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教学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例习题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创造性”地利用好,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潜在价值。纵观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数学卷,许多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原形”,可见立足于课本是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而且从学生学习的情感角度来看,他们感到既亲切又新鲜,能象学习新知识一样地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减轻学生学生负担,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救出来。抓好例习题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
  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例习惯的潜在价值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三点做法。
  一、变式训练
  我们常有这样的迷惑,有些题目反复讲,反复强调,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正所谓“例题千万千万遍,解后抛九宵”。因此,在例题教学中,完成解答后,适当改变题目条件,图形中某些元素的位置、结构等进行变式教学,这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升华,发展技能技巧的重要的一环。通过让学生作变式的训练,再作解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融会贯通,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本人在讲授“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通过变式训练,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深厚兴趣和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二、反思训练
  学而不思则迷惘,思而不学则怠。所谓反思,就是从新角度、多层次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查、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规律,获得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反思是探索,是再创造。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通过反思,可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宽思路。因此应引导学生做到:第一,思结果的准确性。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导致解题不正确。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必须强调复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向学生讲解检查的方法。第二,思结果的完备性。某些数学题目,解答完毕后若不反思,会导致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有无丢解的现象。第三,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学生往往求出结果后,就认为解题已经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结果与题设吻合,这是导致解题失误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在例题教学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培养这方面的反思习惯。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到有关等腰三角形内容时,有这么一道题“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cm,一边长为4 cm,求其它两边的长?”这是一道典型题,在讲解时先启发学生分两种情况解答,即当4cm长为底边时,求得腰长7cm;当4cm为腰长时,求得底连长10cm。至此教师可提醒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都能构成三角形?”学生马上茅塞顿开: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在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三、专题训练
  课本中每章节的例习题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的,平时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也都是零散的,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或规律串成知识链,形成“合力”,构建起知识网络。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对课本中有关联的例习题进行认真研究,重新整合。尤其近几年,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以突出考查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能力的新型层出不穷。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专题训练。如可以试题的背景为专题训练。分为:衣食住行问题(储蓄、保险、电信、纳税、旅游、水电费等)、市场营销问题,经济决策问题、方案设计问题、航海问题、图形证明问题等等。也可按试题特点专项训练,如动态问题、实验操作问题、信息获取问题、探索规律问题、折叠问题、作图题、应用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也可按知识版块进行专项训练,如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二次方程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的应用,三角形问题、四边形问题、统计图信息的读取、简单概率的计算等。
  总之,课本是教师施教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把武器,活用教材,把学生“教活”,向课堂要质量,走课改的创新道路,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共同探讨的课题。我们只要常专研教材,常反思教法,定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
其他文献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我们不断思考,什么游戏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真”游戏?近年来,我园一直尝试户外阳光区域游戏的研究。它是将一些室内区域游戏向户外延伸与户外区域、环境进行整合,更加强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  一、真实的体验  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出对游戏的“痴迷”表现。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
期刊
随着新课改运动的广泛普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教育工作者较为关注的教学热点话题之一,他们纷纷致力于探索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及质量的方式方法,以期找到能真正发挥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最大教育教学效果的突破口。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研究,现将个人感悟与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确立成员,是确保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有效性的首要前提  在笔者看来,确立学生合作小组的具体成员,是保证其合作学习有效
期刊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现代人通往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时空隧道”。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上  文言文是由字、词、句构成的,它的形成、演变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言文教学中,探究汉字的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汉字可以了解古代的生活和思想。例如,从“柳”字可看到中国古代的离别文化。折“柳”送别,是
期刊
教学目标:  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全面正解地认识这对母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教学难点:  如何正解地认识麻雀母子,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教材简析: 
期刊
古诗,即古典诗歌,就是泛指清朝以前古人写的,流传至今的诗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作为精读教材。  唐诗以韵为胜,宋诗以意为胜,然又殊途同归,皆臻妙境。其妙如剑掩鞘中,玉藏璞内,字有余味,篇有余意,读之余音缭绕,韵味无穷。这些古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闪烁着奇异的光彩,蕴含着高尚的情趣。引导小学生领略这些古诗的意境,可
期刊
一、背景与起因  广西岑溪市第三小学是岑溪教育的新生儿,办学只有三年半的时间。学校承担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如何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是学校的办学前景之一。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符号象征。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的综合发展,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教育资源,我们决定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
期刊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1998)在教育大辞典中提到“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性质是可测度的教学结果。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体现了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中,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阐述。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共性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  
期刊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作为一门越来越重要的交际语言,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这种文化需求,将其作为一种能力和机会,试着去掌握这种国际语言。然而,在经过十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有很多的学生不太会听,说,读,写。无疑,引起无效的英语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缺乏语言环境,过重的课程负担以及应试教育系统等。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因素是僵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期刊
从古代希腊起,欧洲已经把自己称为西方,亚洲则代表东方。虽然这样的提法有片面性,但是却看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公元前的一场希波战争使得希腊人认识到了自己与波斯人之间的大不相同,于是希腊人产生了最早的东方文化概念,并且开始把自己视为东方的西方民族。也正是由于希腊民族这样的思想概念,影响了后来黑格尔对“东方”和“西方”的描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西方”演变为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固定所指的概念,从地
期刊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已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新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实践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