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美国自鸣得意的原子弹讹诈战略宣告破产。
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在原子弹方面的突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更加猖獗。
该主义的创始人约瑟夫·麦卡锡,是美国参议员,他一贯玩弄造谣惑众的卑劣伎俩,以反共作为政治投机的主要手段。有一次,他在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人的集会上危言耸听地说,有205名共产党人已经渗入到国务院,后来在几次演说中,他又把这个数字削减为81名,57名等等。其实,这都是他无中生有的诽谤。
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政界很有市场,特工人员凭着猜忌、怀疑、影射、联想等罗织罪名,把许多美国人指控为“赤色”或“亲共”的危险分子、国际间谍等,在美国各地制造反共的气氛。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热衷于推行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他冥思苦想,精心策划编造了震惊世界的原子弹间谍案。这与其说是假戏真做,邀功请赏,倒不如说是打算发动一场反苏反共的政治宣传攻势,为在国内搜捕进步人士和打击所谓“共产主义势力”制造舆论。
罗森堡夫妇遇害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四处活动,翻阅了大量的秘密档案,终于物色到了所谓“原子弹间谍”——物理工程师罗森堡,控告他和妻子把原子弹的秘密提供给了苏联。
早在30年代,罗森堡的名字就列入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他在大学读书时,跟一个激进的学生组织联系密切,就业后又被人指控为“共产党”。联邦调查局还了解到他的妻子耶得尔在美国共产党要求参加竞选的呼吁书上签过名。
耶得尔的哥哥格利克拉斯在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某个机构工作过,后来因有偷窃嫌疑而被解雇。他经受不住特工人员的百般恫吓、威胁和引诱,昧着良心,捏造事实,“招供”了他受妹夫罗森堡的指使,曾经窃取有关研制原子弹的图纸与数据。
1951年3月6日,由联邦调查局泡制的这起重大的冤案,在纽约州的地方法院的审判厅里正式出笼。
矮胖的格利克拉斯慢吞吞地走上法庭,他显得心慌意乱,东张西望,好不容易才极力使自己镇定下来,他简直是在讲述离奇的侦探故事。
据他说,1945年1月罗森堡要求他搞到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图纸,约定在新墨西哥州的阿里布克尔城的希尔顿旅馆接头,联系人是化学工程师戈尔特。6月3日格利克拉斯来到旅馆,把原子弹爆炸装置的几份设计图表以及说明文字(共计12页打字稿),交给了戈尔特。
戈尔特是一名严重的心理变态患者,他经常幻想一举成名,成为轰动人物。他在法庭上受审时,遵照联邦调查局的旨意,信口雌黄,咬定他当时把这些图纸转交给了罗森堡。特工人员还煞有介事地向听众展示了戈尔特6月3日在希尔顿旅馆写的住宿登记卡。后来,有人经过周密调查与验证,发现这张登记卡是伪造的。
罗森堡夫妇提出强烈抗议,始终拒不承认上述指控。他俩的辩护律师指出,格利克拉斯和戈尔特的供词自相矛盾,破绽不少。
这起所谓“原子弹间谍案”披露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科技界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参加研制原子弹的“A3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揭露了美国政府里麦卡锡主义的狂热鼓吹者陷害知识分子的阴谋。
实际上,“A3曼哈顿工程”是1942年开始的,由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主持整个科研工作。该工程耗资20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参与这项庞大工程的人数达50万左右,是极其秘密地进行的。除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奥本海默等极少数人之外,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担负的是什么性质的任务。该工程某个项目的负责人乔治·科斯佳可夫斯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格利克拉斯曾经在他主管的一个车间里担任普通的机械师,他在法庭审判中招供的所谓几份图纸之类,“对于苏联来说,其价值等于零。”
迫于美国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法院对罗森堡夫妇的审判一再中断和延期,到了1951年4月5日,纽约州地方法院以所谓“叛国罪”判处罗森堡夫妇死刑。
