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书,在汉中称为说书,是一种古老的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评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汉中非常流行,但凡城区乡镇大一点的茶馆酒肆大都设有书场,且老少咸宜,座无虚席,很受欢迎。
一
评书表演不受舞台、灯光限制,说书者常身着长衫,坐于茶馆中央,面前摆一桌一凳,道具有折扇和醒木,全凭一张嘴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博得听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说书的话本。还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一个话本通常要说好几十天,说书者常在紧要关头以“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结束,吊听众胃口。痴迷者回家后仍沉浸在情景中,夜思梦想,不得安睡。次日便早早来到茶馆,要一壶炒青,一碟瓜籽,静候场内,专等说书者的下回分解。
评书是口头艺术,在口口相传中起着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动作用。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汉中评书,历史悠长。据考证,汉中在宋代就有说书的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颇为盛行。汉中评书早期受川派影响较深,后又融入北派评书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糅南派(川)北派(京)和汉中方言为一体,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成一体,具有其独特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汉中的评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等。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汉中评书兴旺、鼎盛直到消衰,历经50余年。
在近代汉中评书发展中,也产生了许多老辈评书艺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舒开甲、董汉臣、韩文忠、何玉林、白守皓、孔庆武、郭福元、朱志明、邱云鹏等。
目前,在姹紫嫣红的文化领域,各类艺术表演形式令人目不暇接。汉中评书却离我们渐行渐远,偶尔在广播电台,还能听到它的声音,受众面狭窄,影响力不大。
二
近代汉中评书界,有两位大名鼎鼎的领军人,即舒开甲和董汉臣。他们为汉中评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
舒开甲生于1903年,汉台区人。15岁因家境贫困自谋生路,成为一家银铺的学徒。当时鞠相臣、张豫武开的说书场子很有名,舒开甲迷上了评书,常偷偷去听,并逐渐爱上这门艺术。他18岁银匠学徒出师,却放弃收入不菲的银匠活,在中营坝巷摆起露天书场,学说起评书,也成为汉中本地第一个说书的艺人。舒开甲开门首部说的是《济公传》,他诙谐风趣,再加上肢体语言衬托,听众笑声不绝,无不拍手叫好。舒开甲一炮走红,每场收入银元二三元不等,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正当他的评书事业兴旺之时,地痞流氓开始了敲诈勒索,以索要“保护费”和“地皮钱”为由,要和他四六分成。舒开甲不从,便常来骚扰。舒开甲不堪其烦,只好离开熟门熟地,另找地方。但不论他走到哪里,地痞流氓都像苍蝇一样盯着他,所以,他在一个地方说不了多久就要换书场。因为他有名气,不管走到哪,都有忠实的书迷前来捧场。不少茶馆酒肆仰仗他的人气招徕生意,竞相来请他开书场,这些茶馆酒肆有后台背景硬,社会痞子奈何不了,骚扰敲诈少了许多。
舒开甲虚心好学,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抗日戰争时期,汉中成为大后方,不少沦陷区的名艺人纷纷来到这里安身。北京评书艺人张春正也来到汉中,舒开甲和董汉臣闻讯前去求教。张春正没想到荒凉闭塞的陕南还有如此热心评书的艺人。非常高兴,便收二人为徒。张春正言传身教,悉心传授,把《雍正剑侠图》《大明英烈传》等新话本和盘托出,令他俩受益匪浅。舒开甲虚心好学,大胆创新,在川派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京派技艺,糅合汉中方言,使他的评书表演艺术达到新的境界。
