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语言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中,花草是装饰,是点缀,是宠物,却比宠物次一等。它的地方在花盆中,或放在阳台上,或放在花架上。有娇嫩一点儿的,则养于深闺中。
  城市花草娇贵,可怜,很少见风日雨露。
  乡下的则相反。
  乡下的花草,生长在院子里,土堆边,或是公路边,很随意。有的是特意种上的;有的则是风吹来的,鸟拉下的:一颗种子,随意一落,风雨一吹一润,生根发芽,长成一花一叶,一树一果。总之,没人拿着喷壶,一天天地浇水照看侍弄着。
  花草长在院子里,土堆边,这些,和乡下人相似,随遇而安。大概是因为性气相通吧,乡下人能和它们交谈,能听得懂它们的话。
  草木有语,这是城里人不相信的。
  草木之语,城里人也是听不懂的。

柳树发绿,点种洋芋
  在乡下,一到正月,就要种洋芋。
  种洋芋的地是坡地。洋芋命贱,种在肥地,反而只长秧子,一地绿油油的,无边无岸,一?挖下去,下面的洋芋只有指头蛋大。
  原来,是什么种子长什么地。爹说,洋芋这东西命硬,和农人一样。
  于是,到了秋冬,庄稼一收,总有一块坡地空在那儿,闲闲地放着。这地,得是阴坡,得是沙地,得向阳。四周的麦苗长起来,青绿一片,如一床毯子。而这块地,却安静如一个邻家女子,看着别人女孩出嫁,一点儿也不急。
  它,是给洋芋留下的。
  种洋芋,在乡下一般是不用化肥的,用的是火粪。
  到了正月,初五一过,爹拿着刀上了坡,将荆刺啊树棍啊茅草啊,割上了一大堆,堆在地中间。过两天,阳光一晒,干透了,爹就拿了锨准备上坡。我们小孩子一见,知道是烧火粪,也嗷嗷叫着跟了去。
  爹在地上竖着并排挖了几条渠,做了通风的烟囱。然后,把柴草平铺在上面,堆码整齐,一锨锨的土浇得高高的,谷个子一样,然后手一拍,将军一样喊一声:“点火!”
  我们欢叫着,节日一样兴奋着,东边点一把火,西边点一把火,顿时,火堆燃起来。我们伸着手烤着火,脸被烤得红通通的。
  爹点一锅烟,坐在旁边吸着,火灭了,喊声:“走嘞!”
  我们也喊一声:“走嘞。”
  走了好远,回过头去,看见一缕浓烟仍在蓝天下直直冒起。爹说,土堆里的火还没熄,熬着吧,熬了几天,开始筛火粪。火粪一筛,泼上大粪一拌,就能当肥料种地了。挖一个坑,扔上一个洋芋,放上一把火粪,再盖上土。
  有时,我也跟着上坡,虽然小,却能帮得上忙。
  一块地种完,回家路上经过河边,爹看见柳树,总会撂上一句:“柳树发绿,点种洋芋。”我一抬头,河边的柳条果然绿了,软了。河沿上有一树野桃花,冒出淡红的花苞。
  那天是正月十四,多年后我还记得。因为,隔天就是正月十五。爹说,种完洋芋,好好过十五。我听了,感到很快活,无来由的快活。

茶芽一冒,清明就到
  小时,婆常常念叨:“茶芽一冒,清明就到。”
  我亮着眼睛问:“茶芽是啥?”
