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瞒读者诸君,我们的确是怀了猎奇之心去造访巴尔蒂斯坦的——从好奇出发,经历寻奇,果然惊奇。
巴尔蒂斯坦在哪里?现今巴基斯坦北部,两列伟大山脉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之间,印度河及其支流希约克河、希格尔河流经之处,史书所载唐蕃时期的“大勃律”是其曾用名,从自我体认到外界公认,古今皆称“小西藏”是其别名,总之这个实体存在包含了一言难以蔽之的人文史地。
巴尔蒂斯坦何奇之有?宏观说来,从周边各地理单元、各文化圈角度观望,此地均属边缘结合部。现今三四十万人口中,90%以上为藏裔主脉;自千年前脱离吐蕃,五百年前全面伊斯兰化,精神世界转轨,外来文化植入,犹似大树,从根茎到枝叶,一再嫁接,最终以特异面貌示人。
具体到民间生活,那许多古有、故有、固有的本土元素,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组分结构,其中作为藏文化标签的藏文、藏历、藏传佛教,皆被一路丢弃,但是另有一些标志物,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尚存于基因中。例如现已被称为巴尔蒂语的基础方言,至今仍可与藏语作基本的交流;巴尔蒂语的《格萨尔王传》传唱至今,其中韵文部分至今保持了原初的音义。对于传奇英雄格萨尔的认同,历经千年而不渝。可不可以算得上奇中之奇?
最大的悬念——佛教内容的加入,穆斯林的演唱家是如何处置的
对于“小西藏”向往已久,欲猎之奇多多,就本文所涉及的格萨尔,就有一系列待解之惑,最大的悬念是:藏语史诗《格萨尔》,其实是一两千年来藏族地区民间文化堆积层,从本土宗教的天地人神到藏民族风俗大全,还有佛教内容的加入,例如格萨尔王被视为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或是“松玛”护法神;格萨尔王的第一夫人珠牡则是度母化身,凡此种种,请问穆斯林的演唱家是如何处置的?
20lO年5月10日,我们到达巴尔蒂斯坦中心城镇斯卡杜的第二天,就见到了当地的格萨尔研究者阿巴斯先生。疑问甫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干脆的回答:“全部删除!”这里面自然有对相异宗教的看法问题,但阿巴斯先生强调的则是:中国的格萨尔宗教气氛太浓,大英雄唯神佛之命是从,仿佛配角从属;而我们的格萨尔,故事情节皆围绕第一主角展开,是真英雄。他说,通篇看来,“喇嘛”仅有一次出现在篇首——个郁闷的人寂寞独处,因为他的12位夫人,各自为他生下一个兽首人身的儿子。一位喇嘛前来安慰,让他无须烦恼:12位超人必有作为,往下一代还将出现一位盖世英雄。后来果然,生有山羊头的那位成为格萨尔之父,其余鹰首、兔首、虫首、狗首、豺首等等各位叔父们大都成为格萨尔手下大将,虽然有忠有奸。
阿巴斯先生解释:即使喇嘛,也非一般所认为的高僧,而是圣人智者。
终生热爱家乡并从事乡土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的阿巴斯先生,可以说是巴尔蒂斯坦非遗代言人,由他展示的本地民间音乐和舞蹈,曾获得过国际奖项。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中国有关格萨尔的研讨会,携来域外格萨尔的消息,为此获得国家民委和西藏自治区的两个嘉奖。早在1980年,他应邀陪同海德堡大学的一位女教授,采录了当地格萨尔说唱艺人阿卜杜尔,拉赫曼的演唱,总共10个小时的12章节。遗憾的是,这只是巴尔蒂语格萨尔的部分内容,由于演唱者少年时代尚未学到全部,传授者就去世了,同时带走了当地流传千年的完整记忆,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后阿卜杜尔·拉赫曼就成为唯一,独自传唱数十年,在录音工作完成后不久即辞世而去。现在当地还有人在讲述格萨尔的故事,但都是片段了。
