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看宝清”火了!
2015年3月31日,这个自称“媒体界土八路”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第11期“黑龙江最具影响力新媒体排行榜”上的一匹黑马,在全省政务公共服务类微信中名列第一。
一个县级党政微信公众平台,能在这个由《生活报》联合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打造的排行榜中脱颖而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截至2015年4月,在全县人口40余万、县城人口仅10万的边陲小城,“微看宝清”的关注人数却达到65 000人;在其发布的信息中,单篇文章的阅读数量最多达62 325人次,文章点赞率高达1.61%。高涨的人气背后,折射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不夸张地说,“微看宝清”四个字在当地几乎妇孺皆知。不少宝清居民表达了相似的体会:“每晚闲着没事儿时,都等着看‘微看宝清’发布新闻。”
一个怎样的官方微信能让微友们“等着看”?
2011年,微信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到2013年10月,微信国内用户量突破5亿,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经常向“微看宝清”反映问题的热心市民王永刚道出了个体用户的感受:“谁也不能成天捧着个电视、电脑到处走啊。”
“这是大势所趋。”宝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史鉴意识到,微信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时,势必影响到宣传模式,对于没有报纸的县城而言,党的宣传工作可能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10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就宣传现状面向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展开调研。两周时间里,收集上来的问题集中且严峻:缺少传递民声的平台,群众有诉求却不知道向谁反映;缺少有效的新闻发布平台,政策好声音传达不到绝大多数老百姓身边;政民互动缺少媒介,很多人不知道县委书记、县长是谁;发生“医闹”“校闹”等事件时,谣言四起,想要澄清事实却辟谣乏力;社会正能量缺少有效的传播渠道……
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尽快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宝清县委宣传部决定抓住这个舆论新阵地放手一试。
打造新媒体的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3年11月,中共宝清县委十五届25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正式开通寓意为“俯察民生之微”的“微看宝清”微信公众平台。
“讲的是身边的事儿,唠的是百姓爱听的嗑儿。” 这是微友们的共同体会。“微看宝清”走的是“群众路线”,始终将关注民生作为工作重点。
在宝清县第五小学师生眼中,“微看宝清”可是帮大忙了。由于施工原因,这所小学的东侧曾存在一条“水泥路”——冰雪融化期,积水漫道,泥泞不堪。从手机镜头里看,行经这里的人们常会弄上一鞋泥水;孩子上学,需要家长抱着过马路。无奈之下,有老师将情况反映给了“微看宝清”。
2014年3月19日,“微看宝清”的“小编”来到现场,经过核实,当天便发布了头条信息《爸爸,我不想去“威尼斯”上学》。这条消息一经发布,便在全县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出动大型机械施工。经过一天抢修,五小师生终于告别了穿雨靴进校的生活。
2015年4月中旬,不少学校和家长向“微看宝清”反映,校园周边有商铺向学生兜售香烟。当天,“微看宝清”的“小编”前往实地摸查,发现确有一些商家将整包香烟拆零后卖给学生。4月20日,“微看宝清”跟随县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烟草专卖局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以《孔子和林则徐让我们在“校门销烟”》为题报道了检查结果,并公布了举报电话。学校周边“烟消云散”,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微看宝清”收到微友的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共2053条,回复和办结率达到90%。
每当有停电、停水、交通、天气、招聘、买房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发布时,“微看宝清”总是最及时的发布渠道,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身边事。
宝清五小政教主任蔡丽霞很是感慨:“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先掏出手机看看‘微看宝清’,如果哪天看不见新的信息,我可能会感到不习惯。”
而对“微看宝清”的工作人员来说,这种“如果”是不存在的。
从开创之初的三名工作人员,到如今拥有十人的团队,“微看宝清”一直坚持每天推送八条信息,春夏秋冬,风雨无阻。2014年8月的一天,一场特大暴风雨破坏了整个县城的供电系统。没有电,怎么上传新闻?有工作人员想到了拥有备用电源的县医院。医院得知他们的初衷后大受感动,主动提供两间办公室。六名工作人员,六台电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确保了当天信息如期与微友见面。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微看宝清”的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凸显。
