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校长的教育情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i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家水
  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等荣誉。曾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其中13篇获全国一等奖。
  
  编者按:
  顶多扫扫垃圾、剪剪草坪、发发宣传单就可以完事的绿色教育,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简称东实小学)实行起来却“小题大做”:学校购买太阳能、风能设备,自己发电,净化雨水,厨余垃圾发酵积肥。这样大动干戈的绿色教育,值吗?
  培养学生什么习惯,恐怕哪个小学的校长和班主任心里都有谱,但哪个学生习惯养成到哪一步了,谁能心里有数?为什么东实小学的校长游家水和教师们了如指掌?
  “无论别人比不比分数,教师自己没有理由不教好学生。”这是不是苛责?“我不会一味责备班主任,因为没有哪一位教师不想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为什么又如此开通?这位从普通教师岗位走来的草根校长,答案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教师充分发展。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
  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近3年来,300多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学生受到各级表彰共800多人次。
  
  真实德育:亲身体验远比说教管用得多
  《中国教师》:游校长,您好!有些学校搞绿色教育,顶多让学生扫扫垃圾、剪剪草坪、发发宣传单,东山实小却在硬件投入上花费很多,这是不是“小题大做”?从效果看,这么做值吗?
  游家水:“大做”先不论,但绿色教育却不是“小题”。我校的绿色教育不是仅限于扫垃圾、剪草坪等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绿色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它涉及“五R”内容: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从内容广度来说,这不算“小题”;从当今建设低碳节约型社会的意义来讲,这也不是“小题”。
  要说“大做”,我校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对绿色教育都投入了很多。我们专门编写了《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的校本教材,购建了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现在学生实验室、有线广播、校园路灯照明的用电都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学校的环保设备的总投入是六七万元,仅这套发电设备就花了3万多元。
  如果仅为了了解环保知识,这种“大做”没什么必要,我们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一趟工厂,参观一下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为什么非要这样费劲、费钱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识,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通过一两次参观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他们耳闻目睹、置身其中,对绿色环境有个真实的概念。绿色教育如果脱离亲身体验,那只是空谈;如果脱离环境熏陶,那只是说教。
  我们的厨余垃圾有机肥转化设备就放在食堂,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厨余垃圾通过电子发酵,8小时后转化成有机肥。教室的天台上还
  如果仅为了了解环保知识,这种“大做”没什么必要,我们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一趟工厂,参观一下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为什么非要这样费劲、费钱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识,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通过一两次参观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他们耳闻目睹、置身其中,对绿色环境有个真实的概念。绿色教育如果脱离亲身体验,那只是空谈;如果脱离环境熏陶,那只是说教。
  我们的厨余垃圾有机肥转化设备就放在食堂,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厨余垃圾通过电子发酵,8小时后转化成有机肥。教室的天台上还放置了堆肥箱,学校里所有的落叶、杂草等绿化垃圾可以制成有机肥来种花。
  我们还购买和建造了雨水收集设备、污水净化设备。通过透明的净化装置,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污浊的雨水怎么被收集起来,再经过怎样的筛洗、沉淀、过滤,变成了净化水被循环利用。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身处节能减排的环境之中,都自觉形成了节能环保的好习惯,还用担心他不随手关灯、关水吗?
  投入这么多,我们当然关注效果。拿垃圾分类来说,像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危机,借广州市一位政协委员的话来说:“广州的垃圾增量比GDP的增长还快!”为此,市政府推行4种生活垃圾分类(分为纸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已经10年了,但效果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我校,按类别投放垃圾是学生每天在教室就做的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经过分类处理,原来每天七八车(小推车)的垃圾量,现在只有1/5需要运走,实现了“大部分垃圾不出校门”。这说明:一方面,亲身体验远比说教管用得多;另一方面,想让成人改变生活习惯恐怕很难,但从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入手,效果就大不一样,小孩子都能做到的事,大人们还好意思做不到吗?“用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用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用一个社区带动一座城市”是绿色教育更深远的意义所在。前不久,广州市的“垃圾分类现场会”在我们五羊新城社区召开,在我校也设了分会场,小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给了参会代表们很大震动。
  如果用绿色教育做“面子工程”,它就一钱也不值。但是,如果它把学生引向了绿色文明生活之路,并通过学生把“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带入了家庭和社区,那么,我们六七万的“这一单投入”是否“物超所值”呢?德育算效果账,关键在于德育工作要做得“真”、做得“实”。
  《中国教师》:德育工作怎样做才能求“真”务“实”?