那一天是在阿巴斯先生的家里,他从书柜里翻找出古埃及、古希腊神话的图册,解释这些半人半兽形象的出处。换言之,格萨尔在当地流传过程中,从故事的起始处即被另一些文化系统介入,参与了改造。阿巴斯视野开阔,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寻找史诗在传播中的流变痕迹。而这一序幕,在藏语格萨尔中不存。
英雄如何来到人间,与藏语格萨尔大同小异:人间妖魔横行,天神之子下凡,降妖伏魔,拯救人类。不同处在于,天神之子提出了条件,让自己的亲妹子也同至凡间做他的妻子。天神允准,兄妹俩被烧成灰,撒在河里,分别被他们在人间的母亲饮而怀胎。至于格萨尔的出生地,与藏区一样的众说纷纭,这里的人说他出生在巴尔蒂斯坦的哈尔达斯村,近邻地区的拉达克人则说出生地在他们那儿。同藏区一样,所有这些出生地点、征战地点,以至于史诗人物日常生活点滴遗迹,皆有实地实物可以指证。
第二个悬念——结局
藏语格萨尔的结局为:英雄完成了使命,与王后珠牡一起重返天庭。巴尔蒂语的格萨尔似乎更现实一些:功成身退,格萨尔与珠牡二人隐居在喀喇昆仑的冰雪世界。一直以来,这位王后还不时现身,为迷途的猎人和登山者指路。为登山者指路,显见是新添加的说法,因为斯卡杜是K2即乔戈里峰攀登者的当代大本营。
但我们在卡布鲁村访到的另一版本却说,格萨尔最后选择了遁世,是独自一人永久地待在一个名叫索斯果波罗的神秘之地。卡布鲁是巴尔蒂斯坦境内几十年前尚存的一小王国,为我们演唱了格萨尔史诗片段的,正是王室叶护家族的后人。这位老人解释格萨尔何以遁世,说,那是因为名气太大,无论敌人还是拥戴他的人太多,难免总被人惦记。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莫大的负担,压力,难承之重。
为何独身避世,王后珠牡哪里去了?老人的回答令我们惊讶:因为王后另有所爱。所爱之人是谁?格萨尔的敌人啊!
怎么会是这样!接下来,老人为我们当场演唱了相关一段隋节,我们的惊讶随之变为惊骇,读者诸君或许也将有同感。
格萨尔的对立面之一巴嘎尔杰布,他是霍尔或说是突厥的国王。此王决意把珠牡抢来作妃,便派将军潜入岭国。此时格萨尔外出不归,将军碰巧遇到格萨尔王的鹰首叔叔,此人相当于藏地所说的反面人物晁通。晁通向来者细说了此地的名称,格萨尔家住此地云云(讲述者旁白: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这位叔叔想要篡权,欲借他人之手挫败格萨尔)。
在此之前,王后珠牡做了奇怪的梦,梦境中异样的犬吠鸟鸣都显示了不祥之兆,现在果然应验。按说被劫持本是坏事一桩,但这位王后转念一想,不禁心喜:格萨尔一年到头不在家,若我能嫁给敌国之王,说不定还会生几个孩子呢(讲述者旁白:女人们好奇隆啊,真是永远搞不懂她们)!
珠牡被掳走,正面人物虫首叔叔父子两个争相前往营救。这一段韵文唱词表现争执,典型藏式风格,主题是老年人和青年人谁更胜任。
儿子:“你何时看到过老狗看家胜过年轻的狗;旧弓之箭射得远还是新弓之箭射得远?”
父亲:“年轻的狗虽有力气但老狗更富有经验;旧弓箭虽未必锐利但新弓箭更易折断。”
儿子不听父亲劝告,策马而去。格萨尔的这位堂弟也是一位无敌的英雄,但就像阿喀琉斯的脚踵—样,他的致命玄机在铠甲护卫的肋下。珠牡知道这个秘密,假意让这位年轻人枕着她的腿入睡,悄悄解开铠甲,示意敌人一剑刺入,可除这位少年英雄就此毙命。 是不是吓你一跳?再吃你一惊的还有格萨尔随后的作为。就此又引出了第三个悬念:为什么格萨尔先后娶了十三位夫人而无一子嗣?