2014年3月27日,“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宝清县奥体中心举行,30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然而,就在如此庄重、严肃的会场上,就在工作人员多次重申会场纪律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接打电话、玩游戏、唠嗑儿,甚至有人打起呼噜……随后,“微看宝清”发布《会场不文明:你在其中吗?》,将镜头下的不文明举止公之于众,并要求被曝光人员所在的党委一周之内做出书面解释和保证。
“县城就这么大,谁不认识谁啊?”一位参会者感慨,一旦在微信上曝光,很容易被认出来。
很快,被曝光人员所在党委悉数上交了书面保证,并给出相应处理结果。
慑于“微看宝清”的影响力,此前有人私下找到县委宣传部社宣组组长、“微看宝清”负责人张洋,希望他能帮忙“删帖”。张洋无奈一笑,“慢慢养成新习惯就好了。”
在宝清,张洋绝对是个名人——当过十年刑警的他,曾是宝清县唯一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过奥运会、残奥会和大冬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丰富的经历让张洋的行事思维开阔、不拘一格、敢作敢当。
如今,很多单位开会都喜欢邀请“微看宝清”的工作人员到场,因为大家知道,“有他們在,会风好”。
2015年3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七天播放于海河同志的先进事迹,让于海河精神传遍全国。作为于海河工作过的重要乡镇,七星泡镇频频出镜。然而,新闻背景中的七星泡镇却让宝清人既高兴又脸红——道边“敞亮”的旱厕和成堆的垃圾让人感到羞愧。3月19日,《“衣衫褴褛”的七星泡,你在给宝清抹黑》一文毫不客气地将七星泡镇脏乱差的街景来了个大曝光。 看到曝光微信后,七星泡镇党委高度重视,第二天便发动2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环境整治大会战。
看到七星泡受到“晒丑”待遇,小城子镇党委宣传委员卢微微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去收拾。”
有这种反应的不只是卢微微和小城子镇,其他乡镇也迅速行动起来。
“我们就是要杀鸡给猴看。”张洋解释道,曝光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各乡镇环境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在全县开展的“禁赌”行动中,曝光了一批涉赌场所和人员;随纪检部门严查“公车私用”行为,将车牌和当事人一同曝光;曝光“门难进、脸难看”的窗口单位,曝光超载的货车……
也有人替“微看宝清”担心:毫不客气地拿丑陋现象开刀,会不会得罪人?
“党政微信公众平台正在发挥新的‘喉舌’作用。是‘喉舌’,就要做好监督工作。”宝清县委书记朱海涛为“微看宝清”鼓劲儿,“放手去干,我给你们撑腰!”
曝光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宝清县委更有意于将“微看宝清”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逐渐理顺群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些年,只要停电,大家就抱怨:‘收电费时挺积极,一停电就没人管。’”宝清县电业局党群工作部主任娄淑萍常常觉得委屈,用户着急,电业局何尝不着急?可是,即便有误解,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澄清方法。
2015年3月22日,“微看宝清”发布一则题为《记住狂风暴雪中最美的宝清人》的视频。人们从中看到,大山深处,一线电力职工正在齐腰深的大雪中冒险清理高压线上的冰雪。
许多微友看罢不禁点赞:“原以为电业局的人就是抄个表、收个电费,没想到,居然有拿命去拼的时候。”
“‘微看宝清’搭建了群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相互了解、理解的一个平台。”娄淑萍感慨,“微看宝清”正在“柔软”地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当然,这种在身边人之间传播的方式,对职工而言也是一种鼓励。
电业局抢修班的老职工李勋感慨:“我和同事抢修电力线路的视频,媳妇和姑娘都看到了。孩子知道她爸是干什么的了,不再嫌我脏,而是为我感到骄傲。”
在乡镇,更需要有效化解误会的方式。宝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杰先举例说,老百姓去乡镇党委或政府反映问题,一般都直奔领导的办公室。一看领导不在屋,就会寻思:“肯定又没上班!”但现在通过“微看宝清”的时政新闻报道发现:“哦,原来干部们没闲着,都下村去了。”
宝清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群众意见环节,在5000份调查问卷中,群众满意度提高了19%。并且,人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微看宝清”,普遍认为这个新平台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让大家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有了知情权。
而在宝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淑敏眼中,更看重的则是“微看宝清”灵活的宣传方式。
2014年12月初,医院打算将最新的惠民政策通过“微看宝清”发布出来。起初,于淑敏心里是画了个问号的:把政策文件从纸上照搬到微信上,老百姓就能看进去了?
