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以天与地之间为舞台,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个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在这个舞台上,建筑师谭天放先生一次次地演绎着的是经典,诠释着的是艺术和建筑生命力的概念。在他的意识里,建筑物,就如同人生从出生一步步成长到老年一样,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呵护,去关怀,去保养。
几十年来,谭先生不停地上路,不停地打造着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成功的平台。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游刃于天地之间的艺术,他的每一个作品更承载着他对建筑艺术纯真的感情。
建筑,游刃于天地之间
在谭天放先生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坐落在湾仔北区商业区的中环广场的顶楼,这是谭先生参与过的一处香港焦点式建筑。站在300多米的高处,居高临下,整个港岛北、维多利亚港及九龙全景尽收眼底,窗外的云似乎刚从身边飘过,云海茫茫,让人升腾起一种凌空脱世、总揽香港的感觉。突然间,天空飘起了雨,伴随着浅浅的雨声,在与谭先生的谈话中,笔者走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
谭天放先生的一生都在与建筑打交道,他是一个愿意为建筑奉献所有热情、奉献所有心血的人。每一次他都把建筑项目当做艺术品来精雕细琢,他把天与地之间的空间当做了他展现艺术的舞台,游刃于天地之间,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成为了一个建筑艺术工作者。
谭先生说:“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艺术和技术是共同体,是左右脑交替,又如同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他对建筑构想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房子是有生命力的,房子的生命力是超时空的,他说:“不管是在哪个时期,技术会跟我们较真,如果技术不过关,建筑物就会出问题。”虽然不能如艺术家那信手涂鸦般潇洒,但是依旧有艺术作品般美妙的感觉,他一直在用一种无比虔诚的心境打造着一个个建筑的梦想,一个“建筑物是有生命力”的概念支撑着他的这个梦想。
“人类,是万物之灵,与鸟筑的巢,蜜蜂盖的窝比较,人类建造的房屋楼宇肯定可以更长寿,更有生命力。”谭先生继续说,“建筑物,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会呼吸的,建筑物的眼睛会动,建筑物的心也是跳动的。建筑物就如同人一样,也需要休假、需要保养、需要保健,城市规划与楼宇设计,都要由不同的建筑工作者去完成,并不间断地进行楼宇护理,以延续其生命力。”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里,谭天放先生将建筑师比喻成了生命诞生的妇科医生,承建商是产科医生,而物业管理者则是这个生命从儿科开始的全科医生,待建筑物老化的时候,便成了老人科,当这个建筑物由原先的六十八层变成六十九层的时候,进入的是整容科。“一个建筑物,少不了各科医生,就如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导演、剧务、道具等必不可少一样。”谭先生说。
在2009年9月应邀到河北参加了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论坛暨第二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上,谭天放先生发表了一段极其精彩的演讲——《城市与生命力》,他说:“城市由一个个建筑群到小镇慢慢演变而来,是我们的前辈们世世代代艰苦经营下去的结果,这就是生命力的存在,我们只不过是时空里面很短的几十年中之持棒者,所以不能留下任何遗憾给子孙后代,城市的资产不能随便让它坏下去,我们的团队就是要全寿命的护理、经营下去,我们每一个时代都要主动出击,去强化,甚至带动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他从一个建筑物由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的法国商务参赞厅到五十年代时期的香港教育庭到今日的香港教育终审厅的改造过程中,看到了这个建筑物生命力得以改造延续的意义和价值。他最觉得遗憾的是故宫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存留至今,只是为了让世人瞻仰其“遗容”而已。他希望有一天故宫能够重生,在这个时代里,散发出灵气,重新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
“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建筑,带有时空性,能够让人从昨天看到今天想到未来。”将建筑物升格至建筑艺术品,需要的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改良,不断向前。在建筑行业里,谭天放先生一直有一份无限的向往,就是在商业因素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中,期待一份对建筑艺术纯真的感情出现。他的内心里,存留着一份神圣而艰难的使命,那就是不停的、不劳累的去创造、去追求不朽的生命、去保护好它、护理好它、去好好享受它。
谭天放先生给自己定下了做一个全方位的建筑师的目标,他说:“作为一个一个建筑师,要不停地上路,上路之后,要不停地打造一个个成功的有生命力的平台,去创作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建筑艺术品。”带着这个目标,谭天放先生行在路上……
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谭天放先生是一位建筑师,身上担着多个责任,既要代表建设方,又要代表设计方,还要担任裁判员。这个裁判要对群众负责,要对社会和谐发展负责。
谭天放先生介绍道:“我们的建筑建于天地之间,而人在其间,而且任何建筑物的选择都是人的选择,现在这个时代是该抓住人了,人能够参与吗?是否是认真地参与?这个参与的过程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争取共识?这些过程都是人参与的过程,而我们最终也是为人类服务。”诚然,一个建筑物无论是政府主导,抑或专家领衔,以及公众参与,都是以人作为中心,因此,谭天放先生引出了一句话,那就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具备的除了道德观还要有为人类服务的态度以及为人类追求和谐的发展环境的责任。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然而,工业革命也遗留下来了一大串的问题,这就是环境破坏的遗憾。在建筑过程中,谭天放先生更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更关注的是一种充满智慧,寻求和谐的建筑艺术品。他一直在寻找弥补环保遗憾的材料,当竹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出现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四季青翠,凌霜傲雪,竹的高节虚心,正直的性格和婆娑,常受人赞诵,劈竹成篾,编成石笼,内装石块,围在岸边用来防止河岸冲刷,巩固堤坝,修建水库,在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上被广泛使用。谭天放先生介绍说:“竹子因为属于草科植物,所以常被称为高达的‘草’,它有‘春风吹又生’的特点,竹能观赏、可药用和食用、饮用,竹内有纤维,可以制成布,做成衣,而且是建筑的好材料、亦可造纸,造活化炭,等等。”