  婆张张嘴,又眨眨昏花的老眼,说了半天,也没说清什么是茶芽。那时很小,只知道茶是叶子的,哪有茶芽啊。婆也说不清,因为她说的是一句当地的谚语啊。再说,她老人家也没见过茶芽。最终,婆无奈地拍一下我的头说:“打破沙锅问到底,硬要问沙锅能煮多少米。”
  长大之后,我看到了茶芽。
  故乡在山里,那儿山不高,圆圆的馒头一样,长着桐子树,长着槐树,一片一片的,到了四月,一山白槐花,一村子的香气。秋天吧,桐籽结得比鸡蛋还要大。
  山坡是沙地,不瘦,不敢说一把攥出油,但也黑黑的。
  一年,有县林业局的人来,看了说,好地,种茶吧。于是,一车车茶籽送来,在山林里挖上坑,将茶籽埋下,发芽长高后,其他树一砍,仍是一片青绿,一片香气,不过不是花香,是茶香。茶叶真香哎,尤其六月天,蹲在茶林中,热汽一蒸,漫天清香,自己也仿佛变成了一粒茶芽。
  茶芽吐出时,正是三月。
  那时,刚修剪过的茶枝,密密麻麻,冒着一层茶芽。有人说,茶芽如蚁。这比喻很恰当,茶芽确实细小如蚁,不是绿色,是一种淡嫩的颜色,上面有一层茸毛,白乎乎的。尤其早晨,站在茶林边一望,一层白乎乎的雾气中,每一颗茶芽上凝结一颗露珠,晨光一照,一片彩线,还耀眼哩。
  茶芽出来,清明也就来了。
  这时,一家家的坟山上,就会零零落落响起鞭炮声,在洁净的阳光中,没有悲戚,没有伤感,有的是一种温馨。清明,是一种回归,一种寻根,一种反哺报答,乡下人做得有条不紊,古风浓厚。鞭炮之后,会在坟前放一壶酒,几个酒杯,还有几碟菜。
  每年清明,茶芽一起,我在远处就想到了婆的话,“茶芽一冒,清明就到。”
  婆活着的时候问:“旺儿,长大了,清明祭婆不?”
  我说:“祭!”
  婆不放心地说:“走远了呢?”
  我脆脆地说:“走远了也回来祭。”
  婆就笑了,眯上了眼,亲着我说:“我的孙子好孝顺啊。”
  婆已离世十几年了,多少个清明我都身在异地,没空回家。只是那句谚语,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茶芽一冒,清明就到。

结巴草长,六月栽秧
  结巴草是一种很难缠的草,在乡下,农人说起结巴草,不是说讨厌,是说难缠,好像结巴草是一个顽皮的娃娃,纠缠着他们,让他们撒不开手。
  结巴草真难缠的。
  这种草,生命力超强,无论田埂上,小路上,它都能茁壮生长。至于田间,更是它们铺张伸展的好地方。它们一节一节向前铺展,每铺展一节,节上就生根,扎入土中,长成新的草儿。这样一来,一丛结巴草,几天之后就会铺成一片。   这种草,扯下来后,不能随意扔,随意一扔,几天之后,它又扎根生长,因此,有经验的农人把它扯了,一堆堆堆起来;也有人随手把它扔在玉米叶上,或者挂在玉米棒上:它挨不着土,也就无法再生长。
  乡村人,就是依草而生,依草而活的。一方面,他们和草搏斗着;一方面,他们又离不开草。
  他们恨结巴草,可是,又爱着结巴草。
  他们说,结巴草长,六月栽秧。
  老家栽秧不是用机器,田块很小,机器施展不开,所以,只有用牛整。有一个笑话说,一家请了一个牛把式,告诉他,自己今天要整十五块水田。牛把式吓了一跳,到了地里,松了一口气,一块块席子大的田地,很快就整好了。可是整罢,左数右数也才十四块。无奈之下,拿了斗笠准备走,这才发现,斗笠下还扣着一块水田。
  地块不大,但他们栽秧却十分细致。
  我曾栽过秧,左手捏秧把子,右手分出几根秧苗,往水田中一插。插秧,是个技术活,不能深,深了的话,再次返青生长十分缓慢;也不能浅,浅了,随水漂散。
  一天秧栽下来,腰腿酸痛,晚上都睡不踏实。不过,经过秧田的时候,指着那几行秧苗对别人炫耀:“那是我栽的,长势咋样?”那种得意,是难以表述的。
  这种得意,我已经十年没再感受到。

叶红石头黑,勤人种早麦
  一直以来,我把这个谚语都读错了,我以为是“叶红石头黑,穷人种早麦”呢,我们那儿,“穷”“勤”读音不分。前段时间,娘来城中看我们,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她早早起来,坐在阳台前的窗子旁,望着外面的山,许久之后,一声长叹:“山红石头黑,勤人种早麦。”
  我不解地问:“娘,种早麦的人家理应富足啊,怎么会穷呢?”
