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难处境,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已经濒临失传。如果失传,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活态传承,使其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介绍,探讨其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实现活态传承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给业界同仁带来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现状 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了多方关注,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和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与帮助。比如2011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层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制度。除了政府层面给予高度关注之外,地方机构也需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作用,比如文体局、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也都需要依托自身的功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作用。不仅如此,在保护的基础上,更需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使其可以通过全新的生命形式实现传承和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具体定义,即各类被群众、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表现、实践、知识、技能等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及非实体形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其涵盖非常丰富的门类。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具体定义,即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实物和场所,主要类别包含(1)口头文学和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3)传统医药、历法与技艺;(4)传统节庆、礼仪等民俗;(5)传统游艺和体育;(6)其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符合文物定义还同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积淀与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习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具备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保留各民族的民族特色。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基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逐渐趋于同化。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多样性,这样才能彰显出其整体水平。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发展,并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百花齐放;第二,对于现代文化发展起到借鉴意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具备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可以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元素,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实现创新;第三,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对于现代生活与工作能够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在一些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一个素材宝库。近年来在兴起的国潮与文创运动中,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来讲,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具体的法律,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整体形势并不理想。因此,就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形成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一)保护与传承的形式不“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当前新时期实现传承,就要注意形式上的“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局限在刻板的形式中,要以“活”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展现出生命力,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新时期取得发展。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呈现出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保护传承的形式不“活”。据实来讲,办展览、进博物馆等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形式,但这些形式只是从表现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保留,并没有让其真正“活”起来,没有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这样并不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活态传承。
(二)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脱节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切实关注到当前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不能脱离当前生活,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这些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中,实现传承和发展。比如民间社火,这是春节期间流行的民俗活动。以往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农村村社便会组织举办社火活动,其中融入了各种表演活动,如地方戏、秋千、杂耍、迎神赛会、鼓板、斗鸡等。不过,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讲,很多地区的民间社火都已经消失了,看电视、打牌、爬山等活动成了人们的主要选择。一些地区虽然还保留了民间社火,但是形式单调、内容无趣,没有和现代生活结合,很难吸引人们参与,从而发展愈发艰难。
(三)保护传承的渠道方法单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有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扩大覆盖面,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过,从当前实际来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很多时候还只停留在宣传层面,并没有构建起多样化的保护渠道,这样一来自然就导致其传承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是简单进行保护,更要实现活态的传承,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 (一)运用新颖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能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留,还需要以新颖多样的方式,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与人们形成交互,让人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唤起人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比如,可以运用VR技术,基于VR技术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用VR体验场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虚拟体验场景,让人们通过VR设备沉浸到场景之中形成体验。比如对于民间社火,也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起传统民间社火活动,以VR场景展示民间社火,让人们沉浸其中。不仅如此,还可以借助三维全息投影技术,与VR技术联合运用,将其在现实空间中再现出来,给人们创造动态的、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可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起来,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让其“活”起来。比如,可以打造秦腔人工智能机器人或是智能软件,人们可以与该智能机器人或是智能软件实现交互,让秦腔在智能环境中“活”起来。
(二)结合现代生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其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力量。第一,组织民间文化活动。不同地方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组织形式各异的民间活动。比如对于民间社火,其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背景下,就可以融入现代音乐、现代舞蹈、现代杂技等元素,对民间社火的内容实现创新。这样一来,依托内容的创新可以让民间社火的形式得到传承,重新“活”了过来;第二,开发现代民间活动。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开发现代化的民间活动。比如目前广场舞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广场舞的行列。因此,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元素开发广场舞,然后进行推广。
(三)构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还要在具体的形式上予以创新,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一,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现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发展较快,覆盖的用户超过十亿人。因此,可以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短视频、图文信息媒介等,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形成认识。比如对于秦腔,就可以拍摄秦腔短视频,依靠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播,让人们感受到秦腔的魅力;第二,展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活”态构建。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构建起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形式,从市场经济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过来。比如,以故宫为首的诸多大型博物馆已经开始推出文创产品,故宫淘宝店更是聚集了数百万粉丝关注。以文创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发商品,这样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不同形式得以传承发展,在不同的商品中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宝藏,需要在当前新时期实现活态传承。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接班人培育,要与现代生活结合,还要依托新媒体、文创等渠道拓宽覆盖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得到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郁新.浅谈非遗在保护中的发展——以支塘滚灯活态保护和传承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1):146.
[2]陈希.活态传承活在当下——浅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人文之友,2019(16):54-55.
[3]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01):15.