珠牡如愿以偿,与敌国之王生下二子。在阿巴斯先生搜集到的版本里讲道,格萨尔终于解救了珠牡母子,返回家园途中,在一个叫做“希里木石门”的地方,格萨尔挥剑砍下两个孩子的脑袋,在石门前献祭。珠牡痛心疾首,把奶水挤在地面时发出诅咒:让格萨尔永无后代。据说诅咒被接受,并且生效。
为什么英雄美人会是这样?藏语格萨尔也是这样讲的吗?降边嘉措老师为我释疑解惑,说这段故事的主线出自《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藏文版中的确有珠牡被掳并生子、格萨尔手刃其子的情节,但是并未见到珠牡帮助敌人灭了亲人的说法。对此降边老师也觉得惊奇,是否巴尔蒂语的格萨尔更加原始原貌原生态呢?
降边老师还提供了一个信息:当年这部《霍岭大战》译成汉文,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尤其顾及英雄形象的完美,出版时竟将这一段删改为:珠牡被迫从了敌人,格萨尔也未对无辜生命痛下杀手。这样的删改当然不符合民间文学的整理原则。
困扰来自我们这些听众读者头脑中的正统观念、固有模式:男主角必忠勇正直,女主角必美丽贤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必忠贞不渝。而在另外的民间传统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英雄在征服世界的同时征服芳心。你看巴尔蒂语的格萨尔不仅处处留情,即使在营救珠牡的途中还与人成亲,一边寻欢作乐,一边等待解救时机。另有妒忌、狡诈种种我们所认为的不义之举,甚至于起意谋夺弟媳之类。藏语格萨尔何尝不是如此形象:英勇善战、江山美人。人们似乎更喜欢欣赏这类瑕瑜参半的真实人性吧!或者根本不以为瑕,是人之真性情吧!
而王后珠牡不爱英雄爱魔头的表现,也让人错愕。在这一方面,藏语格萨尔中要含蓄得多。多年前我在西藏索县听当地人说,此为珠牡出生地,本来盛产美女,就因珠牡的一句诅咒,女子的容貌才变得普通:珠牡被掳,盼望营救,而格萨尔正在别处耽于美色,迟迟不至。珠牡自怜红颜命薄,咒曰:就让后来的女子长得连我的脚后跟也不如吧!
血脉与文脉合流,重组整合,蔚成奇观
我们在“小西藏”仅住了三天,一知半解不足以更多比较。本该就此打住,忍不住还想再补充一段趣闻。阿巴斯为我们演唱的片段,与叶护家老人所言正相反,这一回是某敌国之王的王后背叛,在协助格萨尔王谋害了亲夫后,做了英雄的王妃之一。敌国之王临死前仰天长叹:本王占领了高山森林,如此伟大又有何用,还是斗不过女人的小计谋!演唱者讲到这里,也像叶护家的老人那样以旁白感慨:女人啊,你的身体看似柔弱,但是头脑却是多么的聪敏!
前不久,我才相见恨晚地读到乌尔都语专家陆水林老师所译阿巴斯论文《巴尔蒂斯坦地区流传之<格萨尔>传说概况》,从中获知了相当多的信息,这里仅谈及体会之一二。首先是坚守的不易。按照当地的正统观念,格萨尔属于乱神之列,是不允许传播的,但这并未影响到听众的热情,特别是在当地人酷爱的马球赛场上,由格萨尔史诗衍生而来的音乐、舞蹈和唱词,成为必备的仪式;其次是传播的广泛,格萨尔王的事迹星散于周边非藏裔地区,甚至在别名“小塔吉克”的罕萨,也以布鲁沙基语讲述,并有格萨尔所建水渠和他的罕萨王妃所在的山峰等等遗迹为证。
阿巴斯先生所从事的这一口承文学整理工作实属不易,需要从巴尔蒂语译为乌尔都文,再转译为英文等文种。而千年不变的韵文部分实为古藏语,有一些音义难解,同时发现如欲忠实再现,其他语言均词不达意,非藏文不可。于是他又回过头来潜心学习藏文,出版了一册乌尔都文与藏文对照的教材。在斯卡杜,像阿巴斯先生这样珍爱当地历史文化的学者还有几位,尤为可贵的是,他们都不是世居此地的本土藏裔,而是几百年以来陆续迁入者的后代,血脉与文脉合流,重组整合,蔚成奇观,本身即该地文化变迁的象征。最终经由这一群,向外部世界展现了古今“小西藏”的特别风采。所以在这篇小文结束的时候,就让作者我再一次地向他们举手加额,致敬并祝福!
