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信息教育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己成为小学教学的必修课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存、学习、工作、发展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加强小学信息教育工作,在教师的授课讲解之下,激发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水平,以更优异的成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关键词】加强 小学信息教育 思考
【中圖分类号】G434;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16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逐渐走进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学生能够接触并学习到与当今互联网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摆脱了面对书本学习的传统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第一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才能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将计算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们自身的技能。
1.注重实践、多采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显然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以上机操作的方式取代传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演示操作,定期进行小学生上机操作的考核而不是简单的卷面测验,是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
2.掌握讲课与练习的平衡
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合理分配教师讲课与学生操作时间与频率十分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那么信息技术这门以实践为显著特征的科目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授课的时间过长,则学生很容易在自己练习时忘记最开始讲授的内容,他们会反复询问最开始讲授的知识,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而如果教师讲课过少,任凭学生自己练习,一方面会使学生对自己所需掌握的知识变得更加迷惑,无法把握每一步操作的关键节点,久而久之会因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产生失落沮丧的心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乐趣;另一方面,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自主意识较差的小学生会出现练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把需要讲的内容分几次进行,每一部分讲完便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演练,待其基本完成后才继续下一个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让学生把每一个操作都熟记于心。
3.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将“因材施教”作为我的教学准则,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对于信息技术课所讲授的相关知识所呈现的接受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对于每堂课所讲的知识总能很迅速地领会并操作成功,而相对地,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一些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难易程度无论过浅还是过深都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接受效果。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尤其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每一组的成员由基础较好和基础一般的同学组成,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为组长,要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完成,这样组长就会帮助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同学答疑解惑,最终保证每个组都能按时完成有一定难度并且综合性较强的操作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全班同学整体的学习效果,还锻炼了学生们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对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个人看法。伴随着教学及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不胜枚举,上文只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所总结出的感受最深的几点。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深化的今天,让学生理解并领会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意义不言自明,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自己的教学风格基础之上,博取众长,不断学习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长处为己所用。同时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行之有效、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做到上述两点内容的情况下,还应将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教书育人,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结合了新事物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是。教无定法,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思考,共同完善,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到持续发展,相信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作者简介:
于浩(1977-),男,本科,主要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
【关键词】加强 小学信息教育 思考
【中圖分类号】G434;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16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逐渐走进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学生能够接触并学习到与当今互联网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摆脱了面对书本学习的传统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第一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才能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将计算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们自身的技能。
1.注重实践、多采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显然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以上机操作的方式取代传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演示操作,定期进行小学生上机操作的考核而不是简单的卷面测验,是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
2.掌握讲课与练习的平衡
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合理分配教师讲课与学生操作时间与频率十分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那么信息技术这门以实践为显著特征的科目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授课的时间过长,则学生很容易在自己练习时忘记最开始讲授的内容,他们会反复询问最开始讲授的知识,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而如果教师讲课过少,任凭学生自己练习,一方面会使学生对自己所需掌握的知识变得更加迷惑,无法把握每一步操作的关键节点,久而久之会因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产生失落沮丧的心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乐趣;另一方面,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自主意识较差的小学生会出现练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把需要讲的内容分几次进行,每一部分讲完便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演练,待其基本完成后才继续下一个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让学生把每一个操作都熟记于心。
3.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将“因材施教”作为我的教学准则,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对于信息技术课所讲授的相关知识所呈现的接受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对于每堂课所讲的知识总能很迅速地领会并操作成功,而相对地,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一些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难易程度无论过浅还是过深都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接受效果。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尤其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每一组的成员由基础较好和基础一般的同学组成,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为组长,要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完成,这样组长就会帮助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同学答疑解惑,最终保证每个组都能按时完成有一定难度并且综合性较强的操作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全班同学整体的学习效果,还锻炼了学生们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对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个人看法。伴随着教学及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不胜枚举,上文只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所总结出的感受最深的几点。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深化的今天,让学生理解并领会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意义不言自明,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自己的教学风格基础之上,博取众长,不断学习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长处为己所用。同时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行之有效、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做到上述两点内容的情况下,还应将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教书育人,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结合了新事物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是。教无定法,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思考,共同完善,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到持续发展,相信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作者简介:
于浩(1977-),男,本科,主要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