舒开甲艺道高尚,为人耿直,董汉臣、纪逢春等后起之秀常向他请教,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汉中评书界口碑甚好。
新中国成立后,舒开甲和董汉臣、韩文忠、何玉林等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成立了汉中评书研究组,后改名为汉中市(今汉台区)曲艺组。舒开甲等思想进步,跟上时代步伐,在抗美援朝和各个建设时期,创作和新学了不少评书段子。如《小二黑结婚》《新儿女英雄传》和《一车高粱米》等,彰显时代心声,颇受听众欢迎。1964年,舒开甲因病逝世,享年61岁。
三
董汉臣,1893年出生,汉台区人。年轻时曾当过兵,后来脱队回家。偶听舒开甲说书,甚是享受,便拜舒开甲为师。舒开甲对董汉臣也比较赏识,毫无保留地将说书技艺传授于他。董汉臣从艺后,自知文化水平低,半路出家底子薄,便不耻下问,认真揣摩,技艺渐长。
抗战爆发,北京沦陷,评书大师张春正逃难来汉中。舒开甲闻讯后,带董汉臣拜张为师,学习京派评书的长靠短打。董汉臣有悟性会揣摩,善于博采众长,精选南北各派的优点,再和汉中方言俚语融为一体,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说书风格。他说书字正腔圆,语句诙谐,速度适中,表演生动,公认为汉中说书界之冠。
新中国成立后,董汉臣被选为汉中市(汉台区)曲艺组长,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兼任青年路等3所小学校校外辅导员。
他所在的曲艺组不满20人,中老年者居多,都是饱经风霜,各有所长之艺人。董汉臣宽以待人,团结带领大家,很有凝聚力。他带头学说新书目,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宣传婚姻法和除四害运动中,他带领全组艺人上街演唱宣传,快板、相声、说书纷纷登台亮相,一台曲艺荟萃的节目吸引不少观众,赢得一片叫好声。
1956年,董汉臣参加陕西省群英大会,在西安演出汉中风格评书《武松打虎》等节目,受到一致好评,获表演一等奖。他口述整理的评书话本《送灶神》,曾在《延河》杂志发表。1961年10月,董汉臣脑出血辞世,享年68岁。
如今,汉中评书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一些有识之士已注意挖掘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近,汉中评书《青木川传奇》在网上热播,点击率不断刷新就是明证。它充分说明,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绝不会因古老而消亡,在新的时代,仍可以传承、创新和发展。愿渐行渐远的汉中评书能尽快归来!
一
评书表演不受舞台、灯光限制,说书者常身着长衫,坐于茶馆中央,面前摆一桌一凳,道具有折扇和醒木,全凭一张嘴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博得听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说书的话本。还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一个话本通常要说好几十天,说书者常在紧要关头以“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结束,吊听众胃口。痴迷者回家后仍沉浸在情景中,夜思梦想,不得安睡。次日便早早来到茶馆,要一壶炒青,一碟瓜籽,静候场内,专等说书者的下回分解。
评书是口头艺术,在口口相传中起着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动作用。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汉中评书,历史悠长。据考证,汉中在宋代就有说书的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颇为盛行。汉中评书早期受川派影响较深,后又融入北派评书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糅南派(川)北派(京)和汉中方言为一体,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成一体,具有其独特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汉中的评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等。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汉中评书兴旺、鼎盛直到消衰,历经50余年。
在近代汉中评书发展中,也产生了许多老辈评书艺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舒开甲、董汉臣、韩文忠、何玉林、白守皓、孔庆武、郭福元、朱志明、邱云鹏等。
