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诗教内涵之演进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诗教意蕴丰厚,历久弥新,其内涵意义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抒情、教化的手段,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其次则是站在作诗与评诗的角度,无论《诗经》、《楚辞》、乐府、古诗、近体诗、词、曲乃至于现代诗,都可作为学诗及评诗的对象;最后,即将“诗教”理解为诗歌的教育,是一种实用教育的概念。
  关键词:诗教;内涵;演进
  一、上古诗教内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崇高地位,其诗教作为诗歌文化的核心,亦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诗文化的始末。《诗经》作为诗歌的源头,不同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引发出新的联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意义,使得《诗经》之作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诗教初指《诗经》的教育,《诗经》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教育,在这背后,还有礼乐的教育,再这之后是周代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它和儒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诗教”之名,最初见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敦厚,《诗》教也。”但是“诗教”作为教化之方,治国驭民之术,产生于上古。的确,诗教以一种独特之功用,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
  当时社会祭祀、宴饮、举行射礼等场合都要歌《诗》,配合礼、乐、舞蹈,或言志,或讽谏。例如《国语》中邵公谏厉王止谤:“故天子之听政也,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的言辞,这是诗教在发挥它的劝谏之功用,以防君主决策之失误。然至春秋,朝纲混乱,周天子之位名存实亡,礼乐之制,崩坏瓦解,孔子奋勇当先,力制颓波,在继承上古诗教的政治外交之功用的基础上,开设私人讲学之先河,以《诗》《书》教化弟子,旨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理想型人才,“诗教”也因此逐渐成为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这大大丰富了诗教的内涵。孔子在自己读诗和向学生讲授诗歌的过程中有所体悟,“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此乃强调《诗经》在当时社会中所具有的语言交际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提出了人格修养是兴起于《诗》的,同时以礼为依据,并由音乐来完成。在此诗、礼、乐浑然一体,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品格意义重大。孔子还条理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等新的见谛。“观”可作观察世间万物、人情风俗、认识社会现实之解。“群”使合群,通过感情的交流达到和同,彼此感染,互相提高。“怨”即抒发心中不平之气,讥刺不良政治。其中“诗,可以兴”可以看作是孔子“诗教”的核心,主要指诗歌使人产生感发、联想,从中获得感悟的作用。
  二、汉代及以后诗教内涵
  至汉代,汉儒们对孔子诗教观念推崇备至,“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在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的。为适应汉代大一统新形势,相应地出现了“美刺”“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仪”等理论主张。不仅丰富了诗教的内涵,还使得诗教的传统以理论的形式确定下来。《诗大序》言:“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的《诗》依然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东汉末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的问世,在内容方面,摆脱了政治教化的意味;在形式方面,是五言诗的成熟之作,为之后文人抒情诗的创作提供了借鉴。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文学开始呈现出自觉性和创作个性化的新面貌。文坛才人辈出,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特征,使得文学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如《沧浪诗话》中便分类归纳出“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等等。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晉之际,玄学兴起,嵇康、阮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的黑暗、内心的苦闷与抗议。至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呈现繁荣复兴的局面,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晋宋易代之际,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横空出世,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成就。相继而出的是谢灵运、鲍照、沈约、谢朓、王融、庾信等贡献突出的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贡献,不可小觑,其影响所及,诚如钱志熙所言:“经过魏晋南北朝文人诗赋的发展,诗赋创作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大家公认的量才标准。”这一时期的文学的自觉,加上诗人的个性解放,诗人们越来越关注诗歌自身的特征及其演变,因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时间灿若星辰,朗照整个魏晋文坛。对当时诗文创作乃至后世的评点诗文都有重要借鉴意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使得诗歌在言志抒情之外,也具有审美的趣味。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陆机的《文赋》借评前人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写作的心得体会、利弊得失之外,标举出不同文类的审美典范,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等。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文学批评巨著,既重文章“风骨”又重诗文“情采”,钟嵘的《诗品》专品鉴批评古五言诗,提出诗具有“动天地,感鬼神”之效用,更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评诗的高标准,萧统的《文选》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其中选诗所占篇幅很大,共334首,另外,此书在挖掘被忽视的优秀诗人诗作方面亦功不可没,之后的徐陵的《玉台新咏》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重视民间文学,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体诗”的成熟过程。
  可见从曹丕、陆机以来,对诗歌的关照面,已开始从读者如何用诗的角度,向作者如何作诗、评诗的角度倾斜,甚至有以个人的审美要求为标准的诗文选集,不仅对文学作品的保留传承意义重大,对后世文人欣赏、评点诗文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是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得诗人别集及诗评、诗话一类的著作浩若烟海,生生不息,与历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存共荣,既发展出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文人诗的新局面,又不断吸收出自民间的新体制而加以转化为文人词、文人曲,而合为广义的文人诗,使文人诗的形式风格更加多彩多姿。因此诗歌不但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其影响且及于域外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将“汉诗”输入的国家。   缪钺先生生前有一则未刊的简短手稿,后收在《缪钺全集》“第七、八合卷”内,题为《诗教》,全文如下:
  中华民族是爱好诗的民族,“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所谓“诗教”不止是如《礼记·经解》所谓之“温柔敦厚”,而是指孔子所谓“兴、观、群、怨”,也就是诗对于政治、社会、文化、人生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诗应该是最精美的语言,需要高度的艺术性,才能感动人,如醇醪之使人陶醉,但是如果专注重诗之艺术风格,而忽略其在政治、社会上之效益与作用,则也是不全面的。