  游家水:德育的实效来自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习惯。例如,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接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关爱,却不太懂得珍惜与回报。对此,我校结合传统文化、重大社会事件等,开展了爱心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结合教师节开展“献给老师的歌”主题活动;结合六年级毕业典礼开展“感恩东实,情牵母校”主题活动;结合公益活动开展“灾难无情,东实有情”“情牵玉树,大爱无疆”“扶贫济困,共建和谐”捐款活动和“同在蓝天下,共享书香情”捐书活动;结合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感恩思源”主题活动;结合联欢新年开展“我给祖国拜大年”活动。每年母亲节我校都开展“感恩母亲”活动。今年我们举行了“我对妈妈说”主题班会,学生们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呵护和良苦用心。这些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
  《中国教师》:这让我想起最近的一条新闻,某中学让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行跪拜礼表达感恩之情,您认为感恩教育的这种仪式是可取的吗?
  游家水: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自觉的,感恩教育才能有效。所以是否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就是关键。中学是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学生个性往往比较强,他们能否接受这种形式,发自内心地跪下去感恩,这不好说。换了小学生来用这个仪式表达情感或许容易一些,不过也必须在亲子互动的良好氛围下才可能让学生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
  德育中的体验不能“失真”,这样学生在品行上才能主动发展。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从一位家长那里得知,四川省绵阳县有2名教师和6名学生在该家长所在的医院接受救治,其中有一名教师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刻将学生推出险境而自己负伤的。我校立即组织了家长和学生去看望他们,并听他们讲述汶川的感人故事,在场的家长和学生没有不落泪的。负伤的还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在地震和医院中都表现得很坚强,我们的学生和他在一起真是情同手足,等这个孩子康复回去了还在和他保持联系。像这样面对面的交往其实是难得的爱心真实体验,它不同于电视画面,不同于说教,它足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心底播下爱的种子,在享受来自身边关爱的同时,不忘记用自己的温情回报社会、家庭与他人。这从我们三轮捐款的数量就能说明一二:第一轮是在刚听到地震消息后,全校捐了1万多元;第二轮是在广州市政府、红十字会的广泛宣传号召之后,全校捐了3万元;第三轮就是在与英雄的汶川师生面对面之后,全校共捐了8万元。后来,这个“心系灾区小伙伴”的慈善公益活动受到表彰,我校也被广东省慈善总会授予“‘爱心小天使’公益活动先进学校”称号。
  学生主动发展:习惯逐级养成,评价多元强化
  《中国教师》:很多小学校长讲培养学生习惯都是在学业发展方面,您刚才提到培养习惯却是在德育上,为什么?
  游家水:习惯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成果。东实小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树立主动意识,使各项潜能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习惯培养不仅体现在学业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之中;不仅体现在课堂,而且体现在校内生活的时时、事事、处处;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之中,而且体现在家庭和社会教育要求之中。
  《中国教师》:东实小学主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
  游家水:习惯培养具有发展性,所以习惯标准既不是人人统一的,又不是长期固定的。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习惯培养目标是不同的。2003年,东实小学由两所社区学校合并而成,我调入这个学校当校长。学校的学生大约有1/3来自水上渔村,对比我原来所在的湖北的实验小学来说,生源条件算很一般,所以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十大行为习惯”:说了就要做;耐心听别人讲话;按规则行动;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天天锻炼身体;节约每一分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及时表达谢意或歉意;做事有计划;干干净净地迎接每一天。
  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2006年根据调研,我们就把各方面习惯标准进行系统分类,并提升为“五自行为习惯”,即“自我教育习惯、自我学习习惯、生活自理习惯、自我调控习惯、自我评价习惯”。
  《中国教师》:提高了习惯养成标准,您以什么判断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呢?