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2014年12月10日,《这些惠民政策,你享受到了吗?》一文在“微看宝清”发布,图文并茂代替了文字堆砌,语言简单质朴、通俗易懂。
“一瞅文章题目就能让人看进去,形式和内容与过去刻板的宣传材料大不相同,都是老百姓愿意看的东西。”如今,于淑敏对“微看宝清”不吝赞美之词,“他们用一种柔软的方式来传递党的好声音,每次报道出来的东西都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事实上,“微看宝清”草创之初,可谓举步维艰,不仅群众的关注度有限,党政部门也并不认可。一次,一名“小编”向一个乡镇党委要新闻材料,尽管那是一则已经在电视上发过的新闻,可人家就是不愿给。
而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很多部门主动打电话向“微看宝清”提供新闻素材,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能量”。
利用新媒体加强政务信息传播,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40 924个,省市级部门开通政务微信总量占比为84.7%,县级及以下行政部门则为15.3%,而在全国新媒体排行榜中名列政务类第11名的“微看宝清”,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当然,还有一些效果可能是“微看宝清”的设计者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微友“春天”留言说:“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真切地感到宝清县委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做出了超出以往的贡献。‘微看宝清’无处不在地弘扬先进、倡导奉献、鼓励向上,对于这个边陲小县的群众而言,绝对是巨大的引导和教育。”
看着“微看宝清”发起的“向不文明现象宣战”“爱心接力”等活动,网友“李”感慨道:“小县城有大胸怀。”
“微看宝清”不仅曝光了不文明现象,也晒出了“最美宝清人”,晒出了“最美家庭”,晒出了文明风气。
2015年2月28日,宝清县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小城子镇梨南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就宣传引导而言,“微看宝清”功不可没。
“‘微看宝清’已经成为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县委书记朱海涛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议上讲话时,特意点名表扬“微看宝清”,“很多人见到我,包括省里的、市里的领导都对我说,你们那个微信办得很好”。
“微看寶清”有官方背景,却不失平民姿态。它不是居高临下告诉人们怎么做,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启发人,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在优化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加强了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提高了凝聚力。
由于“微看宝清”关注的都是宝清的事儿、群众身边的事儿,不仅是当地居民了解身边事儿的窗口,也是远在省外乃至海外的宝清人关注家乡的重要渠道。
身在北京的微友“TONY”留言:“我关注你,我的故乡宝清。”
2015年2月19日,农历羊年大年初一,县委书记朱海涛通过“微看宝清”向全县父老发表《新春贺词》。当天中午,远在迪拜从事厨师工作的宝清老乡高金峰便在微信朋友圈里“晒”道:“县委书记给咱小老百姓拜年啦!”
“‘微看宝清’把宝清朝气蓬勃的劲儿给带出来了。”宝清县五小的李婵娟老师感慨,“以前从来没有过‘宝清人’这个概念,但是现在,有了。”
显然,经过实践探索和发展,“微看宝清”释放的正能量已超过预期,有些东西已经超出新闻信息本身的价值。它拉近了党群关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亲民的县委和政府,提高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增强了公众对社会正能量的敬意,净化了家风、村风、县风。
“微看宝清”创立之初曾定下目标:“要打造成宝清人民的‘第四餐’。”意思是,要把“微看宝清”变得和吃饭一样重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个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微看宝清”的“小伙伴”们一如既往地努力着。由于这是一支由非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所以,他们总谦虚地称自己为“新媒体的土八路”。
这样的“土八路”,接地气、得民心!