巴尔蒂斯坦在哪里?现今巴基斯坦北部,两列伟大山脉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之间,印度河及其支流希约克河、希格尔河流经之处,史书所载唐蕃时期的“大勃律”是其曾用名,从自我体认到外界公认,古今皆称“小西藏”是其别名,总之这个实体存在包含了一言难以蔽之的人文史地。
巴尔蒂斯坦何奇之有?宏观说来,从周边各地理单元、各文化圈角度观望,此地均属边缘结合部。现今三四十万人口中,90%以上为藏裔主脉;自千年前脱离吐蕃,五百年前全面伊斯兰化,精神世界转轨,外来文化植入,犹似大树,从根茎到枝叶,一再嫁接,最终以特异面貌示人。
具体到民间生活,那许多古有、故有、固有的本土元素,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组分结构,其中作为藏文化标签的藏文、藏历、藏传佛教,皆被一路丢弃,但是另有一些标志物,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尚存于基因中。例如现已被称为巴尔蒂语的基础方言,至今仍可与藏语作基本的交流;巴尔蒂语的《格萨尔王传》传唱至今,其中韵文部分至今保持了原初的音义。对于传奇英雄格萨尔的认同,历经千年而不渝。可不可以算得上奇中之奇?
最大的悬念——佛教内容的加入,穆斯林的演唱家是如何处置的
对于“小西藏”向往已久,欲猎之奇多多,就本文所涉及的格萨尔,就有一系列待解之惑,最大的悬念是:藏语史诗《格萨尔》,其实是一两千年来藏族地区民间文化堆积层,从本土宗教的天地人神到藏民族风俗大全,还有佛教内容的加入,例如格萨尔王被视为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或是“松玛”护法神;格萨尔王的第一夫人珠牡则是度母化身,凡此种种,请问穆斯林的演唱家是如何处置的?
20lO年5月10日,我们到达巴尔蒂斯坦中心城镇斯卡杜的第二天,就见到了当地的格萨尔研究者阿巴斯先生。疑问甫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干脆的回答:“全部删除!”这里面自然有对相异宗教的看法问题,但阿巴斯先生强调的则是:中国的格萨尔宗教气氛太浓,大英雄唯神佛之命是从,仿佛配角从属;而我们的格萨尔,故事情节皆围绕第一主角展开,是真英雄。他说,通篇看来,“喇嘛”仅有一次出现在篇首——个郁闷的人寂寞独处,因为他的12位夫人,各自为他生下一个兽首人身的儿子。一位喇嘛前来安慰,让他无须烦恼:12位超人必有作为,往下一代还将出现一位盖世英雄。后来果然,生有山羊头的那位成为格萨尔之父,其余鹰首、兔首、虫首、狗首、豺首等等各位叔父们大都成为格萨尔手下大将,虽然有忠有奸。
阿巴斯先生解释:即使喇嘛,也非一般所认为的高僧,而是圣人智者。
终生热爱家乡并从事乡土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的阿巴斯先生,可以说是巴尔蒂斯坦非遗代言人,由他展示的本地民间音乐和舞蹈,曾获得过国际奖项。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中国有关格萨尔的研讨会,携来域外格萨尔的消息,为此获得国家民委和西藏自治区的两个嘉奖。早在1980年,他应邀陪同海德堡大学的一位女教授,采录了当地格萨尔说唱艺人阿卜杜尔,拉赫曼的演唱,总共10个小时的12章节。遗憾的是,这只是巴尔蒂语格萨尔的部分内容,由于演唱者少年时代尚未学到全部,传授者就去世了,同时带走了当地流传千年的完整记忆,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后阿卜杜尔·拉赫曼就成为唯一,独自传唱数十年,在录音工作完成后不久即辞世而去。现在当地还有人在讲述格萨尔的故事,但都是片段了。