  游家水:习惯的直接表现是行为,我们以“行为表现”为抓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生习惯养成评价:低年段重基本、求扎实;中年段重提高、顾两头;高年段重创造、促发展。例如,“五自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有3个层次。第一,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如“10个行为好习惯”“学生一日常规”“学生上课常规”等。第二,发展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延伸到社会、家庭的习惯养成,如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要求。第三,个性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根据个体的特点及家庭背景,发展学生的优势特长,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人格。分层要求是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提出的,目的是保护学生可贵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健康发展,也让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有确切的掌握。
  《中国教师》:什么是个性化行为习惯?
  游家水:对小学生来讲,这是习惯养成的较高层次。比如,周密思维的习惯,这不是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能达到的层次,有些学生达到后,确实能带动自己的学业快速进步,还会体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因此,我们在评价时不是一刀切、简单化,而是有所变通,评价主体多方参与。例如,“七个1分钟”常规习惯的评价,一方面,我们依托课题“小学生自主意识与主动发展能力培养研究”来进行理论总结,另一方面,我们实行了多元评价,班主任组织和监督,学生先自己落实并自评,家长、同学、学生干部、教师还要进行再评。在学生习惯养成、实现自觉发展的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也获得了专业上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办学的另一个目标。
  教师充分发展:当双脚在奔跑时还觉得鞋的存在吗
  《中国教师》:现实中,常有一些青年教师抱怨,教师的成长只能排着队,等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些老教师也有抱怨,教这么多年了,有什么可反思的。您是怎么兼顾全体教师的成长需要,让青年教师有空间,让老教师不倦怠,实现“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发展”的?
  游家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确实有不同的专业发展诉求。为了给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我们启动了“导师制”,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拜师和带徒双向合同书。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传“爱心施教,为人师表”的作风,导“终身从教,严谨治学”的思想,带“潜心施教,智慧育人”的业务。“导师制”使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互补的共同体,让青年教师沿着“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轨道发展。
  在我看来,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各有所长,谁也不输给谁。老教师从青年教师那里学到了新鲜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也获得了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自然愿意拿出宝贵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徒弟受益。我们利用完备的校园网络,让新老教师开展主题探讨、视频案例研究、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模拟演练、互动式论坛等多种网上研修活动,引导所有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像这样的“对话—引领”机制和互补学习机制,有效地消除了教师群体发展中的“婆媳现象”,也能较好地遏制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近3年来,我校教师获市级以上优秀课例、优秀课件奖的有30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有207项,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学生有768人次在区级以上演唱、舞蹈、演奏、书法、绘画艺术比赛中获奖。
  《中国教师》:现在,教师有压力:教得好坏都看学生的分数,尤其当本班成绩被拿去和其他班成绩相比时,感觉压力就更大了。您认为校长和教师该怎样看待分数?
  游家水:教师教得好坏,应该全面而辩证地看。作为校长,我主要看“家常课”的质量。所以,每个教师的“家常课”我都听,一个学期大约听五六十节。有好课我就推荐给大家听。
  就教师而言,公开课的好坏并不完全代表其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高质量的“家常课”教学。按每天5节课计算,小学6年约有5 400节课,其中公开课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提高“家常课”教学质量,意味着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每一堂课,意味着教师要让学生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稳步、扎实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每一节常态课的教学,努力寻求常态下的精彩。
  有分数自然就有内容可比;但无论别人比不比分数,教师自己没有理由不教好学生。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的一所实验小学教数学。当时家长认为刚毕业的男教师肯定教不好,纷纷要求给孩子换班。我劝那些家长:“先别急着换班,如果您孩子读到期中,认为我教得不好,孩子可以走。”结果期中考试没有80分以下的孩子,都不走了。
  家长可能只凭分数来判断教师教得好坏,但做教师的应该清楚:教师教得好其实就是让学生学得好。要让学生跟着你学,你就必须要让学生喜欢你,还要适当敬畏你,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我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儿童化,比如将枯燥的计算方法编成了歌谣,朗朗上口,学生有了兴趣就没有负担了。我布置作业不是要求必须完成,应用题、计算题、图形变换题,学生喜欢做哪样就做哪样,喜欢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有的学生做10道题都不算什么,而有的学生做2道就是负担了。这样一来,学生各种题型都做,还尽可能多做。因为第二天有黑板展示,谁都愿意多展示一些,没有哪一个学生一开始就是甘居落后的。学生喜欢这一科了,也就喜欢这一科的教师了。
  我当了校长以后曾和教师们讲,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吃饭的胃口,如果把学生的胃口弄伤,那还怎么指望学生主动学呢?一个教师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他想让学生考不好都难。
  《中国教师》:对比您的经历,现在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什么影响?