目前,在姹紫嫣红的文化领域,各类艺术表演形式令人目不暇接。汉中评书却离我们渐行渐远,偶尔在广播电台,还能听到它的声音,受众面狭窄,影响力不大。
二
近代汉中评书界,有两位大名鼎鼎的领军人,即舒开甲和董汉臣。他们为汉中评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
舒开甲生于1903年,汉台区人。15岁因家境贫困自谋生路,成为一家银铺的学徒。当时鞠相臣、张豫武开的说书场子很有名,舒开甲迷上了评书,常偷偷去听,并逐渐爱上这门艺术。他18岁银匠学徒出师,却放弃收入不菲的银匠活,在中营坝巷摆起露天书场,学说起评书,也成为汉中本地第一个说书的艺人。舒开甲开门首部说的是《济公传》,他诙谐风趣,再加上肢体语言衬托,听众笑声不绝,无不拍手叫好。舒开甲一炮走红,每场收入银元二三元不等,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正当他的评书事业兴旺之时,地痞流氓开始了敲诈勒索,以索要“保护费”和“地皮钱”为由,要和他四六分成。舒开甲不从,便常来骚扰。舒开甲不堪其烦,只好离开熟门熟地,另找地方。但不论他走到哪里,地痞流氓都像苍蝇一样盯着他,所以,他在一个地方说不了多久就要换书场。因为他有名气,不管走到哪,都有忠实的书迷前来捧场。不少茶馆酒肆仰仗他的人气招徕生意,竞相来请他开书场,这些茶馆酒肆有后台背景硬,社会痞子奈何不了,骚扰敲诈少了许多。
舒开甲虚心好学,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抗日戰争时期,汉中成为大后方,不少沦陷区的名艺人纷纷来到这里安身。北京评书艺人张春正也来到汉中,舒开甲和董汉臣闻讯前去求教。张春正没想到荒凉闭塞的陕南还有如此热心评书的艺人。非常高兴,便收二人为徒。张春正言传身教,悉心传授,把《雍正剑侠图》《大明英烈传》等新话本和盘托出,令他俩受益匪浅。舒开甲虚心好学,大胆创新,在川派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京派技艺,糅合汉中方言,使他的评书表演艺术达到新的境界。
舒开甲艺道高尚,为人耿直,董汉臣、纪逢春等后起之秀常向他请教,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汉中评书界口碑甚好。
新中国成立后,舒开甲和董汉臣、韩文忠、何玉林等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成立了汉中评书研究组,后改名为汉中市(今汉台区)曲艺组。舒开甲等思想进步,跟上时代步伐,在抗美援朝和各个建设时期,创作和新学了不少评书段子。如《小二黑结婚》《新儿女英雄传》和《一车高粱米》等,彰显时代心声,颇受听众欢迎。1964年,舒开甲因病逝世,享年61岁。
三
董汉臣,1893年出生,汉台区人。年轻时曾当过兵,后来脱队回家。偶听舒开甲说书,甚是享受,便拜舒开甲为师。舒开甲对董汉臣也比较赏识,毫无保留地将说书技艺传授于他。董汉臣从艺后,自知文化水平低,半路出家底子薄,便不耻下问,认真揣摩,技艺渐长。
抗战爆发,北京沦陷,评书大师张春正逃难来汉中。舒开甲闻讯后,带董汉臣拜张为师,学习京派评书的长靠短打。董汉臣有悟性会揣摩,善于博采众长,精选南北各派的优点,再和汉中方言俚语融为一体,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说书风格。他说书字正腔圆,语句诙谐,速度适中,表演生动,公认为汉中说书界之冠。
新中国成立后,董汉臣被选为汉中市(汉台区)曲艺组长,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兼任青年路等3所小学校校外辅导员。
他所在的曲艺组不满20人,中老年者居多,都是饱经风霜,各有所长之艺人。董汉臣宽以待人,团结带领大家,很有凝聚力。他带头学说新书目,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宣传婚姻法和除四害运动中,他带领全组艺人上街演唱宣传,快板、相声、说书纷纷登台亮相,一台曲艺荟萃的节目吸引不少观众,赢得一片叫好声。
1956年,董汉臣参加陕西省群英大会,在西安演出汉中风格评书《武松打虎》等节目,受到一致好评,获表演一等奖。他口述整理的评书话本《送灶神》,曾在《延河》杂志发表。1961年10月,董汉臣脑出血辞世,享年68岁。
如今,汉中评书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一些有识之士已注意挖掘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近,汉中评书《青木川传奇》在网上热播,点击率不断刷新就是明证。它充分说明,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绝不会因古老而消亡,在新的时代,仍可以传承、创新和发展。愿渐行渐远的汉中评书能尽快归来!