那一天是在阿巴斯先生的家里,他从书柜里翻找出古埃及、古希腊神话的图册,解释这些半人半兽形象的出处。换言之,格萨尔在当地流传过程中,从故事的起始处即被另一些文化系统介入,参与了改造。阿巴斯视野开阔,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寻找史诗在传播中的流变痕迹。而这一序幕,在藏语格萨尔中不存。
英雄如何来到人间,与藏语格萨尔大同小异:人间妖魔横行,天神之子下凡,降妖伏魔,拯救人类。不同处在于,天神之子提出了条件,让自己的亲妹子也同至凡间做他的妻子。天神允准,兄妹俩被烧成灰,撒在河里,分别被他们在人间的母亲饮而怀胎。至于格萨尔的出生地,与藏区一样的众说纷纭,这里的人说他出生在巴尔蒂斯坦的哈尔达斯村,近邻地区的拉达克人则说出生地在他们那儿。同藏区一样,所有这些出生地点、征战地点,以至于史诗人物日常生活点滴遗迹,皆有实地实物可以指证。
第二个悬念——结局
藏语格萨尔的结局为:英雄完成了使命,与王后珠牡一起重返天庭。巴尔蒂语的格萨尔似乎更现实一些:功成身退,格萨尔与珠牡二人隐居在喀喇昆仑的冰雪世界。一直以来,这位王后还不时现身,为迷途的猎人和登山者指路。为登山者指路,显见是新添加的说法,因为斯卡杜是K2即乔戈里峰攀登者的当代大本营。
但我们在卡布鲁村访到的另一版本却说,格萨尔最后选择了遁世,是独自一人永久地待在一个名叫索斯果波罗的神秘之地。卡布鲁是巴尔蒂斯坦境内几十年前尚存的一小王国,为我们演唱了格萨尔史诗片段的,正是王室叶护家族的后人。这位老人解释格萨尔何以遁世,说,那是因为名气太大,无论敌人还是拥戴他的人太多,难免总被人惦记。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莫大的负担,压力,难承之重。
为何独身避世,王后珠牡哪里去了?老人的回答令我们惊讶:因为王后另有所爱。所爱之人是谁?格萨尔的敌人啊!
怎么会是这样!接下来,老人为我们当场演唱了相关一段隋节,我们的惊讶随之变为惊骇,读者诸君或许也将有同感。
格萨尔的对立面之一巴嘎尔杰布,他是霍尔或说是突厥的国王。此王决意把珠牡抢来作妃,便派将军潜入岭国。此时格萨尔外出不归,将军碰巧遇到格萨尔王的鹰首叔叔,此人相当于藏地所说的反面人物晁通。晁通向来者细说了此地的名称,格萨尔家住此地云云(讲述者旁白: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这位叔叔想要篡权,欲借他人之手挫败格萨尔)。
在此之前,王后珠牡做了奇怪的梦,梦境中异样的犬吠鸟鸣都显示了不祥之兆,现在果然应验。按说被劫持本是坏事一桩,但这位王后转念一想,不禁心喜:格萨尔一年到头不在家,若我能嫁给敌国之王,说不定还会生几个孩子呢(讲述者旁白:女人们好奇隆啊,真是永远搞不懂她们)!
珠牡被掳走,正面人物虫首叔叔父子两个争相前往营救。这一段韵文唱词表现争执,典型藏式风格,主题是老年人和青年人谁更胜任。
儿子:“你何时看到过老狗看家胜过年轻的狗;旧弓之箭射得远还是新弓之箭射得远?”
父亲:“年轻的狗虽有力气但老狗更富有经验;旧弓箭虽未必锐利但新弓箭更易折断。”
儿子不听父亲劝告,策马而去。格萨尔的这位堂弟也是一位无敌的英雄,但就像阿喀琉斯的脚踵—样,他的致命玄机在铠甲护卫的肋下。珠牡知道这个秘密,假意让这位年轻人枕着她的腿入睡,悄悄解开铠甲,示意敌人一剑刺入,可除这位少年英雄就此毙命。 是不是吓你一跳?再吃你一惊的还有格萨尔随后的作为。就此又引出了第三个悬念:为什么格萨尔先后娶了十三位夫人而无一子嗣?