  游家水:要说竞争压力,哪个时代都不小。我是从民办教师干起,县里民办教师竞争上岗,年年考试,民办教师每年都有被淘汰的可能。我5年考了5次,年年都过了关。盼到1981年公办学校缺教师,共有39个位子,我们民办教师8 000个人去考。很幸运,那年我考上了。
  有竞争压力不是坏事,如果没有竞争压力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我校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和教学比武制度,为的就是给教师一些压力,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教师通过4条路成才:论文评选、课堂教学评优、师徒报告会、课题组研究成果汇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论文或总结、2篇教学案例、4篇教学叙事或反思,让教师在比拼和反思中成长与成功。
  我用自己的经历也在提醒着教师,即便是养家糊口,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职业,许多想当教师的人都没有进来;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又不单单是养家糊口的简单工作,我们要拿这个职业当事业来做,要对学生付出爱心。
  《中国教师》:对师德发展来说,这一代教师没有您那个时代的经历,您怎么让他们感同身受地奉献自己呢?
  游家水:这确实需要花更大精力。教师不仅要会“教”,还要会“育”。“教”离不开智慧,“育”离不开心灵的参与。我们学校订了一个“三要十不”的师德标准,通过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督导员会议,让家长和社区对教师进行评议,满意率能够达到97%以上。东实小学刚成立时,学生外出择校的比例在30%以上,现在学生们都能选择这里读书,也说明我们教师的水平有了提高。
  其实,取得师德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可,并不是完全缘于各项制度和我的思想工作,而是需要教师的自我修炼,需要教师把自己整个人都奉献出来。我曾想让儿子当教师,但他坚决不干。因为他从小就看到我和他妈妈把工作带回家,没有时间陪他,他认为当教师的付出太多。从校长的角度,为促进师德发展,我能做的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和照顾,给他们一种和谐、愉快、向上的育人环境。
  我要求教师要做“四有教师”: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艺术。这个情感说的就是“爱生之情”。虽然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拿出为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心,没有拿出真情实感,那他就不要当教师。我对教师要求很严格,因为小学生自制力不强,需要教师格外尽心尽责,但我不会求全责备。比如,家长与班主任产生矛盾,我不会一味责备班主任,因为没有哪一位教师不想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很可能由于没有阅历与方法。校长应该在教师感觉棘手的时候为教师“解围”,让家长建立信任感。碰到个别“著名学生”,天天课上捣乱、父母放任不管,这也不能全推给班主任,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校长一定要出手。我平时不愿多参加社会活动,放了学,我会专门抽出时间找这样的学生谈一谈,与家长探讨一下如何改进孩子的行为习惯。
  《中国教师》:从民办教师变成公办教师、特级教师、再到校长的经历来看,您认为促进您专业不断成长的因素是什么?
  游家水:我没有读过全日制大学,先天不足,但正是这个不足促使我去读书,不断写反思、研究教学、发表文章。正如叶澜老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3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时,发表的文章已经有100多篇。尽管当时0.3‰的评聘比例很低,但我还是因此而破格评上了。
  当然,我赶上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启动时期,自己也年轻,正是精力最好的时候。那时我准是每月至少写1篇文章发表,到每年除夕的时候拿出来,总结一下自己一年的收获,比较一下自己每一年的进步。我当时没有想到那些文章以后评特级教师会有用,所以,现在我常常关注教师们平时是否有积累。
  《中国教师》:您那时写文章可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但您现在让教师们每月定量写反思是有意而为。况且,教师们还要给学生评价、做家校联系工作,工作压力这样大的情况下,他们会不会觉得这是沉重的负担呢?如果成了负担,不成了“有心栽花花不发”了吗?