2015年3月31日,这个自称“媒体界土八路”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第11期“黑龙江最具影响力新媒体排行榜”上的一匹黑马,在全省政务公共服务类微信中名列第一。
一个县级党政微信公众平台,能在这个由《生活报》联合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打造的排行榜中脱颖而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截至2015年4月,在全县人口40余万、县城人口仅10万的边陲小城,“微看宝清”的关注人数却达到65 000人;在其发布的信息中,单篇文章的阅读数量最多达62 325人次,文章点赞率高达1.61%。高涨的人气背后,折射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不夸张地说,“微看宝清”四个字在当地几乎妇孺皆知。不少宝清居民表达了相似的体会:“每晚闲着没事儿时,都等着看‘微看宝清’发布新闻。”
一个怎样的官方微信能让微友们“等着看”?
2011年,微信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到2013年10月,微信国内用户量突破5亿,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经常向“微看宝清”反映问题的热心市民王永刚道出了个体用户的感受:“谁也不能成天捧着个电视、电脑到处走啊。”
“这是大势所趋。”宝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史鉴意识到,微信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时,势必影响到宣传模式,对于没有报纸的县城而言,党的宣传工作可能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10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就宣传现状面向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展开调研。两周时间里,收集上来的问题集中且严峻:缺少传递民声的平台,群众有诉求却不知道向谁反映;缺少有效的新闻发布平台,政策好声音传达不到绝大多数老百姓身边;政民互动缺少媒介,很多人不知道县委书记、县长是谁;发生“医闹”“校闹”等事件时,谣言四起,想要澄清事实却辟谣乏力;社会正能量缺少有效的传播渠道……
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尽快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宝清县委宣传部决定抓住这个舆论新阵地放手一试。
打造新媒体的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3年11月,中共宝清县委十五届25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正式开通寓意为“俯察民生之微”的“微看宝清”微信公众平台。
“讲的是身边的事儿,唠的是百姓爱听的嗑儿。” 这是微友们的共同体会。“微看宝清”走的是“群众路线”,始终将关注民生作为工作重点。
在宝清县第五小学师生眼中,“微看宝清”可是帮大忙了。由于施工原因,这所小学的东侧曾存在一条“水泥路”——冰雪融化期,积水漫道,泥泞不堪。从手机镜头里看,行经这里的人们常会弄上一鞋泥水;孩子上学,需要家长抱着过马路。无奈之下,有老师将情况反映给了“微看宝清”。
2014年3月19日,“微看宝清”的“小编”来到现场,经过核实,当天便发布了头条信息《爸爸,我不想去“威尼斯”上学》。这条消息一经发布,便在全县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出动大型机械施工。经过一天抢修,五小师生终于告别了穿雨靴进校的生活。
2015年4月中旬,不少学校和家长向“微看宝清”反映,校园周边有商铺向学生兜售香烟。当天,“微看宝清”的“小编”前往实地摸查,发现确有一些商家将整包香烟拆零后卖给学生。4月20日,“微看宝清”跟随县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烟草专卖局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以《孔子和林则徐让我们在“校门销烟”》为题报道了检查结果,并公布了举报电话。学校周边“烟消云散”,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微看宝清”收到微友的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共2053条,回复和办结率达到90%。
每当有停电、停水、交通、天气、招聘、买房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发布时,“微看宝清”总是最及时的发布渠道,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身边事。
宝清五小政教主任蔡丽霞很是感慨:“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先掏出手机看看‘微看宝清’,如果哪天看不见新的信息,我可能会感到不习惯。”
而对“微看宝清”的工作人员来说,这种“如果”是不存在的。
从开创之初的三名工作人员,到如今拥有十人的团队,“微看宝清”一直坚持每天推送八条信息,春夏秋冬,风雨无阻。2014年8月的一天,一场特大暴风雨破坏了整个县城的供电系统。没有电,怎么上传新闻?有工作人员想到了拥有备用电源的县医院。医院得知他们的初衷后大受感动,主动提供两间办公室。六名工作人员,六台电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确保了当天信息如期与微友见面。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微看宝清”的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凸显。