  确实如缪钺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是个“爱好诗的民族”,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詩及五言诗、唐代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宋词、元曲,直到白话诗及现代诗,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波澜壮阔。诚然,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社会、政治、文化、人生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诗歌的语言之精妙,作用之感人,风格之独特,若忽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那也是不会长久地存在的。诗教从孔子开始,直到汉代加以理论化,从此历朝历代都有不同角度的阐发,到现代仍在提倡诗教,今之诗教观念,与我们当下的教育亦有千丝万缕之联系。近来诗教传统对当下教育的意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韩国学者康晓成对先秦儒家诗教传统从教育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诗教”即为文学教育,亦即美育之一环:诗者,为最具艺术美之文学精华,其所特具的美感对个人心灵之启沃,最足以得怡情悦性之功用,一个性情美好和谐之人必能创造美好人生,铸造健全人格,教育的最高目的亦即自然完成。诗人往往以精炼之字句,精密之手法,将其人生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之景与人生之情,酝酿成精美之情意,凝铸成精心之文艺结构,因之可谓含有志、情、意完整教育之功能。邓峰、李建明在其发表的《孔门诗教及启示》一文中也指出,孔门诗教的内容富有浓厚的政教伦理色彩,强调教化,重视“为人”;其表现方式重艺术性,温柔和润;其手段表现富含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给倡导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承认诗教传统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成果还有很多。的确,孔门诗教中的政教伦理色彩、对人思想品格的塑造以及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等教学方法对当下的教育确实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虽然诗教不能完全等同于“诗歌教育”,但是诗教传统与诗歌教育关系非常密切确实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里,大可承认诗歌教育是诗教传统延续下来的一支,这样的诗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它在孔子所倡导的“兴观群怨”、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中和”等诗学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用教育的概念,即将“诗教”理解为诗歌的教育,可以是讲授诗歌的作用、也可以是讲授诗歌的方法。因此诗教传统在当代教育上的重大意义也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梁大伟.汉代的诗教观[J].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谭佳奇,女,汉族,吉林省扶余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综观近三年的全国卷的高考语文真题,以及各省市的语文模拟卷,语文作文题目的时代性很强,任务驱动明确。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时代跳动脉搏,这是写作基本准则。因此新高考语文写作指导重点就是要以抓住“把握时代脉搏、锁定任务驱动”来指导学生。  关键词:时代脉搏;任务驱动;写作指导  高考评卷场中能够得高分的作文都是有共性的,其大多涉及到审题准确,立意高远深刻和思想积极向上并且字体的颜
期刊
摘 要:19世纪的翻译活动是佛经汉译活动之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翻译高潮。从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重视翻译,纷纷著书撰文,讨论“译书”问题,讨论的话题既涉及为什么要译书,也涉及该译什么书,同时也有对前人译书得失的批评。但纯粹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讨论翻译的文章很少,中国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倾向于将翻译问题挪用为政治见解的表达渠道,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话语。从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为了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的成长,在思政教学中利用榜样的作用不断激励他们,使他们的自身修养可以得到有效提高。文章主要分析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各大高职院校利用榜样激励学生的现状,从而促进榜样激励在思政教學中得发展。  关键词:思政;榜样;有效性  引言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学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掌握榜样激励可以使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党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所以互联网+不但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国家政策,随着互联网时代全面带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无止境开发地球能源,地球的资源枯竭危机不断加深,再加上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进入新世纪,人类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再造的。在当前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它不仅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全球生态平衡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访谈的形式,搜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并根据现
期刊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将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事物,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文的忠实,通顺,注意译文的灵活性,本文将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动作描写为例,浅谈翻译的灵活性。  关键词:翻译的灵活性;《背影》;动作描写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广泛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翻译是语言技能和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成功翻译一部作品,就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翻译原文的信息
期刊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消防监督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实现消防监督工作质量再升级俨然已经成为时代命名下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效率、健全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体系、形成一体化消防监督工作方式、建立具有针对性消防监督体系”四点出发,对提高消防监督工作质量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消防监督;工作质量;考评体系  提高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
期刊
摘要:陶瓷是我国悠久历史背景的产物之一,同时陶瓷的产生最初是用于人们的日常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生活的便利同时更在乎精神上的追求,故拥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灵寄托。陶瓷也因为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从最初的天然无雕饰,到后来的精美装饰,从最初的生活用品到如今的艺术品。  关键词:纹样;陶瓷;发展;创新  一、传统装饰纹样的定义  传统装饰纹样是由一
期刊
摘 要:语言磨蚀指的是由于减少或停止使用使用一门语言的人,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退。少数民族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减少或停止使用本民族语言,造成母语的磨蚀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母语语言磨蚀的层面、产生原因,为保护民族语言、语言多样性提供建议。  关键词:朝鲜族;母语;语言磨蚀  一、语言磨蚀的层面  语言磨蚀体现在三个层面:词汇、句法、语音,其中词汇最容易受到磨蚀,语音最不
期刊
摘 要:主题班会是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基本形式,是学生个人完善人格、施展才华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打造完全自主式主题班会模式,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完全自主的环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建立青年话语体系,自行组织、自主讨论、自由发声,形成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大学生;主题班会;自主  一、主题与思路  当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