曾有文记载:“竹子有一般木材所不及的优点,收缩量小,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很好的纹理抗压力和抗拉力,而且竹子具有经济性、灵活性、低技术、安全性、舒适性、耐用性、可持续性的特点。”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竹子耐久性和安全性好,竹子房屋用竹子来建造,并辅以其它材料,可增加房屋的寿命,竹,或娟秀文雅,或骨节劲奇,或竿紫古朴,能丰富房屋的造型。竹子的用途极其广泛。“竹子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树木的三倍,即同时释放三倍氧气,改变大气层之成份,”谭天放先生说,“保护地球母亲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目前,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员之一的谭天放先生正在为“竹藤•人居•环境”而忙碌着,正致力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竹藤事业的发展,进而达至减少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标。国际竹藤组织是独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当环境逐渐恶化,资源匮乏,为人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也因此被增添了一个新的责任。肩担这份责任,任重而道远。几千年前之谭国,之城廊,六千年前之浪漫,黄河之挣扎,之摆动,象征着我大中华之生命,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建筑物是横跨时空的,既实用,又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痕迹,同时还在不停地讲述着一个个的故事,“何不用二十一世纪科技去做标志,为后人省却将来辛苦考古的时间和精力。”谭先生说。他的心,已经完全交给了这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建筑物。
采访结束,笔者正欲起身离开时,才发现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透过玻璃,窗外的天空被雨清洗过后,显得更加清新明朗而透亮。而笔者的心,也如这雨后的天空一般,豁然开朗。
【人物简介】
谭天放先生,新鸿基地产(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鸿辉预制件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大学建筑系学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香港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2005年荣获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2009年获颁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荣获拔萃男书院体育馆、游泳池及宿舍大楼全年境内建筑大奖,北京新东安广场北京十大建筑奖,北京鲁班奖等多项大奖。
几十年来,谭先生不停地上路,不停地打造着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成功的平台。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游刃于天地之间的艺术,他的每一个作品更承载着他对建筑艺术纯真的感情。
建筑,游刃于天地之间
在谭天放先生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坐落在湾仔北区商业区的中环广场的顶楼,这是谭先生参与过的一处香港焦点式建筑。站在300多米的高处,居高临下,整个港岛北、维多利亚港及九龙全景尽收眼底,窗外的云似乎刚从身边飘过,云海茫茫,让人升腾起一种凌空脱世、总揽香港的感觉。突然间,天空飘起了雨,伴随着浅浅的雨声,在与谭先生的谈话中,笔者走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
谭天放先生的一生都在与建筑打交道,他是一个愿意为建筑奉献所有热情、奉献所有心血的人。每一次他都把建筑项目当做艺术品来精雕细琢,他把天与地之间的空间当做了他展现艺术的舞台,游刃于天地之间,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成为了一个建筑艺术工作者。
谭先生说:“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艺术和技术是共同体,是左右脑交替,又如同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他对建筑构想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房子是有生命力的,房子的生命力是超时空的,他说:“不管是在哪个时期,技术会跟我们较真,如果技术不过关,建筑物就会出问题。”虽然不能如艺术家那信手涂鸦般潇洒,但是依旧有艺术作品般美妙的感觉,他一直在用一种无比虔诚的心境打造着一个个建筑的梦想,一个“建筑物是有生命力”的概念支撑着他的这个梦想。
“人类,是万物之灵,与鸟筑的巢,蜜蜂盖的窝比较,人类建造的房屋楼宇肯定可以更长寿,更有生命力。”谭先生继续说,“建筑物,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会呼吸的,建筑物的眼睛会动,建筑物的心也是跳动的。建筑物就如同人一样,也需要休假、需要保养、需要保健,城市规划与楼宇设计,都要由不同的建筑工作者去完成,并不间断地进行楼宇护理,以延续其生命力。”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里,谭天放先生将建筑师比喻成了生命诞生的妇科医生,承建商是产科医生,而物业管理者则是这个生命从儿科开始的全科医生,待建筑物老化的时候,便成了老人科,当这个建筑物由原先的六十八层变成六十九层的时候,进入的是整容科。“一个建筑物,少不了各科医生,就如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导演、剧务、道具等必不可少一样。”谭先生说。