国内外各阶层进步人士纷纷对判决提出抗议和谴责。爱因斯坦写信给杜鲁门总统,要求无罪释放罗森堡夫妇。尽管罗森堡夫妇在美国一些著名律师的全力支持下,6次向美国高等法院上诉,但是都被驳回。1953年6月19日,罗森堡夫妇在电椅上被处死。
“原子弹之父”蒙冤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仅没有遏制麦卡锡主义,而且推波助澜,使这股反共逆流更加泛滥。1954年初,艾森豪威尔宣布2200名“危险分子”不再受政府雇用。
自从罗森堡夫妇遇害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仍然捕风捉影,继续追查所谓“原子弹间谍”,甚至把矛头指向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使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蒙受不白之冤,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还担任原子能委员会的总咨询委员会主席。由于30年代他跟一些共产党人有过交往,联邦调查局仅凭他收到的一封信件以及平时几次谈话,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多次调审奥本海默的档案材料,把他列入泄露原子弹秘密的嫌疑人黑名单。艾森豪威尔总统甚至命令对奥本海默采取隔离措施,不准这位科学家接触任何机密资料。
1954年,一个特别委员会指控奥本海默与所谓“原子弹间谍案”有牵连,提出的证据只不过是他和共产党人有交往,对研制新型的超级氢弹不感兴趣,如此等等。其实,奥本海默只是在原子能政策方面,与政府存在分歧。尽管奥本海默再三申明,他的所有行为都与共产党活动毫无关系,但美国政府仍然剥夺了奥本海默在原子能委员会及其他科研机构的所有职务,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经常对他进行盯梢和监视。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不幸遭遇,使在美国工作的其他国家的许多科学家,深感到人身安全和自由得不到保障,想方设法离开美国。
“泄密案”真相难辨
究竟是谁泄露了美国的原子弹秘密呢?围绕着这桩历史公案,半个多世纪以来,众说纷纭,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圆满的解释。
经过美国政府的长期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现在普遍认为泄密者是著名的原子能科学家富克斯。他是一位德国人,1933年希特勒纳粹上台执政后,他逃往英国。后来,富克斯同一些英国科学家来到美国,协助实施“A3曼哈顿工程”,也还参加过原子弹爆破装置的多次试验。二战后,富克斯回到英国的哈威尔原子研究中心,主持核物理研究工作。
1949年8月,在加拿大破获了一个据称是苏联克格勃安插的科技间谍网,其中有些情报涉及到原子弹问题,并且牵连到富克斯。1950年2月,富克斯在英国被捕,指控他把原子弹设计的关键数据泄露给了俄国人,他在英国被判徒刑14年。
关于美国原子弹的泄密案,还存在着另外一些说法。苏联克格勃的前高级官员苏多勃拉托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在50年代负责对美国的间谍工作。当时对苏联提供研制原子弹的秘密情报的,除了富克斯之外,还有奥本海默和尼·波尔。不过,该书刚一出版,就遭到美国当时知情的一些权威人士的口诛笔伐,他们强烈谴责苏多勃拉托夫污蔑诽谤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当年领导美国"A3曼哈顿工程”的陆军中将格洛夫斯撰写的回忆录,却不免具有离奇色彩,令人们将信将疑。
据说,1945年7月24日,格洛夫斯向马歇尔建议对日本的四个城市投放原子弹。结果决定对小仓、长崎和广岛等三个目标实行轰炸。
8月9日凌晨,两架B——29型轰炸机携带两颗原子弹,从美国蒂尼安空军基地起飞,向日本的小仓飞去。飞机抵达小仓上空时,遇上恶劣气候,烟雾弥漫,机组人员看不清轰炸目标而无法投弹。于是,飞机又向第二个目标长崎飞去,当时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爆炸的一颗偏离目标约两公里,而另一颗击中目标的原子弹却没有爆炸。
日本遭到原子弹的轰炸而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却意外地获得了一颗原子弹。日本大本营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与会人员认为,日本已经完全战败,无法制造原子弹,决定把这颗未爆炸的原子弹交给苏联。当时克格勃的负责人依瓦舒金将军奉命前来日本,接受了这件特殊“礼物”。这样就大大地加速了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步伐,在美国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后4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责任编辑 孙开颜)