珠牡如愿以偿,与敌国之王生下二子。在阿巴斯先生搜集到的版本里讲道,格萨尔终于解救了珠牡母子,返回家园途中,在一个叫做“希里木石门”的地方,格萨尔挥剑砍下两个孩子的脑袋,在石门前献祭。珠牡痛心疾首,把奶水挤在地面时发出诅咒:让格萨尔永无后代。据说诅咒被接受,并且生效。
为什么英雄美人会是这样?藏语格萨尔也是这样讲的吗?降边嘉措老师为我释疑解惑,说这段故事的主线出自《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藏文版中的确有珠牡被掳并生子、格萨尔手刃其子的情节,但是并未见到珠牡帮助敌人灭了亲人的说法。对此降边老师也觉得惊奇,是否巴尔蒂语的格萨尔更加原始原貌原生态呢?
降边老师还提供了一个信息:当年这部《霍岭大战》译成汉文,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尤其顾及英雄形象的完美,出版时竟将这一段删改为:珠牡被迫从了敌人,格萨尔也未对无辜生命痛下杀手。这样的删改当然不符合民间文学的整理原则。
困扰来自我们这些听众读者头脑中的正统观念、固有模式:男主角必忠勇正直,女主角必美丽贤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必忠贞不渝。而在另外的民间传统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英雄在征服世界的同时征服芳心。你看巴尔蒂语的格萨尔不仅处处留情,即使在营救珠牡的途中还与人成亲,一边寻欢作乐,一边等待解救时机。另有妒忌、狡诈种种我们所认为的不义之举,甚至于起意谋夺弟媳之类。藏语格萨尔何尝不是如此形象:英勇善战、江山美人。人们似乎更喜欢欣赏这类瑕瑜参半的真实人性吧!或者根本不以为瑕,是人之真性情吧!
而王后珠牡不爱英雄爱魔头的表现,也让人错愕。在这一方面,藏语格萨尔中要含蓄得多。多年前我在西藏索县听当地人说,此为珠牡出生地,本来盛产美女,就因珠牡的一句诅咒,女子的容貌才变得普通:珠牡被掳,盼望营救,而格萨尔正在别处耽于美色,迟迟不至。珠牡自怜红颜命薄,咒曰:就让后来的女子长得连我的脚后跟也不如吧!
血脉与文脉合流,重组整合,蔚成奇观
我们在“小西藏”仅住了三天,一知半解不足以更多比较。本该就此打住,忍不住还想再补充一段趣闻。阿巴斯为我们演唱的片段,与叶护家老人所言正相反,这一回是某敌国之王的王后背叛,在协助格萨尔王谋害了亲夫后,做了英雄的王妃之一。敌国之王临死前仰天长叹:本王占领了高山森林,如此伟大又有何用,还是斗不过女人的小计谋!演唱者讲到这里,也像叶护家的老人那样以旁白感慨:女人啊,你的身体看似柔弱,但是头脑却是多么的聪敏!
前不久,我才相见恨晚地读到乌尔都语专家陆水林老师所译阿巴斯论文《巴尔蒂斯坦地区流传之<格萨尔>传说概况》,从中获知了相当多的信息,这里仅谈及体会之一二。首先是坚守的不易。按照当地的正统观念,格萨尔属于乱神之列,是不允许传播的,但这并未影响到听众的热情,特别是在当地人酷爱的马球赛场上,由格萨尔史诗衍生而来的音乐、舞蹈和唱词,成为必备的仪式;其次是传播的广泛,格萨尔王的事迹星散于周边非藏裔地区,甚至在别名“小塔吉克”的罕萨,也以布鲁沙基语讲述,并有格萨尔所建水渠和他的罕萨王妃所在的山峰等等遗迹为证。
阿巴斯先生所从事的这一口承文学整理工作实属不易,需要从巴尔蒂语译为乌尔都文,再转译为英文等文种。而千年不变的韵文部分实为古藏语,有一些音义难解,同时发现如欲忠实再现,其他语言均词不达意,非藏文不可。于是他又回过头来潜心学习藏文,出版了一册乌尔都文与藏文对照的教材。在斯卡杜,像阿巴斯先生这样珍爱当地历史文化的学者还有几位,尤为可贵的是,他们都不是世居此地的本土藏裔,而是几百年以来陆续迁入者的后代,血脉与文脉合流,重组整合,蔚成奇观,本身即该地文化变迁的象征。最终经由这一群,向外部世界展现了古今“小西藏”的特别风采。所以在这篇小文结束的时候,就让作者我再一次地向他们举手加额,致敬并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