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在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更是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载体。解析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具有典型意义的方言词语,可窥见这一方土地上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方言词语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民俗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将生命的活力注入方言中;分析方言词语不仅要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而且要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记忆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
  关键词: 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 方言词语 民俗文化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一种区域性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方言独特的文化内涵。方言使用最广泛的地区是乡村,乡村是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汪洋大海”,方言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更丰富。方言区的人们不仅依靠方言交流,而且依托口耳相传的方言传承民俗文化。反之,通过方言的研究可以窥探这一地区民间民俗文化。
  天台村坐落于重庆市酉阳县边陲小镇李溪,与贵州接壤,地形以山地为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以土家族为主。旧时,这里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甚少,封闭的环境使这里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而呈现出明显的“原生态”特性。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里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正被“无情”地削弱,但曾经依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民间风俗在方言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本文解读天台村方言词汇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方言词语,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一、红脸大人
  指媒人,又称为“媒公大人”,戏称“猪脑壳”。
  为何用“红脸大人”表示媒人?这与媒人在婚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本地区特殊的风俗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如在行拜堂礼时,首先“受礼”(方言词,指拜堂时给新人送钱或者布匹等)的是父母,其次是媒人,然后才是其他亲属。在酒宴上坐上席的也是媒人,而且男方家的直系亲属要向媒人敬上十二碗酒表达谢意。敬十二碗酒的缘故是因为有本地区“月月红”之说,即一年十二个月都红红火火。媒人因饮酒过多而致脸红,所以称之为“红脸”。“红”不仅是媒人因饮酒过量的缘由,在中国社会里红色被视为最喜庆的颜色,它还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美好的祝福。“大人”一词是古代对官员的称呼,用在这里表示对媒人充分的尊重。在婚礼举办完后的第二天早上,夫妻双方要置办一只猪头前往媒人家再次道谢,称作“回礼”。因此有时把媒人戏称为“猪脑壳”。
  从对方言词“红脸大人”的解析中,我们领略和感知到了天台村人民富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倘若没有了解天台村这种独特的民俗习惯,就无法解读方言词“红脸大人”的文化特质。这正说明,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真切地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1]P48
  二、月米酒
  指因生孩子而置办的酒席。
  传宗接代在乡村社会生活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由此衍生出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天台村婴儿出世三至七日之内,男方需带上酒或者面条(生男孩子带酒,生女孩带面条)到女方父母家告知。然后娘家人择期置办婴儿用的摇篮、特制被褥、大量谷物、鸡蛋等前往祝贺。在此期间,主人都会拿出米酒款待娘家人。米酒是天台村自制的小吃,主要用糯米酿制。因为过去生活水平低,所以格外珍贵,只有在重要时候才拿出来食用。这一形式被逐渐固定下来,所以把生孩子而举办的酒宴称为“月米酒”。“月”即一个月。本地风俗中约定娘人家最迟不能超过一个月前来祝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不断变迁,现在生孩子吃米酒的风俗逐渐消失,但在天台村仍然把生孩子而举办的酒宴称为“月米酒”。从“月米酒”的解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台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会到社会的多元化对传统民俗的消解。
  “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许多同当时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相适应的生产习俗,也形成了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以及相应的民俗语汇,诸项互渗互律。”[2]P126倘若这些具有传承意义的方言消亡,其负载的民俗文化会随之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这些方言进行解读的过程,就是感知民俗文化的过程。
  三、送瓜
  指给久不怀孕的妇女送冬瓜,寓意是期盼她早生贵子。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是今天也存在这样的思想,而且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旧时医疗水平非常落后,又需要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不能生育的妇女及家人只能寄希望于封建迷信。在本地区如果有妇女长期不生育,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无子户”(没有孩子的家庭)就会邀请村里的族长带领一些人给他们送瓜。首先在村里寻找一个朝着大门口方向生长的冬瓜,然后将它“偷”走,并为瓜穿戴一些小孩衣服后送到家中。送往的路途中还要假装小孩啼哭。到家后将瓜供于神龛上,并在神龛上供奉梓橦菩萨(传说为送子娘娘的儿子)。送瓜其实包含了两种寓意,其一是冬瓜的形状像小孩,其二是瓜籽的“籽”与子女的“子”同音。如同婚礼中在新房内放置花生、枣子等。送瓜表现了朴拙善良的乡下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和自己的意愿为处在困境中的人解忧。
  “送瓜”展现出了天台村这种独特的民俗仪式。这些民俗如同新鲜的血液一样源源的注入方言中,使得方言中积淀了大量承载着民俗文化的词汇。我们在解读方言时不能仅作语言学的阐释,因为“方言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其功能更多是传递其蕴涵的文化信息和价值,有助于保存本地文化的记忆。促进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3]P36虽然现在这种民俗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方言词的解读中,我们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方言所承载的民俗文化。
  四、阴花
  阴花,一种巫术活动。
  过去,本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如:家里有亲人刚去世,活着的亲人总觉得割舍不下,出现死去亲人夜里“托梦”之类的情况。但是阴阳两隔怎么可能对话呢?“阴花婆”(方言词,从事阴花的妇女)就孕育而生。阴花巫术活动中“阴花婆”双目紧闭,双手搭在他人的肩上,全身不停地晃动,双脚颤抖,嘴里念念有词,仿佛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据说,死者的阴魂此时附于“阴花婆”的身上,大约半炷香左右,“阴花婆”睁开双眼,向求神者家人传达她与死者对话的信息。   方言词“阴花”把这种早已消失的巫术活动记载了下来,这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而且显现了方言区人们独特的思维习惯。面对着深奥的大自然,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一些神奇的力量来满足自我需求,同时也能感知人们希望摆脱自然的强烈欲望。卡西尔说:“对巫术的信仰是人的觉醒中的自我新来的最早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在这里他不再感到自己是听凭自然力量或超自然力量的摆布。他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始成为自然场景的一个活动者。每一种巫术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这种信心上的:自然界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于人的作为。”[4]P118
