。笔者又补充一句,说:“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皆知,孔子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回答两个小孩的。”这样,学生理解了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自然锻炼了思维。
  2.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文中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就巧妙利用了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当讲到桂林山水的山像老人时,笔者指着插图问:“老人在干什么?”学生们浮想联翩,纷纷回答:“眺望着远处”、“在静静思考”……通过想象,既让学生领略了桂林山水的奇特,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次训练。
  
  三、鼓励学生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诗句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如教《争画》一课时,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主席吧!在他和杰出的诗人郭沫若、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之间曾发生过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争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提出:“他们为什么争画?这么伟大的人还要争一幅画吗?”这时,笔者再播放录音,启发学生认真听课文录音,自己寻找答案,在看书时发现疑难问题可以讨论。学生听了录音后,又问:他们在互相争夺的过程中,为什么都不生气?为什么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物归原主?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领悟了伟人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大大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他们在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也充分享受了思维跃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延伸思考空间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遇事好争论,喜欢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对某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有异议。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组织学生讨论,能调动思维和积极性,打开求异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结尾时,笔者略带伤感地问:“小女孩真可怜,在大年夜,她竟然被冻死了。如果是现在,她会死吗?我们有办法帮吗?如果是你处在这种环境下,你怎样做呢?”接着笔者又演示自制的漫画:卖火柴的小女孩睁着美丽的大眼睛,伸出双手,她头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谁能帮我?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扣人心弦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我让她和我一起过圣诞节,我还要教她读书。”有的学生说:“我把我的鞋子送给她穿,把我的棉衣送给她。”有的说:“我会把她全部的火柴买下来。”……学生想出一系列能帮助小女孩的办法,都想让小女孩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严格来说,学生们的意见并非什么发明创造,然而他能够开动脑筋,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包含着可贵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是在教师富有创新的提问中获得的,自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伽利略语)。寓思考于语文课堂教学,何乐而不为?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茶沟小学(273503)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王村小学(273503)
其他文献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20岁起漫游南起吴越、北迄齐赵的广阔天地。35岁时,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求取功名,过了10年穷困、潦倒、落魄、失意的生活,最后仅谋到了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从此战乱的时局把诗人卷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安史之乱中,安
期刊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这折戏由十九支曲子组成,深刻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前三支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的路上,触景生情,深为离别而悲伤。以下八支曲子具体写莺莺在筵席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怨。再六支曲子,描写莺莺对张生的关照、宽慰和嘱托。最后两支曲子,写两人分手后的依恋之情和离别之痛。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把莺莺的内心活动和
期刊
柳永是我国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开拓了慢词的领域,他的慢词成为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独的文学样式。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都市风情词的作家。《望海潮》就是他采用长调来展现繁华的都市生活和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词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期刊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浮夸之风未见其弱,要说“坚忍不拔”,必引越王勾践;论证“淡泊名利”,少不了李白放逐、陶潜归隐,且视角陈旧,语言雷同,令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这一人生的“豹尾”,叙述语言如同出自复印机一般没有个性。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李杜”文章,名人名
期刊
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6套考查到了熟语(含词语)。考查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有直接辨别正误式,这仍然是主打样式;还出现了替换比较式,如浙江卷;语段成语使用辨析式,如广东卷;填空选择式,如江西卷和天津卷。下面结合各地高考试题对各地采取的主要设错方式作具体分析。  一、搭配不当。熟语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形成了固定的搭配习惯。当这些熟语出现在其它语境中时,从字面上意思似乎符合,但其实却用错了。我们遇
期刊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
期刊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双方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番说辞,便让秦君撤军并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终,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郑国之危。烛之武的劝说之辞,仅125言,但内涵极其丰富,且述说曲折委婉。面面俱到,又句句在理,字字动情,从亡郑无益,说到秦晋的历史渊源,说到晋灭郑后必犯秦,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充分
期刊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母潜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有三次隐居的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归隐后的作品,只须把首尾四句整合起来,“幽意元断绝,此去随所偶。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从中你就可以捕获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今名平水江,源头在若
期刊
最近学校进行了考试,其中三年级语文有这样一道题: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物名称,组成成语:  九()一毛叶公好()  如()得水()急跳墙  亡()补牢守株待()  如()添翼()毛蒜皮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只有“亡羊补牢”学生学过,“叶公好龙”和“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笔者给学生讲过,有个别学生能做出,其他五条只有阅读范围广的学生能填出一二,大多数学生是一片空白。有没有实用而便捷的方法帮助
期刊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后唐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仕蜀,官至翰林学士。我国古代有不少表现离情别绪的作品,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这首词生动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了缠绵悱恻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