2014年3月27日,“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宝清县奥体中心举行,30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然而,就在如此庄重、严肃的会场上,就在工作人员多次重申会场纪律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接打电话、玩游戏、唠嗑儿,甚至有人打起呼噜……随后,“微看宝清”发布《会场不文明:你在其中吗?》,将镜头下的不文明举止公之于众,并要求被曝光人员所在的党委一周之内做出书面解释和保证。
“县城就这么大,谁不认识谁啊?”一位参会者感慨,一旦在微信上曝光,很容易被认出来。
很快,被曝光人员所在党委悉数上交了书面保证,并给出相应处理结果。
慑于“微看宝清”的影响力,此前有人私下找到县委宣传部社宣组组长、“微看宝清”负责人张洋,希望他能帮忙“删帖”。张洋无奈一笑,“慢慢养成新习惯就好了。”
在宝清,张洋绝对是个名人——当过十年刑警的他,曾是宝清县唯一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过奥运会、残奥会和大冬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丰富的经历让张洋的行事思维开阔、不拘一格、敢作敢当。
如今,很多单位开会都喜欢邀请“微看宝清”的工作人员到场,因为大家知道,“有他們在,会风好”。
2015年3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七天播放于海河同志的先进事迹,让于海河精神传遍全国。作为于海河工作过的重要乡镇,七星泡镇频频出镜。然而,新闻背景中的七星泡镇却让宝清人既高兴又脸红——道边“敞亮”的旱厕和成堆的垃圾让人感到羞愧。3月19日,《“衣衫褴褛”的七星泡,你在给宝清抹黑》一文毫不客气地将七星泡镇脏乱差的街景来了个大曝光。 看到曝光微信后,七星泡镇党委高度重视,第二天便发动2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环境整治大会战。
看到七星泡受到“晒丑”待遇,小城子镇党委宣传委员卢微微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去收拾。”
有这种反应的不只是卢微微和小城子镇,其他乡镇也迅速行动起来。
“我们就是要杀鸡给猴看。”张洋解释道,曝光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各乡镇环境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在全县开展的“禁赌”行动中,曝光了一批涉赌场所和人员;随纪检部门严查“公车私用”行为,将车牌和当事人一同曝光;曝光“门难进、脸难看”的窗口单位,曝光超载的货车……
也有人替“微看宝清”担心:毫不客气地拿丑陋现象开刀,会不会得罪人?
“党政微信公众平台正在发挥新的‘喉舌’作用。是‘喉舌’,就要做好监督工作。”宝清县委书记朱海涛为“微看宝清”鼓劲儿,“放手去干,我给你们撑腰!”
曝光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宝清县委更有意于将“微看宝清”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逐渐理顺群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些年,只要停电,大家就抱怨:‘收电费时挺积极,一停电就没人管。’”宝清县电业局党群工作部主任娄淑萍常常觉得委屈,用户着急,电业局何尝不着急?可是,即便有误解,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澄清方法。
2015年3月22日,“微看宝清”发布一则题为《记住狂风暴雪中最美的宝清人》的视频。人们从中看到,大山深处,一线电力职工正在齐腰深的大雪中冒险清理高压线上的冰雪。
许多微友看罢不禁点赞:“原以为电业局的人就是抄个表、收个电费,没想到,居然有拿命去拼的时候。”
“‘微看宝清’搭建了群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相互了解、理解的一个平台。”娄淑萍感慨,“微看宝清”正在“柔软”地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当然,这种在身边人之间传播的方式,对职工而言也是一种鼓励。
电业局抢修班的老职工李勋感慨:“我和同事抢修电力线路的视频,媳妇和姑娘都看到了。孩子知道她爸是干什么的了,不再嫌我脏,而是为我感到骄傲。”
在乡镇,更需要有效化解误会的方式。宝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杰先举例说,老百姓去乡镇党委或政府反映问题,一般都直奔领导的办公室。一看领导不在屋,就会寻思:“肯定又没上班!”但现在通过“微看宝清”的时政新闻报道发现:“哦,原来干部们没闲着,都下村去了。”
宝清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群众意见环节,在5000份调查问卷中,群众满意度提高了19%。并且,人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微看宝清”,普遍认为这个新平台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让大家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有了知情权。
而在宝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淑敏眼中,更看重的则是“微看宝清”灵活的宣传方式。
2014年12月初,医院打算将最新的惠民政策通过“微看宝清”发布出来。起初,于淑敏心里是画了个问号的:把政策文件从纸上照搬到微信上,老百姓就能看进去了?