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在原子弹方面的突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更加猖獗。
该主义的创始人约瑟夫·麦卡锡,是美国参议员,他一贯玩弄造谣惑众的卑劣伎俩,以反共作为政治投机的主要手段。有一次,他在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人的集会上危言耸听地说,有205名共产党人已经渗入到国务院,后来在几次演说中,他又把这个数字削减为81名,57名等等。其实,这都是他无中生有的诽谤。
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政界很有市场,特工人员凭着猜忌、怀疑、影射、联想等罗织罪名,把许多美国人指控为“赤色”或“亲共”的危险分子、国际间谍等,在美国各地制造反共的气氛。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热衷于推行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他冥思苦想,精心策划编造了震惊世界的原子弹间谍案。这与其说是假戏真做,邀功请赏,倒不如说是打算发动一场反苏反共的政治宣传攻势,为在国内搜捕进步人士和打击所谓“共产主义势力”制造舆论。
罗森堡夫妇遇害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四处活动,翻阅了大量的秘密档案,终于物色到了所谓“原子弹间谍”——物理工程师罗森堡,控告他和妻子把原子弹的秘密提供给了苏联。
早在30年代,罗森堡的名字就列入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他在大学读书时,跟一个激进的学生组织联系密切,就业后又被人指控为“共产党”。联邦调查局还了解到他的妻子耶得尔在美国共产党要求参加竞选的呼吁书上签过名。
耶得尔的哥哥格利克拉斯在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某个机构工作过,后来因有偷窃嫌疑而被解雇。他经受不住特工人员的百般恫吓、威胁和引诱,昧着良心,捏造事实,“招供”了他受妹夫罗森堡的指使,曾经窃取有关研制原子弹的图纸与数据。
1951年3月6日,由联邦调查局泡制的这起重大的冤案,在纽约州的地方法院的审判厅里正式出笼。
矮胖的格利克拉斯慢吞吞地走上法庭,他显得心慌意乱,东张西望,好不容易才极力使自己镇定下来,他简直是在讲述离奇的侦探故事。
据他说,1945年1月罗森堡要求他搞到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图纸,约定在新墨西哥州的阿里布克尔城的希尔顿旅馆接头,联系人是化学工程师戈尔特。6月3日格利克拉斯来到旅馆,把原子弹爆炸装置的几份设计图表以及说明文字(共计12页打字稿),交给了戈尔特。
戈尔特是一名严重的心理变态患者,他经常幻想一举成名,成为轰动人物。他在法庭上受审时,遵照联邦调查局的旨意,信口雌黄,咬定他当时把这些图纸转交给了罗森堡。特工人员还煞有介事地向听众展示了戈尔特6月3日在希尔顿旅馆写的住宿登记卡。后来,有人经过周密调查与验证,发现这张登记卡是伪造的。
罗森堡夫妇提出强烈抗议,始终拒不承认上述指控。他俩的辩护律师指出,格利克拉斯和戈尔特的供词自相矛盾,破绽不少。
这起所谓“原子弹间谍案”披露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科技界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参加研制原子弹的“A3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揭露了美国政府里麦卡锡主义的狂热鼓吹者陷害知识分子的阴谋。
实际上,“A3曼哈顿工程”是1942年开始的,由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主持整个科研工作。该工程耗资20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参与这项庞大工程的人数达50万左右,是极其秘密地进行的。除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奥本海默等极少数人之外,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担负的是什么性质的任务。该工程某个项目的负责人乔治·科斯佳可夫斯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格利克拉斯曾经在他主管的一个车间里担任普通的机械师,他在法庭审判中招供的所谓几份图纸之类,“对于苏联来说,其价值等于零。”
迫于美国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法院对罗森堡夫妇的审判一再中断和延期,到了1951年4月5日,纽约州地方法院以所谓“叛国罪”判处罗森堡夫妇死刑。
国内外各阶层进步人士纷纷对判决提出抗议和谴责。爱因斯坦写信给杜鲁门总统,要求无罪释放罗森堡夫妇。尽管罗森堡夫妇在美国一些著名律师的全力支持下,6次向美国高等法院上诉,但是都被驳回。1953年6月19日,罗森堡夫妇在电椅上被处死。