  除以上词外,在天台村方言中还存在大量负载其独特民俗文化方言词汇。回车马,指过去结婚抬轿子进新郎家时把轿子放在堂屋门槛之上后举行的一种仪式。这里是把轿子比喻为交通工具,像“车”、“马”一样。送客,指结婚过程中,由女方派出的陪同新娘跟随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人,多是女方的姑姑、婶婶、姨妈等。高升,指姑娘出嫁。人们认为由一个待字闺中姑娘变成新娘是“高升”。请老祖公,指逢年过节人们在堂屋内祭祀先祖的活动。这里的“请”凸显了人们对先祖的尊敬。在天台村逢年过节之际,待饭菜准备完毕后,首先要做的便是祭祀先祖,然后才能用餐。打发,指嫁女儿。在农村有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思想,所以女儿如同物品一样“打发”出去了。
  方言词汇展现出了天台村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虽然许多民俗现象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但这里的人们依靠着口耳相传的方言将这些民俗传承下来。现在研究方言的学者已经看到了方言与民俗、与历史的深切关联:“民俗文化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补充说,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真实的平民历史,就镌刻在我们的民俗文化里,就在我们的语言里。民俗学家和方言学家有一个共识,这就是离开民俗学和方言学的调查研究,要想建立真正强大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不可能的。”[5]P75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
  [2]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袁西玲.“黑撒”现象及其方言文化解读[J].新西部文化,2012,(2-3合期).
  [4]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张振兴.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从“老碗”和“海碗”说起.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此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汉语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整理为路径》(项目编号:1202007)系列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曾经就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撰写过一篇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涵养的文章,教学之余经常会去思考,发现这部英美学生必看的优秀电影所传达的还有鲜为人知,但令人深深惊叹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再探讨出自《论语》的哲学理念“无为而治”所引发的教学方法,以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 无为而治 以人为本 电影《音乐之声》    1.引言
摘 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是一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童话,本文就《小露珠》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 语言 心灵 小露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文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初读《小露珠》,萦绕心间的是甜美、清新、可爱,一
摘 要: 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中Goldberg的构式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Goldberg发展了构式语法,并对构式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而国内的现代汉语研究也在构式语法的启迪下不断发展。本文以Goldberg对于构式的定义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构式的定义,并反思国内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现代汉语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  构式语法自提
摘 要: 本文探讨老舍小说《二马》中所展示出来的中国人在异国文化对照下的文化心理。文章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系统原理对小说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典型代表人物老马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十足的爱慕虚荣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面子系统 话语分析 《二马》  《二马》是老舍“旅英三部曲”广受好评的一部小说。1924年夏,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师。五年的侨居生活,开阔了
【案例背景】  《历史与社会》教材实施多年,“难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一难在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资源,二难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信用是金》一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创业的学问”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信用对于个人创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诚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本课虽然是历史与社会课,但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摘 要: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一种精神独语的迹象,特定年代、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阻碍,只能通过较为封闭的精神独语进行自我疏导,这是林白前期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式,后期则出现了转变,小说通过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生体验展示,私人化写作为精神独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苦难、精神困境的承担给予了阐释。前期作品中,主要通过梦境或者回忆的方式
摘 要: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典籍翻译 《道德经》 文化传递  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吸引古今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其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和题旨的无时代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现
摘 要: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 《印度之行》 联结 失败 根源  一、引言  “这部作品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因为小说写的是人类企图在我们这个混乱和繁杂的世界上,找到一种人类之间的秩序和一个稳固而永久意义的基础。”虽然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探讨和想要表达的就像马巴拉山一样
摘 要: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多维度阐释 《大学语文》教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诗词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如何讲解、阐释?如何阐释才能恰到好处?既不因为阐释角度的限制而损害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又不会因为阐释的泛化而趋向过度阐释、阐释变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阐释文本,是我
摘 要: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元代汉语语法 《元刊杂剧三十种》  金元时期,外族建立政权,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女真语和蒙古语发生了接触,其词汇、语法甚或语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