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爱百姓,是清官、好官,是官家楷模。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入仕途。
他也愤世嫉俗、痛诟时弊,可是愤世嫉俗、痛诟时弊之外,还是得赴京,携带着那份“赐进士出身”的证明,找人托关系。
活动了一年,无功而返。
这次求职的失败,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迫使他全面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学。
此后,郑板桥便开始频频巴结达官权贵。
当时的扬州处于江南的商业中心,不仅巨贾云集,而且高官极多。如同大多数文人一样,郑板桥的奉迎方式也是四处献诗,如今,在他诗集里还有一大批明显的谄媚之作。
扬州的实权派人物是淮南监运使卢见曾,这位权倾一方的官员也爱舞文弄墨,郑板桥在诗中将卢见曾比作李白、杜甫,对卢的家世也吹捧了一番,最后婉转地提到自己的现状。但不久,卢见曾因江南盐政案被捕砍头了。
49岁那年,郑板桥再度入京,侯补官缺。几经周折,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第二年,便获山东范县县令一职。
他感激慎郡王,张罗着为他编刻诗集《随猎诗草》和《花间堂诗草》,还亲自为之撰写跋文,在跋文中将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与杜甫、韩愈、岳飞相提并论。
郑板桥跑官的路数,与很多求官者走的“上层路线”并无二致,受到一些文人的讥嘲。
他的动机是当官发财?从他做官后的所作所为看,不是。
那么,他摸爬滚打地求官,动机是什么?
其实,他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儒家“入世、济世”的思想在郑板桥心中根深蒂固,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先做官。
清代吏制腐败,捐钱可以买官,一个掌握钱粮、诉讼的知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逐,郑板桥若不放下架子主动求官,这一级正印官,怎会轮到他?
郑板桥终于做了官。他上任之后,体察百姓疾苦,常常不顾大清律令,根本不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有时甚至动用类似于“杀富济贫”的方式,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
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大罪。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没有办法归还粮食,他干脆就让人把债券烧掉了。
他烧掉家中奴仆过去签下的卖身契,认为“用人不必书券,合则来,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
在外当官,他书信中常交代其弟:“没有父母的孤儿,村中人最能欺侮,应当寻访、照顾他们。……其余邻里乡党,要周济体恤他们,你只管这样做,一定要尽力而为。”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老百姓与富绅闹纠纷时,他经常站在百姓一边,最后得罪了大官,被迫辞职。
他用三匹毛驴就搬了家,一匹自己骑,一匹让人骑着领路,一匹驮书籍、行李。
全县百姓都很感激他这个爱民如子的清官,遮道挽留,家家供奉他的画像,并为他建了生祠。
郑板桥委屈自己、扭曲自己去求官,被迫辞官时,他心里坦荡、无憾,写下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诗句。
君子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先做小人,这是对那个荒诞时代的辛辣嘲讽。■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入仕途。
他也愤世嫉俗、痛诟时弊,可是愤世嫉俗、痛诟时弊之外,还是得赴京,携带着那份“赐进士出身”的证明,找人托关系。
活动了一年,无功而返。
这次求职的失败,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迫使他全面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学。
此后,郑板桥便开始频频巴结达官权贵。
当时的扬州处于江南的商业中心,不仅巨贾云集,而且高官极多。如同大多数文人一样,郑板桥的奉迎方式也是四处献诗,如今,在他诗集里还有一大批明显的谄媚之作。
扬州的实权派人物是淮南监运使卢见曾,这位权倾一方的官员也爱舞文弄墨,郑板桥在诗中将卢见曾比作李白、杜甫,对卢的家世也吹捧了一番,最后婉转地提到自己的现状。但不久,卢见曾因江南盐政案被捕砍头了。
49岁那年,郑板桥再度入京,侯补官缺。几经周折,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第二年,便获山东范县县令一职。
他感激慎郡王,张罗着为他编刻诗集《随猎诗草》和《花间堂诗草》,还亲自为之撰写跋文,在跋文中将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与杜甫、韩愈、岳飞相提并论。
郑板桥跑官的路数,与很多求官者走的“上层路线”并无二致,受到一些文人的讥嘲。
他的动机是当官发财?从他做官后的所作所为看,不是。
那么,他摸爬滚打地求官,动机是什么?
其实,他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儒家“入世、济世”的思想在郑板桥心中根深蒂固,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先做官。
清代吏制腐败,捐钱可以买官,一个掌握钱粮、诉讼的知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逐,郑板桥若不放下架子主动求官,这一级正印官,怎会轮到他?
郑板桥终于做了官。他上任之后,体察百姓疾苦,常常不顾大清律令,根本不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有时甚至动用类似于“杀富济贫”的方式,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
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大罪。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没有办法归还粮食,他干脆就让人把债券烧掉了。
他烧掉家中奴仆过去签下的卖身契,认为“用人不必书券,合则来,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
在外当官,他书信中常交代其弟:“没有父母的孤儿,村中人最能欺侮,应当寻访、照顾他们。……其余邻里乡党,要周济体恤他们,你只管这样做,一定要尽力而为。”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老百姓与富绅闹纠纷时,他经常站在百姓一边,最后得罪了大官,被迫辞职。
他用三匹毛驴就搬了家,一匹自己骑,一匹让人骑着领路,一匹驮书籍、行李。
全县百姓都很感激他这个爱民如子的清官,遮道挽留,家家供奉他的画像,并为他建了生祠。
郑板桥委屈自己、扭曲自己去求官,被迫辞官时,他心里坦荡、无憾,写下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诗句。
君子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先做小人,这是对那个荒诞时代的辛辣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