  经过娘解释,我才知道,是勤人,勤劳之人,不是穷人。
  几天后,娘就回去了,老家,娘还有两块田,合在一起不到一亩。但是,娘把地收拾得很细致很平整,每年此时,娘都会在地里撒上麦子。
  乡村人对地的作用认识很窄,就是种庄稼。
  近几年,乡村引进了黄姜,还有丹参,很来钱。可是,一些老年人专弄了一块地,上足底肥,放着种麦子。无论儿女怎么劝说,也不许种了黄姜和丹参。用他们的话说,那些东西喂不饱肚子,没庄稼来得实惠。
  于是,一到秋季,麦苗仍然是小村的一道风景线。
  种麦子时,土地已经空旷了许久,已经吸饱雨水,蓄势待发。这时,牛把式来了,犁架上,牛嚼着草,早晨的雾升起,遮住了近处的田远处的地。远远的,传来挖地边子的声音,还有咳嗽声。主家提了化肥,在田里一撒,拍拍挎篮,意思是撒好了。
  牛把式扶了犁,鞭子一摔,抖起一朵鞭花。犁铧划过,潮湿的土块翻起,土气上升,雾更浓了,里面还弥漫着泥土的味儿,很好闻的。间或,雾气里传来几句说话声,还有小牛犊子哞哞的叫声。这时,它们在田间撒着欢子,十分欢快。
  地犁罢,还要撒种籽。
  种子撒罢,还要把地整平,土坷垃敲碎,一整套的工序,很麻烦的!
  种地就是麻烦事,怕麻烦,就别种地啊!乡下人常说,好像他们从事的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事情。这种神圣,只有他们体会得到,只有锄头体会得到,只有长天大地体会得到。对,体会得最清楚的应当是草木。不信?你也听听草木之语吧!

(摘自《延河》)

其他文献
毕业是人生一大成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达到这一里程碑而真正地感到骄傲。我可以告诉你们,作为一位母亲,我知道你们的家人的骄傲感会双倍于你们,他们的心此时在激烈跳动。毕业典礼结束后,好好地拥抱他们吧。将来有一天回顾你们的毕业照,他们会说:“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而你们看到同样的照片只会想到:“我怎么留了那样一个发型?”  今天,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家里获得学历最高的一个人。你们在大
期刊
去参加奥数班吧?  不去!  那么,去参加作文培训班?  不去!  那就去参加英语训练营!  不去!  那么,去物理班,还是化学班?你总得参加一个班吧?别人暑假都忙着补习,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  闲着就闲着,我宁愿去捡垃圾,也不愿去参加什么班。上学够苦了,累得整天都喘不过气来,暑假还参加这样班、那样班,还让不让人活了?  好啊,让你学习你就觉得在上刀山下火海,那就去体验吃苦吧。明天,把你送回老家吃
期刊
搬完家,没用的东西,整理出一大堆,全放在楼下的贮藏室里,碍手碍脚的,真烦。  周末的早晨,还在梦中,听到有人在楼下喊:“收废品喽!”好不容易睡个懒觉,翻个身,又睡去。心想,反正收废品的还会来,再等等。  不料,一连好几天,收废品的人,却再也没有来。每天进进出出,在一堆没用的报纸和箱子之间,挤来挤去,别扭透了。  那天,上街买菜,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在路边的店铺收购旧纸箱,我赶快上前询问
期刊
老刁是我的励志哥。  每逢累得不想工作的时侯,想甩手不干的时侯,我总想起在跨国公司做老总的老刁。想起老刁,我就浑身一震,马上就会变成一个精神焕发的人。  老刁其实是我大学同学,也是我们那届同学中现在混得最好的一个。  我有时候开玩笑问他:“怎样才能像你一样混得那么好?”老刁很认真回答:“不想混,不要混,才能混得好。”听老刁一言,我会立刻羞愧地低下头。  老刁在大学的时候,我只知道他学习刻苦、认真,
期刊
