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地理教学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家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为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谋求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今后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在环境、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进行。
  地理教学以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新时期的地理教学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贯穿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呢?
  
  一、联系家乡建设,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环保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家乡。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环境污染的考察到环境保护方案地提出,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例如,笔者在环境教学中,让学生对家乡河流水质进行研究并对污染源进行考察,再让他们提出保护水质的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家乡建设的关注。
  
  二、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强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短缺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了突出我国人口的压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形成有关于人口的忧患意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保护资源的重要意义。例如,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就是人口大国了,2000年统计的中全世界总共有23个国家。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份就多达9个。教师还可以通过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对比来反映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或者结合本地的人口和资源现状激发学生思考,以形成珍惜有限的资源、反对浪费的环保意识。
  
  三、突出人与地球协调共存的思想
  
  人与地球关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与地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与地球关系,重点研究人与地球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在人与地球关系协调问题中,人口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开发人与地球相互作用潜力、加快人与地球相互作用和改善人与地球相互作用结构在人地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人类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和继续发展。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发展援助、清洁水源、绿色贸易。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五、关注民生、民意、民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关注民生、了解民意、树立民主的观念,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新的内涵。
  在地理教学中,以人与地球的协调思想为主线,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研究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以致用。[e]
  (江苏省泗洪中学 223900)
  
其他文献
都说丑小鸭可怜,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她是幸福的,因为至少它还拥有双翼。——题记我是一只天鹅,一只断了翼的天鹅。打一出生时起,我的左翼便残缺不全。正因为如此,我从小便
数学情境是“问题解决”的载体,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架设的“桥梁”,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唤起自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使自己的情感移入所学内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的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数学新课程中每一节内容一般都分为定义、探究,归纳、总结、练习这几个步骤.经反复的教
例(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86页例2)如图1,⊙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有关梯形的问题往往条件比较分散,直接解答无从下手.如果另辟蹊径,以梯形的特征为切入点,巧添辅助线,把已知条件集中到三角形或特殊的四边形中,便可柳暗花明,妙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显重要。在数学课上,成功的课堂引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课堂引入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
据统计,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其命题特点是:(1)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安排、分值分布、难易程度上体现出稳中求新的特点, 以填空题、选择题、图表信息题等题型出现;(2)试题注重从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  (3)试题选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篇扣人心弦的序言,读者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观众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精彩的导入是分不开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师生双向的
数学填空题因其叙述简单、概念性强、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考查目标集中、形式灵活,且答案简短、明确、具体,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特点,使得测验信度较高,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以中考试卷中的填空题为例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学经验表明,“启发式”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教学原则。然而,究竟怎样理解和应用这一原则,目前在认识和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