[4]崔家寶,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04):12-22.
(作者简介:王红丽,女,专科,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现状 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了多方关注,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和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与帮助。比如2011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层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制度。除了政府层面给予高度关注之外,地方机构也需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作用,比如文体局、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也都需要依托自身的功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作用。不仅如此,在保护的基础上,更需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使其可以通过全新的生命形式实现传承和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具体定义,即各类被群众、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表现、实践、知识、技能等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及非实体形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其涵盖非常丰富的门类。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具体定义,即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实物和场所,主要类别包含(1)口头文学和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3)传统医药、历法与技艺;(4)传统节庆、礼仪等民俗;(5)传统游艺和体育;(6)其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符合文物定义还同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积淀与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习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具备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保留各民族的民族特色。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基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逐渐趋于同化。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多样性,这样才能彰显出其整体水平。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发展,并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百花齐放;第二,对于现代文化发展起到借鉴意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具备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可以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元素,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实现创新;第三,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对于现代生活与工作能够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在一些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一个素材宝库。近年来在兴起的国潮与文创运动中,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来讲,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具体的法律,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整体形势并不理想。因此,就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形成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一)保护与传承的形式不“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当前新时期实现传承,就要注意形式上的“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局限在刻板的形式中,要以“活”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展现出生命力,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新时期取得发展。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呈现出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保护传承的形式不“活”。据实来讲,办展览、进博物馆等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形式,但这些形式只是从表现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保留,并没有让其真正“活”起来,没有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这样并不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活态传承。
(二)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脱节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切实关注到当前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不能脱离当前生活,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这些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中,实现传承和发展。比如民间社火,这是春节期间流行的民俗活动。以往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农村村社便会组织举办社火活动,其中融入了各种表演活动,如地方戏、秋千、杂耍、迎神赛会、鼓板、斗鸡等。不过,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讲,很多地区的民间社火都已经消失了,看电视、打牌、爬山等活动成了人们的主要选择。一些地区虽然还保留了民间社火,但是形式单调、内容无趣,没有和现代生活结合,很难吸引人们参与,从而发展愈发艰难。
(三)保护传承的渠道方法单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有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扩大覆盖面,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过,从当前实际来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很多时候还只停留在宣传层面,并没有构建起多样化的保护渠道,这样一来自然就导致其传承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是简单进行保护,更要实现活态的传承,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 (一)运用新颖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能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留,还需要以新颖多样的方式,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与人们形成交互,让人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唤起人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比如,可以运用VR技术,基于VR技术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用VR体验场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虚拟体验场景,让人们通过VR设备沉浸到场景之中形成体验。比如对于民间社火,也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起传统民间社火活动,以VR场景展示民间社火,让人们沉浸其中。不仅如此,还可以借助三维全息投影技术,与VR技术联合运用,将其在现实空间中再现出来,给人们创造动态的、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可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起来,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让其“活”起来。比如,可以打造秦腔人工智能机器人或是智能软件,人们可以与该智能机器人或是智能软件实现交互,让秦腔在智能环境中“活”起来。
(二)结合现代生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其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力量。第一,组织民间文化活动。不同地方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组织形式各异的民间活动。比如对于民间社火,其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背景下,就可以融入现代音乐、现代舞蹈、现代杂技等元素,对民间社火的内容实现创新。这样一来,依托内容的创新可以让民间社火的形式得到传承,重新“活”了过来;第二,开发现代民间活动。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开发现代化的民间活动。比如目前广场舞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广场舞的行列。因此,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元素开发广场舞,然后进行推广。
(三)构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还要在具体的形式上予以创新,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一,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现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发展较快,覆盖的用户超过十亿人。因此,可以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短视频、图文信息媒介等,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形成认识。比如对于秦腔,就可以拍摄秦腔短视频,依靠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播,让人们感受到秦腔的魅力;第二,展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活”态构建。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构建起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形式,从市场经济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过来。比如,以故宫为首的诸多大型博物馆已经开始推出文创产品,故宫淘宝店更是聚集了数百万粉丝关注。以文创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发商品,这样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不同形式得以传承发展,在不同的商品中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宝藏,需要在当前新时期实现活态传承。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接班人培育,要与现代生活结合,还要依托新媒体、文创等渠道拓宽覆盖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得到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郁新.浅谈非遗在保护中的发展——以支塘滚灯活态保护和传承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1):146.
[2]陈希.活态传承活在当下——浅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人文之友,2019(16):54-55.
[3]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01):15.
[4]崔家寶,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04):12-22.
(作者简介:王红丽,女,专科,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