“原子弹之父”蒙冤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仅没有遏制麦卡锡主义,而且推波助澜,使这股反共逆流更加泛滥。1954年初,艾森豪威尔宣布2200名“危险分子”不再受政府雇用。
自从罗森堡夫妇遇害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仍然捕风捉影,继续追查所谓“原子弹间谍”,甚至把矛头指向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使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蒙受不白之冤,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还担任原子能委员会的总咨询委员会主席。由于30年代他跟一些共产党人有过交往,联邦调查局仅凭他收到的一封信件以及平时几次谈话,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多次调审奥本海默的档案材料,把他列入泄露原子弹秘密的嫌疑人黑名单。艾森豪威尔总统甚至命令对奥本海默采取隔离措施,不准这位科学家接触任何机密资料。
1954年,一个特别委员会指控奥本海默与所谓“原子弹间谍案”有牵连,提出的证据只不过是他和共产党人有交往,对研制新型的超级氢弹不感兴趣,如此等等。其实,奥本海默只是在原子能政策方面,与政府存在分歧。尽管奥本海默再三申明,他的所有行为都与共产党活动毫无关系,但美国政府仍然剥夺了奥本海默在原子能委员会及其他科研机构的所有职务,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经常对他进行盯梢和监视。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不幸遭遇,使在美国工作的其他国家的许多科学家,深感到人身安全和自由得不到保障,想方设法离开美国。
“泄密案”真相难辨
究竟是谁泄露了美国的原子弹秘密呢?围绕着这桩历史公案,半个多世纪以来,众说纷纭,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圆满的解释。
经过美国政府的长期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现在普遍认为泄密者是著名的原子能科学家富克斯。他是一位德国人,1933年希特勒纳粹上台执政后,他逃往英国。后来,富克斯同一些英国科学家来到美国,协助实施“A3曼哈顿工程”,也还参加过原子弹爆破装置的多次试验。二战后,富克斯回到英国的哈威尔原子研究中心,主持核物理研究工作。
1949年8月,在加拿大破获了一个据称是苏联克格勃安插的科技间谍网,其中有些情报涉及到原子弹问题,并且牵连到富克斯。1950年2月,富克斯在英国被捕,指控他把原子弹设计的关键数据泄露给了俄国人,他在英国被判徒刑14年。
关于美国原子弹的泄密案,还存在着另外一些说法。苏联克格勃的前高级官员苏多勃拉托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在50年代负责对美国的间谍工作。当时对苏联提供研制原子弹的秘密情报的,除了富克斯之外,还有奥本海默和尼·波尔。不过,该书刚一出版,就遭到美国当时知情的一些权威人士的口诛笔伐,他们强烈谴责苏多勃拉托夫污蔑诽谤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当年领导美国"A3曼哈顿工程”的陆军中将格洛夫斯撰写的回忆录,却不免具有离奇色彩,令人们将信将疑。
据说,1945年7月24日,格洛夫斯向马歇尔建议对日本的四个城市投放原子弹。结果决定对小仓、长崎和广岛等三个目标实行轰炸。
8月9日凌晨,两架B——29型轰炸机携带两颗原子弹,从美国蒂尼安空军基地起飞,向日本的小仓飞去。飞机抵达小仓上空时,遇上恶劣气候,烟雾弥漫,机组人员看不清轰炸目标而无法投弹。于是,飞机又向第二个目标长崎飞去,当时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爆炸的一颗偏离目标约两公里,而另一颗击中目标的原子弹却没有爆炸。
日本遭到原子弹的轰炸而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却意外地获得了一颗原子弹。日本大本营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与会人员认为,日本已经完全战败,无法制造原子弹,决定把这颗未爆炸的原子弹交给苏联。当时克格勃的负责人依瓦舒金将军奉命前来日本,接受了这件特殊“礼物”。这样就大大地加速了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步伐,在美国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后4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责任编辑 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