  游家水:不错,教师发展是靠教师的内动力,但也要一定的外在机制的约束,也要外力的推动。我写那么多反思也不是全凭自觉,因为论文评选是当时教育局的例行常规。我有时也会偷懒,但身处教育改革你超我赶的氛围,自己不知不觉又会重新振奋起来。每个教师都不想当落后的教师,但懒惰是人的天性。教师的发展,关键在于合适的外在机制能让教师动起来,产生内驱力。就像当双脚在奔跑时,人还觉得鞋的存在吗?
  
  (责任编辑:李德刚)
其他文献
蒋莉,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曾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赴美国留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任杭州市胜利小学校长,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蒋莉:确实,近年来屡有教师违反师德的恶性现象见诸报端。古人云,“其身正,不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演绎的教学系列活动。由于授课教师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情感体验不同,所以教学的结构、风格、方法和策略等存在差异。“同课异构”能使授课教师在对比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差异,并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同课异构”能让听课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课堂教学,进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旨在表达笔者对
每个人都是由父母领着从家庭走向社会,再迈入更广阔的人生世界的。然而,不同的家庭,决定了我们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不同的领路人,决定了我们通往不同的人生道路。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从家庭视角来阐释社会结构再生产,细致描述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为他们创造不同的人生机会。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可以说再现了美国版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从理论上解释了美国社会的“寒门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这个问题已讨论了20多年。有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给一线教学以导向,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倡导以生为本、回归教育本真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本身,却引发出新的思考。  一、一个美好的愿望:上好一堂课  我们通常认为,学习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课要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展开个性化教学,丰富古典诗词课堂,让学生从怕诗词到爱诗词,真正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要做到心中有“我”  这里的“我”,即每一位身处诗词课堂的一线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及对诗词的理解必然受自身经验影响。一位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只
《中国教师》:最近有一些中小学生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自杀。比如,前一段山东有一个14岁的女孩因为不愿意剪头发而跳楼。请问您对这些这类事件怎么看?  李红延:第一,这些是很悲剧的事情。无论对于教师、家长还是社会来说,这些事情都很让人痛心。第二,这件事情是个案,不能过分地渲染,好像学生自杀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样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第三,我们要去考察这些出问题的孩子的成长背景。孩子出了问题,不管是大事小事,教
一、从U-S合作走向U-R合作  近年来,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的实践逐步升温,究其背后动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在新课改的推进中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并无现实经验或者直接理论做支持借鉴,因此学校和地方教育局希望请大学来给予支持和指导。二是大学自身功能转型的需求。目前大学除却教学、研究的职能之外,其社会服务功能越发彰显,特别是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下,教育学科等这
编者按:阳春四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三届学术文化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隆重举行。此届学术文化节以“传承?创新?笃行”为主题,内容丰富,品位高端,可谓一场学术文化的盛宴。本刊采撷其中一项学术文化活动——“锵锵三人行:学术?文化?创新”大家谈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何谓学术?  石中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学术,抑或真理,乃天下之公器,不是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学术有许多
一天中午,我正在伏案批阅作业,身后响起一个细细的声音:“老师,我写了篇随笔,您能给看看吗?”说话的是我的学生萱萱,她手里紧紧捏着几张纸,眼神里满是期待。“好啊,你先放这儿吧,我判完作业就看。”我接过那几张纸放在桌子一角。  “您看了以后能跟我说说您的感受吗?”她目光急切地盯着我又问。她的神态引起了我的好奇:她为什么那么急于让我读呢?这篇随笔究竟写了什么呢?萱萱是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性格比较孤僻,平时
《中国教师》: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蒋玉红:这个现象确实在这几年时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我个人认为,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上只是在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给大家敲响的警钟。有很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昏倒现象”的发生:体内能量缺少、天热中暑、长站久坐、体虚及患有疾病等。我们要透过“昏倒现象”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