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2014年12月10日,《这些惠民政策,你享受到了吗?》一文在“微看宝清”发布,图文并茂代替了文字堆砌,语言简单质朴、通俗易懂。
“一瞅文章题目就能让人看进去,形式和内容与过去刻板的宣传材料大不相同,都是老百姓愿意看的东西。”如今,于淑敏对“微看宝清”不吝赞美之词,“他们用一种柔软的方式来传递党的好声音,每次报道出来的东西都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事实上,“微看宝清”草创之初,可谓举步维艰,不仅群众的关注度有限,党政部门也并不认可。一次,一名“小编”向一个乡镇党委要新闻材料,尽管那是一则已经在电视上发过的新闻,可人家就是不愿给。
而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很多部门主动打电话向“微看宝清”提供新闻素材,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能量”。
利用新媒体加强政务信息传播,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40 924个,省市级部门开通政务微信总量占比为84.7%,县级及以下行政部门则为15.3%,而在全国新媒体排行榜中名列政务类第11名的“微看宝清”,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当然,还有一些效果可能是“微看宝清”的设计者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微友“春天”留言说:“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真切地感到宝清县委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做出了超出以往的贡献。‘微看宝清’无处不在地弘扬先进、倡导奉献、鼓励向上,对于这个边陲小县的群众而言,绝对是巨大的引导和教育。”
看着“微看宝清”发起的“向不文明现象宣战”“爱心接力”等活动,网友“李”感慨道:“小县城有大胸怀。”
“微看宝清”不仅曝光了不文明现象,也晒出了“最美宝清人”,晒出了“最美家庭”,晒出了文明风气。
2015年2月28日,宝清县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小城子镇梨南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就宣传引导而言,“微看宝清”功不可没。
“‘微看宝清’已经成为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县委书记朱海涛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议上讲话时,特意点名表扬“微看宝清”,“很多人见到我,包括省里的、市里的领导都对我说,你们那个微信办得很好”。
“微看寶清”有官方背景,却不失平民姿态。它不是居高临下告诉人们怎么做,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启发人,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在优化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加强了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提高了凝聚力。
由于“微看宝清”关注的都是宝清的事儿、群众身边的事儿,不仅是当地居民了解身边事儿的窗口,也是远在省外乃至海外的宝清人关注家乡的重要渠道。
身在北京的微友“TONY”留言:“我关注你,我的故乡宝清。”
2015年2月19日,农历羊年大年初一,县委书记朱海涛通过“微看宝清”向全县父老发表《新春贺词》。当天中午,远在迪拜从事厨师工作的宝清老乡高金峰便在微信朋友圈里“晒”道:“县委书记给咱小老百姓拜年啦!”
“‘微看宝清’把宝清朝气蓬勃的劲儿给带出来了。”宝清县五小的李婵娟老师感慨,“以前从来没有过‘宝清人’这个概念,但是现在,有了。”
显然,经过实践探索和发展,“微看宝清”释放的正能量已超过预期,有些东西已经超出新闻信息本身的价值。它拉近了党群关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亲民的县委和政府,提高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增强了公众对社会正能量的敬意,净化了家风、村风、县风。
“微看宝清”创立之初曾定下目标:“要打造成宝清人民的‘第四餐’。”意思是,要把“微看宝清”变得和吃饭一样重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个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微看宝清”的“小伙伴”们一如既往地努力着。由于这是一支由非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所以,他们总谦虚地称自己为“新媒体的土八路”。
这样的“土八路”,接地气、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