2008年时,德国有部名为《浪潮》的电影一上映就赢得了不错的舆论口碑。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名德国教师在为期一周的“独裁统治”课上,别出心裁地做起了“独裁统治实验”,学生们在上课中被要求绝对服从集体纪律。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还自发设计了“组织”的LOGO,甚至直接参与一些破坏行动……故事的结局是震撼的,有位学生已经无法从实验情境中走出来,绝望之下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此片,我们可
期刊
立冬之后的一个早上,七点,冷风逼人,在教研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区里最南部的一所小学送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来到了大山里。青山环抱之中,一个安静的校园,水泥铺平的院子,中间是一棵高大的合欢树,尽管已经掉光了叶子,但那粗大的树干,却分明诉说着学校往日的岁月如歌。  四楼多媒体教室里,附近乡镇的老师们早已等候多时。我是第二节课,内容是二年级的识字课。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蓝白相间的校服,和我
期刊
我想,总不会每一场别离,都藏着忧伤。  这年二月底的北方,已经开始变暖,只不过前些日子里,冬天滞留了一段时间,稍稍落雪的缘故,不免有些寒意罢了,每个冬天都一样,会想念夏天和春天,我还是喜欢春暖花开的样子,海子也喜欢这样,好像我们被拉长的距离,只有冬天和夏天,才能相见。  你说,如果我会魔法多好,就能变出一个我。  我何尝没有这样想过,凌晨的火车缓缓驶来,我的城市还在沉睡呢,听他们的呼吸。我是多不想
期刊
那要饭的姑娘模样长得漂亮,衣服穿得当然说不上体面,可破损的地方补的补丁却是有板有眼。俺家那时候没有电熨斗,姐姐熨裤缝就将裤缝处用嘴含水喷洒上,再铺上湿毛巾,然后用木板在上面刮来刮去,裤缝就出来了。姐姐经常将这一经验介绍给那些和她同样买不起电熨斗的人们。当时,我看到长得俊俏的要饭姑娘穿的裤子裤缝也笔挺笔挺的,我就想,这技术活说不定也是跟我姐姐学的。我不便问,就把要饭姑娘当成了我姐姐的好朋友。  那时
期刊
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外婆出生在常德。她家祖上历代在清廷任职,算是大家闺秀了。那一年,蔡锷领护国军出击四川,反袁浪潮下,中国大地烽烟四起,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常德偏居湘西,似乎并未受到冲击,安昌布庄依旧生意红火。  中国人的生死观,活要有房,死要有坟。苦苦挣扎的,不过是这两端之间漫长的岁月。悲哀的是,如外婆这样的女子,在那激荡岁月中,让她不离不弃,不忍割舍的,还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再无其他。
期刊
鼠  排名:我为什么能排在第一位?那是因为:我是能上又能下的地下工作者,又是坏在嘴上报应也在嘴上的贪婪者;我是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的不同者,又是咬破天体让万物生长的功不可没者;我是唯一敢嘲笑猫的勇士,因为身旁有一个洞,就凭这,我不排第一,谁还敢往前站。  论文:我的论文标题是《我们应该走在大街上》,别看老祖宗的一生是钻地洞,东躲西藏,可我们这一代,大白天也可以大摇大摆地逛大街、进超市、吃饭馆、看电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