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飘逸 亮丽雅致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书画学会平顶山分会书画院副院长,就职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画家杨静伟,我与他相识有年。静伟为人真诚,且执著好学。1985年毕业于平顶山教育学院美术系的杨静伟,三十年如一日刻苦研习中国画艺术,在写意牡丹的创作上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画家以牡丹为题材作画,最初是线描,其后逐渐衍生出“工笔”“半工笔”“小写意”“大写意”。先贤们用不同的手法赋予牡丹灵性,让牡丹文化逐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牡丹为花中之王,历代文人雅士以牡丹为题材的佳作甚多,劉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皮日休有“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的赞誉牡丹的佳句。


  写意花鸟画以形写神,而且要求形神兼备。画家在创作中要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在客观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就像白石老人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杨静伟在学习前人牡丹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写意牡丹画的表现形式。他知道,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根植于传统、来源于生活。每年四五月份他都多次奔赴“牡丹之乡”洛阳,并在家里也种植很多品种的牡丹。进行写生、观察,寻牡丹神韵。自然造化给了他创作无穷的灵感,作品又表达出他对观察自然的主观审美意味提升。写意花鸟画的意境美、造型美、笔墨美有赖于画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聪慧的才情和独特的个性。对于如何创作出合乎当今时代品位的作品,杨静伟却能另辟蹊径,他在传统的写意牡丹画技法的基础上,以书入画,充分发挥自己书法线条的优势,展示了国画中宣纸色彩变化无穷魅力和空间,把牡丹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感。其作品逐步形成了构图新颖别致,险夷、斜正、静躁对比强烈而和谐、宾主分明、虚实巧妙、有着清新灵动的自然美、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特色,另外杨静伟还善于在作品中巧妙的“嵌入”造型准确、栩栩如生的鸟禽鱼虫,使画面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画家传统的功力和创作思想。


  观其作品,会从中读到一种超乎自然之上的灵性之美。在杨静伟的作品前,心灵不仅受到美的愉悦,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召。愿杨静伟在绘画艺术生涯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早年的煤矿  传出火车的叫声——  火車火车,美丽的人儿在喊谁?  旧时代的蒸汽机  拖挂黑漆漆的车皮——  火车火车,美丽的人儿,你是  远方的情人,换上火红的嫁衣  一座煤矿剧烈地咳嗽,翻身  吞吐暮年的烟尘——  火车火车,美丽的人儿,你  一路领略黑色的抒情,浓密发辫  被风解开,火红的嫁衣随风舞动  在一个叫“鸭口”的小站  你要停下来  用你温情的嗓音一遍遍呼唤  小小少年,莫要悲伤 
期刊
一  手机铃声响起时,区号是010开头,朱儒山一看就知是北京来电,他马上想到那个温处长,拿起手机手有些颤抖,声音几分迫切:“处长,事情办妥了吗?”  “市长,是我,小胡。”手机里传出的不是温处长那温温吞吞的声音,而是驻京办胡主任几分凝重的声音。  朱儒山吸一口气,唔了一声。  胡主任声音压低一分:“市长,煤冶局那个张见之又来京上访了,把举报材料交到中办了……”  一阵沉默。朱儒山心里翻腾开了,张见
期刊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八年了,总想写点儿什么纪念父亲,可每当提起笔,眼睛就湿润了,至今也没写成什么,想想我这个作女儿的也不合格。父亲是煤矿新闻工作者,写了一辈子文章,可至今没有一篇是写他的。  我从小生长在辽西的一个煤城,父亲当过矿工报社编辑、阶级教育展览馆解说词编辑、矿区广播站站长、矿宣传部部长,工作就是采访、写稿、写材料,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父亲写新闻报道紧跟形势,时效性极强,写新闻人物时总是能体现
期刊
紫柏山上的落叶  翠绿的山林中  风在秋日里  一点点疯狂起来  红枫叶在空中徘徊  吓得不敢落脚  但我强烈的感受  生命存在的真实  飘落是来年的再生  欲望终会散布在长途跋涉中  痛苦一点点降临它们身上  我能感觉它们就是  紫柏山上闪光的鳞片  冬游风情小镇  冬天的风情小镇  显眼的是那钟鼓楼上的表针  一动不动  分针挑着左面的太行  时针昂视空旷的天空  枯黄的野草随风摆动  紧抓脚
期刊
一  赵小迟自小就是个好孩子。  赵小迟的妈妈李四妮是个苦命的女人,当时儿子才六岁,丈夫下井遇难,她在痛失丈夫的同时,还被婆家无情地咒为克夫女,婆婆小姑一齐上阵,不到半年的时间便硬将李四妮赶出了家门。  李四妮嫁的第二个丈夫赵大喜大她七岁,还是个酒鬼。  丈夫不仅是个酒鬼,还视钱如命,常常喝醉了酒就打老婆,这种日子一过就是七八年,让李四妮感到无比绝望,三番五次有了轻生的念头。第一次是上吊,被邻居王
期刊
在中国的辽宁北部,有一座因煤而建的小城,名曰调兵山。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五十多年前的1958年,先辈们就开始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安家建井、开采煤炭。当乌金滚滚时,煤炭运输势在必行,于是,一声声清脆的汽笛声打破了小城的宁静,一台台雄壮威武的蒸汽机车陆续在这里落户,也就是从那时起,兵山开始焕发出生机与希望……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五十载峥嵘岁月,不论是风霜雪雨还是酷暑严寒,
期刊
和婆婆共同生活在一起,还是在我们刚刚结婚不久,公公因病去世后,怕婆婆一个人孤独,我和丈夫便商量着把婆婆接过来一起生活。时至今日,屈指一算,已有十年了。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跟婆婆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那便是教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细細体味婆婆给予我们的那份曾经习以为常的爱。  前些日子,我的脚受了点儿伤,当我一瘸一拐的回到家时,婆婆连忙扶我上床,一边嗔怪着我的不小心,一边到抽屉里给我
期刊
一  太阳一露头,就像着了火一样,灼烤、熏蒸着西沟。这时节玉米棵快要没过膝盖,一年中最热的天儿。纺织娘藏在玉米叶背面,一声高过一声地使着劲儿,织呀、织呀地聒噪不停,骚情地吸引着异性,让人燥热难耐。早饭后,百岁屋里头的一猛子扎进玉米地里锄地,一点儿也不知道热似的。一搭锄,就锄到快晌午了,前胸后背都湿透了。转身再锄下一垄时,这才发现,已经锄到了地南头,最后一垄。再锄,过了界桩,就是小亮子家的了。  跟
期刊
一切都在这黑土地上沸腾,凝固,纠结  浩茫的乌金,生命的基座,希望的园圃  人们把血汗在这里抛洒  割破血管,便喷射出灼热的火流  这是与我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土地啊  父辈用血汗浇灌、用骨肉耕耘  内蕴丰厚的乌金,埋得很深,很深  怀抱种子,怀抱肉体,怀抱灵魂  向下萌生根系,向上生发枝叶  一切苦涩、芬芳、甜美从她身上流淌  生命在大地上一茬茬老去  这土地默默见证来来去去的万千物象  见证时
期刊
苗超群自学生时代起,就显露出他文艺方面的才华。在同龄人中,他也是成熟相对较早的一位,从他当时与同学、与老师密切交往且能和睦相处并获得良好口碑的学生时代即可得到印证。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艺才华,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变迁而泯灭,反而是伴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越发突显。  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专职共青团干部,后又在县、市级机关作过公务员,现在是永煤集团下属企业的工会领导。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能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