在2009年9月应邀到河北参加了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论坛暨第二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上,谭天放先生发表了一段极其精彩的演讲——《城市与生命力》,他说:“城市由一个个建筑群到小镇慢慢演变而来,是我们的前辈们世世代代艰苦经营下去的结果,这就是生命力的存在,我们只不过是时空里面很短的几十年中之持棒者,所以不能留下任何遗憾给子孙后代,城市的资产不能随便让它坏下去,我们的团队就是要全寿命的护理、经营下去,我们每一个时代都要主动出击,去强化,甚至带动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他从一个建筑物由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的法国商务参赞厅到五十年代时期的香港教育庭到今日的香港教育终审厅的改造过程中,看到了这个建筑物生命力得以改造延续的意义和价值。他最觉得遗憾的是故宫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存留至今,只是为了让世人瞻仰其“遗容”而已。他希望有一天故宫能够重生,在这个时代里,散发出灵气,重新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
“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建筑,带有时空性,能够让人从昨天看到今天想到未来。”将建筑物升格至建筑艺术品,需要的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改良,不断向前。在建筑行业里,谭天放先生一直有一份无限的向往,就是在商业因素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中,期待一份对建筑艺术纯真的感情出现。他的内心里,存留着一份神圣而艰难的使命,那就是不停的、不劳累的去创造、去追求不朽的生命、去保护好它、护理好它、去好好享受它。
谭天放先生给自己定下了做一个全方位的建筑师的目标,他说:“作为一个一个建筑师,要不停地上路,上路之后,要不停地打造一个个成功的有生命力的平台,去创作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建筑艺术品。”带着这个目标,谭天放先生行在路上……
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谭天放先生是一位建筑师,身上担着多个责任,既要代表建设方,又要代表设计方,还要担任裁判员。这个裁判要对群众负责,要对社会和谐发展负责。
谭天放先生介绍道:“我们的建筑建于天地之间,而人在其间,而且任何建筑物的选择都是人的选择,现在这个时代是该抓住人了,人能够参与吗?是否是认真地参与?这个参与的过程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争取共识?这些过程都是人参与的过程,而我们最终也是为人类服务。”诚然,一个建筑物无论是政府主导,抑或专家领衔,以及公众参与,都是以人作为中心,因此,谭天放先生引出了一句话,那就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具备的除了道德观还要有为人类服务的态度以及为人类追求和谐的发展环境的责任。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然而,工业革命也遗留下来了一大串的问题,这就是环境破坏的遗憾。在建筑过程中,谭天放先生更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更关注的是一种充满智慧,寻求和谐的建筑艺术品。他一直在寻找弥补环保遗憾的材料,当竹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出现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四季青翠,凌霜傲雪,竹的高节虚心,正直的性格和婆娑,常受人赞诵,劈竹成篾,编成石笼,内装石块,围在岸边用来防止河岸冲刷,巩固堤坝,修建水库,在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上被广泛使用。谭天放先生介绍说:“竹子因为属于草科植物,所以常被称为高达的‘草’,它有‘春风吹又生’的特点,竹能观赏、可药用和食用、饮用,竹内有纤维,可以制成布,做成衣,而且是建筑的好材料、亦可造纸,造活化炭,等等。”
曾有文记载:“竹子有一般木材所不及的优点,收缩量小,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很好的纹理抗压力和抗拉力,而且竹子具有经济性、灵活性、低技术、安全性、舒适性、耐用性、可持续性的特点。”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竹子耐久性和安全性好,竹子房屋用竹子来建造,并辅以其它材料,可增加房屋的寿命,竹,或娟秀文雅,或骨节劲奇,或竿紫古朴,能丰富房屋的造型。竹子的用途极其广泛。“竹子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树木的三倍,即同时释放三倍氧气,改变大气层之成份,”谭天放先生说,“保护地球母亲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目前,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员之一的谭天放先生正在为“竹藤•人居•环境”而忙碌着,正致力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竹藤事业的发展,进而达至减少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标。国际竹藤组织是独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当环境逐渐恶化,资源匮乏,为人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也因此被增添了一个新的责任。肩担这份责任,任重而道远。几千年前之谭国,之城廊,六千年前之浪漫,黄河之挣扎,之摆动,象征着我大中华之生命,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建筑物是横跨时空的,既实用,又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痕迹,同时还在不停地讲述着一个个的故事,“何不用二十一世纪科技去做标志,为后人省却将来辛苦考古的时间和精力。”谭先生说。他的心,已经完全交给了这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建筑物。
采访结束,笔者正欲起身离开时,才发现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透过玻璃,窗外的天空被雨清洗过后,显得更加清新明朗而透亮。而笔者的心,也如这雨后的天空一般,豁然开朗。
【人物简介】
谭天放先生,新鸿基地产(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鸿辉预制件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大学建筑系学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香港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2005年荣获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2009年获颁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荣获拔萃男书院体育馆、游泳池及宿舍大楼全年境内建筑大奖,北京新东安广场北京十大建筑奖,北京鲁班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